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情境”为课堂教学添彩
【作者】 李永成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君塘中心校
【正文】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数学课堂会更加精彩。
一、创设游戏情境
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中,通过创设三轮比赛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一轮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1)每次两队各派一名代表抽签;(2)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第二轮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1)每次两队各派一名代表抽签;(2)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第三轮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1)每次两队各派一名代表抽签;(2)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黄老师精心设计三轮比赛的不同规则,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游戏中领悟“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体验到的数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的、令人生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乐事。实践证明,如果我们能够适当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有利于增强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创设操作情境
在数学课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找大量的立体图形,上课后先让他们分类,找出长方形。接着引导学生分小组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长方体,找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从而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怎么也拉不动,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的框架让学生拉一拉,很容易就变形了。接着老师问:“谁能够想办法使这个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学生很容易就想到要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钉上一条木条,并且通过拉一拉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达到对三角形稳定性进一步认识。
三、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如上《体积与容积》时老师口述故事:在很久以前,一个小镇上有一家面条店,老板非常狡诈。眼看又到月底结算工钱了,老板故意找茬难为伙计。他把一碗面条盛得满满的,让小伙计给客人端去,不允许洒出一滴面条汤。如果溢出一滴汤,小伙计这个月的工钱就一分不给。小伙计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他胸有成竹地去端面条了,结果真的一滴也没洒。“同学们,你们知道小伙计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吗?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数学知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了”。为了知道小伙计的“妙计”,学生顿时产生探究的欲望,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悬念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四、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更加喜欢数学。
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爷爷今年2月29日过第28个生日,你们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有的同学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答:“28岁!”我就问了:“小明的爷爷28岁,那小明的爸爸今年该几岁?有2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吗?”学生们哈哈大笑,一想也是,哪有2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岂不早了点儿?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回事。就在学生充满疑问时,我说:“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学完了“年、月、日”这节课同学们就明白了。于是,我便自然地展开了新课的教学。
五、创设对比情境
强烈、鲜明的对比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课件出示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花坛长3米,宽2米;地砖长0.3米,宽0.2米。让学生想办法求它们的面积。学生很快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了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即30×20=600(平方米);3×2=6(平方米)。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中的因数和积有什么关系。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第一个因数缩小10倍,第二个因数缩小10倍,积缩小了100倍。有了这个发现,地砖的面积就可以用求了:0.3×0.2=0.06(平方米)。接着再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理解算式的意义……
六、创设矛盾情境
针对某一知识创设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产生质疑,学生只有在“为什么”的情景中思维才开始启动,在“怎么办”的情景中思维才开始深化。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新旧知识的矛盾情景,使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学生认知的内部矛盾,唤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面临矛盾情景,发现问题的存在,从而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如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上“倒数”二字。
师:猜一猜,什么是倒数?
生: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倒过来就是。
师:那就可以说,是的——
生:(齐)倒数!
师:还能举出什么样的例子?
……
师:像0.8,0.15这样的小数有倒数吗?
……
师:像8,18这样的整数有倒数吗?
……
师:0.8,0.15,8和18这些数的倒数是把它们倒过来吗?
师:刚才大家说“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你还觉得合适吗?
师:到底怎么来定义才比较严密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刚才讨论的这几组倒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顾名思义,“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学生凭借经验,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倒数”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与纠正,而是抛出两个问题:“像0.8,0.15这样的小数有倒数吗?”“像8,18这样的整数有倒数吗?”让学生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原先认识的不准确、不全面,产生寻找正确定义的渴望,于是,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内心的需要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用心设计,把切实有效的情境合理地带进数学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天空将是的一片五彩斑斓的最精彩的画面。
一、创设游戏情境
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中,通过创设三轮比赛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一轮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1)每次两队各派一名代表抽签;(2)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第二轮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1)每次两队各派一名代表抽签;(2)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第三轮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1)每次两队各派一名代表抽签;(2)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黄老师精心设计三轮比赛的不同规则,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游戏中领悟“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体验到的数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的、令人生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乐事。实践证明,如果我们能够适当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有利于增强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创设操作情境
在数学课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找大量的立体图形,上课后先让他们分类,找出长方形。接着引导学生分小组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长方体,找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从而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怎么也拉不动,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的框架让学生拉一拉,很容易就变形了。接着老师问:“谁能够想办法使这个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学生很容易就想到要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钉上一条木条,并且通过拉一拉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达到对三角形稳定性进一步认识。
三、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如上《体积与容积》时老师口述故事:在很久以前,一个小镇上有一家面条店,老板非常狡诈。眼看又到月底结算工钱了,老板故意找茬难为伙计。他把一碗面条盛得满满的,让小伙计给客人端去,不允许洒出一滴面条汤。如果溢出一滴汤,小伙计这个月的工钱就一分不给。小伙计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他胸有成竹地去端面条了,结果真的一滴也没洒。“同学们,你们知道小伙计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吗?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数学知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了”。为了知道小伙计的“妙计”,学生顿时产生探究的欲望,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悬念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四、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更加喜欢数学。
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爷爷今年2月29日过第28个生日,你们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有的同学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答:“28岁!”我就问了:“小明的爷爷28岁,那小明的爸爸今年该几岁?有2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吗?”学生们哈哈大笑,一想也是,哪有2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岂不早了点儿?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回事。就在学生充满疑问时,我说:“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学完了“年、月、日”这节课同学们就明白了。于是,我便自然地展开了新课的教学。
五、创设对比情境
强烈、鲜明的对比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课件出示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花坛长3米,宽2米;地砖长0.3米,宽0.2米。让学生想办法求它们的面积。学生很快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了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即30×20=600(平方米);3×2=6(平方米)。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中的因数和积有什么关系。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第一个因数缩小10倍,第二个因数缩小10倍,积缩小了100倍。有了这个发现,地砖的面积就可以用求了:0.3×0.2=0.06(平方米)。接着再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理解算式的意义……
六、创设矛盾情境
针对某一知识创设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产生质疑,学生只有在“为什么”的情景中思维才开始启动,在“怎么办”的情景中思维才开始深化。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新旧知识的矛盾情景,使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学生认知的内部矛盾,唤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面临矛盾情景,发现问题的存在,从而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如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上“倒数”二字。
师:猜一猜,什么是倒数?
生: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倒过来就是。
师:那就可以说,是的——
生:(齐)倒数!
师:还能举出什么样的例子?
……
师:像0.8,0.15这样的小数有倒数吗?
……
师:像8,18这样的整数有倒数吗?
……
师:0.8,0.15,8和18这些数的倒数是把它们倒过来吗?
师:刚才大家说“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你还觉得合适吗?
师:到底怎么来定义才比较严密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刚才讨论的这几组倒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顾名思义,“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学生凭借经验,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倒数”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与纠正,而是抛出两个问题:“像0.8,0.15这样的小数有倒数吗?”“像8,18这样的整数有倒数吗?”让学生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原先认识的不准确、不全面,产生寻找正确定义的渴望,于是,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内心的需要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用心设计,把切实有效的情境合理地带进数学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天空将是的一片五彩斑斓的最精彩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