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也谈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作者】 张桂莉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云山镇云山中学
【摘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 “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运用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即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在平常的教学生活中有效地切入、展开、提升生活,把生活引入课堂,活化教材,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接受和认同正确的观点、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之所以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不能促使学生的有效学习,很难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就书本论书本,就知识而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生活。所以,只有最大程度地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教学需要一个过程,而整个过程的组织形式不能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定会大打折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探索。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深受学生喜爱,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责任,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总结。再而我们以聊家常的形式探讨:“你现在扮演了哪些角色?又有哪些责任?今后又将扮演哪些角色?你的责任又会是什么?”学生也对我提了类似的问题,然后我们共同总结。整课堂师生始终是在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敲门砖,教学过程中不可居高临下,搞教师权威,而应该不拘束地、不死板地进行探讨和引导。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应当灵活、生活化,使学生放得开,不觉得是在教室中、在老师的监视和强迫下学习。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但教材只是凭借的材料和工具,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上《丰富多样的情绪》这节课,我所设计的有关情绪体验的情境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第一遍教学下来就感觉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缺乏一定的激情,教学效果平平,好像还缺了点什么?下课后我与同行、学生及时进行了探讨,在交流和反思中,我意识到: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激起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的源头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学习问题是伴随学生成长的首要问题,但除此之外,学生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体育娱乐、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没有关注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扩展性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性,而是主观地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完全等同于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生活的片段等同于生活的全部,这不仅遮蔽了学生生活的丰富性,造成学生的情绪体验的单调性,也使整个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无异于隔靴搔痒。想到这些,我立即着手修改原来的教学目标,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生活身心发展特点和关注取向,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环节,完善教学细节。在《认清基本国情》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特意去找了一些相关视频资料,自己进行剪辑并加入大量的生活实例,丰富教学的内容。把学生从死板地文字概念中带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更为深刻和直观地去了解我们的国情,并引导他们学会去分析和评价现实世界。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活动的生活化。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I hear,I forget;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nrstand.”(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体验更深。)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我在讲授《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这一新课之前,我首先布置学生做社会调查,让学生调查自己所认识的人中有多少曾在商品交易中上当受骗,而受骗后怎样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方面要求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制裁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四、开展生活化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中学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可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如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展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生活大环境中,通过报刊、图书、上网,收集相关主题内容的资料。可以是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为校园绿化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可以是社会访谈、考察式:分成小组,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增加生活积累。体验生活可以组织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对收集到的多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的能力。实践证明,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其的感悟和理解。
总之,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它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也是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本质特征。生活赋予了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生活同时也成了教学最大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让充满生活味的教学给思想品德课涂上“七色彩虹”,使思想品德课在迷人的生活味中烁烁生辉。
参考文献:
[1]冯根水.《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张圣华.《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是什么样》,中国教育报.
[3]韩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