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作者】 张早艳
【机构】 云南省麻栗坡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
【摘要】“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是阅读的训练及延伸,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捷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关键词】高中语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教学时要慧眼识才,抓住结合点,促使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乃至修辞手法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逐步仿中有创,培养运用创新能力”。以读导写,由收到放,有本可依;以写促读,个性切入,悟得深刻。
一、立足教材,培养兴趣
阅读是理解,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表达,又得益于阅读,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表里。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才能相得益彰。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兴趣是写作成功的奠基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也是锻炼学生写作素养的必要。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何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学生所接触的最直接的语言材料就是教材,而教材选文按照课标要求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强化阅读分析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既可以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要循序渐进,立足有效。文以载道,以文化人。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个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的。文章要有感染力,离不开语言的“包装”艺术。因此,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我们就能“操千曲却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机结合,合二为一。
崔峦老师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多形式的读写结合能有效地搭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促进学生写作。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教材是我们研究写作的力量源泉,那么多优秀的范文,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无一不是金光闪闪,光彩夺目。如有对江山多娇的赞颂,有对生命之歌的赞美,有对和平的祈祷,有对青春的礼赞,有对经典的传播,有对自然的感悟等等。从思想主题到写作手法,从布局谋篇到表达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我们要有所侧重,各取所需,有的放矢——学词语、学句式、学片段特写、学布局谋篇、学修辞手法、学写作技巧、学选材、学表达方式等等。抓住教材的闪光点,享受写作乐趣,语文教学就成功了。
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所不有。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叹服;语文是对《红楼梦》的崇拜;语文是一手流利的方块字;语文是离不开名著的双眸;语文是听人讲话时的那份专注;语文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语文是与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的“您好!”;语文是与他人辩论时,智慧的应对;语文是处变时,镇定自若的神情;语文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语文是捡纸屑时弯下的腰;语文是抛向不守公德者厌恶的眼神;语文是荡气回肠的音乐,令人心旷神怡;等等。
我们不仅需要从字里行间学语文,更需要从大千世界的生活中学语文。只有注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能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增强写作技能,提高写作素养。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生活是万卷书,生活是万花筒。情景交融的生活会让我们的教学妙趣横生,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只要我们善于积累,面包总是有的。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学生教会有灵性,灵性是什么?是丰富的语言、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积累和善于用脑所产生的智慧。
古人云:“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万丈高楼平地起,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注重观察分析,善于积累素材,才能厚积薄发,实现水到渠成。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课本,它是一座富矿,是一口深井,是提高学生创作兴趣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自然地激发。于是,语文书中的许多课文自然就成了我们构思写作内容的素材,开掘创作灵感的源头。我们需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金子”的慧眼,引领学生学会“以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例如,学习《逍遥游》,引导学生掌握先叙后议,先破后立,比喻、对比修辞手法;学习《最后的长青滕叶》,掌握伏笔、白描、悬念的写法;学习《拿来主义》,认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学习《江南的冬景》,知道“总——分——总”的结构等等。
生活是万卷书,生活是万花筒。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万水千山总是情。“自然即是美”这是美学的一个原则,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风霜雪雨等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各自的规律。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学会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心悟。例如:同样是雨,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春雨是细腻、温润、多情的;夏雨是唐突、暴烈、多见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她们各有千秋,截然不同。
作文是一个人文化生活的积淀,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高中生作文究竟要达到什么要求,什么样的作文才算得上好作文呢?我觉得好的作文应该“言之有物”、“言之有文”。“物”是内容,“文”是形式。如何培养,如何提高?需要敢于直面生活,善于积累,勇于探究,深刻感悟,活学活用。
三、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好习惯,益终生。赫尔说:“习惯不巩固,学习等于零”。泰戈尔说:“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心中有本,读写笔下生花。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非常重要,学会“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我们会受益无穷。
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读写不分家,口不离卷,手不离笔,才能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唯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
“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只有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才能使读写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只有“读”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厚积薄发,但只“读”不写,犹如纸上谈兵。只“写”不读,文章就会缺乏深意和内涵。“读”与“写”的结合,实际上是“举一”与“反三”的结合,是“学习”与“运用”的有效结合。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阅读,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取其精义,兀自有感;阅读,就是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写作,是自己对自己人生旅程得失的反思、进步、升华。喜欢一样东西不难,坚持一样东西却是难上加难,我们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记录自己的故事,丰富自己的人生。
作文是“半壁江山”,我们岂能掉以轻心!对于职高生来说,尤其重要。只要学生善阅读,勤动笔,就心满意足,皆大欢喜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记奇人怪事、析民俗风情、续写小说、仿写课文、评论人物、撰自传、谈理想、讲人生等等,文体不限,随心所欲,大书特书,动笔就好。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谈论的内容多,学生的话头广。日积月累,自然会功成名就。
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读”与“写”,有了阅读的积累,学生写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情可抒;学生愿写、想写、会写,写作技能就会马到成功。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会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宝贵经验。叶圣陶说:“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这句话阐明了“读”与“写”的关系。阅读为写作奠定了基础,是写作的必要铺垫。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让我们巧用“激于趣”、“善于品”、“精于练”、“勤于思”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让职高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语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讲究授课艺术。有效课堂既要重视语文基本知识和语言基本能力的训练,强调“一课一得”,力求使阅读教学卓有成效,又要重视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实现活学活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郑长江.高中语文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浅谈[J].学周刊.2011年21期;
[3]李艳.《浅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5(10);
[4]辛彩明《双线并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华中师范出版社;2010.4;
[5]徐家良、徐鹄、顾维萍著.生活中的作文[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