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标下如何学好地理必修3教材
【作者】 何燕玲
【机构】 广西百色学院附属中学
如何指导学生搞好高中地理必修3教材的系统学习,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谈谈我对学习高中地理必修3教材的一些看法:
一、案例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3需要学生学会了解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这个区域的农业、工业状况,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例2:必修3课本第一章第1节的【活动】: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解析】(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例3: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总的来说,气候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森林资源丰富,但田纳西河流域却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所以要进行流域的综合开发。
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2.流域的综合开发
(1)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2)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3)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促进了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4)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
地理环境的分析又回到必修1课本的知识点,比如说:“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就需要了解气候的特点,而气候的特点又与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的成因有关。”
例A:2016年高考桂柳冲刺金卷(四)36(1)描述贵州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不利影响: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发;云量大,光照不足。
例B:2016届百色高三摸底联考 37(3)从气候、水文、生态环境三方面分析湖泊变化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答案】:影响:气候:气温日、年较差增大,降水量减少,降水变率增大。
水文:湖泊调节作用下降,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湖水盐度增加,矿化度升高。
生态环境:湿地面积减少,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加剧)。
三、能力运用
必修3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而近几年高考考察能力问题越来越突出。
例A:百色市2016年5月统考题 37(3)试分析长江对中下游河段地区经济发展的地理影响?
【答案】:有利影响:长江塑造的冲击平原主要位于中下游河段,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为沿岸提供充足的农产品;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加强对外联系。
不利影响: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的泥沙在中游地区沉积,淤塞河道,影响航运;丰水期易造成旱涝灾害,淹没农田、毁坏道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失。
例B:2016年高考桂柳冲刺金卷(四)
37(1)分析帕米尔高原“春种秋收夏游牧”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案】: 春种秋收:高寒气候,热量不足,耕作活动只集中在下半年。
夏季游牧:夏季是农闲季节;气温高,可利用高山草甸放牧,减轻定居草原压力。
37(2)探究塔吉克族的传统房屋设计中的道理?
【答案】:开天窗,既可以采光,又便于排烟;气候寒冷,燃料不足,墙壁无窗,利于保温;门朝东或南,避免寒风直接吹进屋内。
四、总结和建议
总之,《高中地理必修3》立足于解决“如何学好、如何考好”两个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同步新课标教材,落实新课标学习与考试理念。内容讲解上知识与考点融为一体,突出深入浅出的学习特点;全面挖掘历年考题在教材中的典型原型和影子,与考例直线链接,达到快速融会贯通,总结学法与考法清晰明确,助学助考事半功倍;例题与习题突出方法总结,实现授之以渔,举一反三,学生能力与素质分阶段培养落实,全程循序渐进,系统提升。
要学好必修3地理,我们要做以下工作:
1.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往后教学中,仍要注重立足课本,夯实基础,该记的内容必须扎实过关,强调基础知识细节的掌握;可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专题训练形式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如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之间的联系。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洋流之间联系;气候与自然带、植被、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从地理材料(图表、文字)中筛选、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要帮助学生学会从试题提供的有关资料中,获取信息资料的有效内容,并运用地理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找出与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有关的信息,能够进行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4.通过历年高考题,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和审题能力,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