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
【作者】 徐 静
【机构】 新疆伊宁市第十小学
【正文】 写字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能不能把字写好,通常可以考察出一个人在文化方面的悟性和修养。无论是从实用的角度,还是从培养综合素质考虑,写好字都大有裨益。写字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中小学,写字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小学生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至少应该把字写得清清楚楚。所以,我们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切实实地搞好写字教学,绝不能把“写字”这门课完全荒废。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任教的学校是个多民族小学,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占到班级人数的四分之三。
写错别字、字写得不规范的小学生已经为数不少。尤其现在上汉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的汉语水平很不乐观。我的工作单位伊宁市第十小学是所民汉合校,学校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其中维吾尔族学生占很大的比例。我所执教的六年级(3)班总人数36人,少数民族学生31名,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书写汉字比较困难,是因为少数民族文字书写规则是由右至左的线性横向排列,笔画不交叉,且有逆笔和倒笔。而汉字的笔画构成则是平面型交叉相叠排列,特别是笔画较多的汉字,层次更为复杂。所以在少数民族学生眼中的汉字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抽象符号或图画,若无笔画、笔顺、部件、汉字结构的概念和知识,则无法体会笔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他们感到无从下手难以把握。还有就是汉语的规范使用被忽视,汉语中夹杂大量网络用语和英文的现象以及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学生对汉语文字的美和丑、规范与否也分辨不清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使现在的中、小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时代。现在的小孩子大都喜欢使用电脑输入法,快捷简便,至于用手书写,他们都嫌麻烦。观念上的忽视。不少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只要学习好,字写得好不好已经无所谓了。不少学校老师也认为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上,学生写字好坏对成绩、升学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占用课时专门练习写字实在不值得,于是,写字教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笔顺错误,也是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写中最常见也最不易纠正的错误之一。这种错误的形成,与现行汉语教材及训练引导密切相关。在写字微型课上我的板书引导基本能做到正确、清晰,我还培养孩子们形成了练习笔画的一些很好的习惯,比如,“空中笔画”:我在黑板上写,全体学生举起右手食指在空中画,一边说一边跟随我一同书写;之后,孩子们在《好字行天下》本上书写三遍。《好字行天下》都是每课要求掌握的生字,且形式基本差不多:在田字格里有一个已写好的汉字,三个描红,和几个空白田字格。我们可以想见,学生的书写结果能够展示出来的信息有:间架结构、笔画正误,而展示不出来的恰恰就是笔顺,不仅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的顺序,更是某一笔划的起始顺序。同样,我在检查学生作业的时候一般很难看出笔顺存在的问题。这应该是少数民族学生笔顺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知子莫如父母,对孩子学习过程的全程观察最好、最细致、最能抓住要害的当是孩子的父母,而这一最佳的教养形式在多民族小学却完全失去了。我在黑板上强调正确的书写顺序,甚至把同学的错误摆出来,孩子们还在笑,似乎知道这样不对,但当拿起笔来书写的时候又回到了常规错误模式,可见,这种积习由来已久!我从此真正感受到这样一种说法: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实在顽固!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小学教师多么重要!多民族小学的汉语教师不仅重要,还多么艰难!他们不仅担负着教会学生的任务,同时还担负着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且监管好习惯养成的艰巨任务,而这种监管本应属家长,在这里却全部落在了汉语教师的肩上,每个班几十个学生,也就是说我们汉语教师要担负起几十位家长应该做的事情。
少数民族学生汉字笔顺出现错误,某种程度上也是母语书写负迁移现象之一。学生受母语影响,常常在书写汉字时出现“倒下笔”,例如:“弓”,很多学生一笔就全部连下来,使第二笔的横,成了倒下笔——使横的下笔起始正好相反。这些正是受维文字连续书写形式的影响。由于监管环节的薄弱,学生还常常混淆一些笔画的书写,笔顺错误给少数民族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汉语带来了不少麻烦,由于笔顺不对,学生汉字书写速度大打折扣,日后无论怎样辛苦很难写出一手流利漂亮的汉字。
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写一手好字,我总结了三点:
一、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活动,我发现只有字写得好的老师,学生才有可能写得一手好字。反之,如果教师的字写得很丑,多数学生的字就会写得较差。如果一个老师平时非常注意将自己的黑板字写好,两年过后,这个班级至少有四五位民族小学生的写得像这个老师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自己的板书,并适时引导学生写毛笔字,毛笔字写得好的老师,其他方面的书写都不会很差的!因此建议各位教师加强练习毛笔字,努力使自己写出的字能更上一个台阶!我对所在的十小六年级毕业班做过一个调查:去年全校共有6个小学毕业班,其中有3个班级的语文教师能书写出一手好的黑板字,在阅卷中发现这3个班级的学生总体上字也写的挺有特点,能写出好字的同学较多,而剩余的3个班级的语文教师书写很一般,学生写出的字总体上也就显得杂乱无章,能写出好字的同学较少。真的是有一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感觉。
二、引导少数民族小学生学会观察。
学习写字,应学会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养成观察习惯。我采用看、析、记的方法来指导民族小学生学会观察。看,即引导学生看清字型,让民族小学生仔细观察所要写的字,使这个字在脑海中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有一个完整的轮廓。析,即引导学生分析部件,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进行分析。记,即引导学生记准笔划或部件在格子中的位置。这样,学生写出的字才会桔构合理、比例适当、大小均匀、端正整洁。例如:“田”字,通过观察,学生知道了田是由一大块地分出来的,只有线条流畅才会有美感;再比如:“山”字,代表有山峰、有峡谷,但只有中间那一竖写得好,才会有美感,并写出不同的山字让学生评价,哪一个字写得好,这样才会使学生在写之前知道要领。
三、练习、比较是写字的中心环节
练习是写字课的中心环节,具体说是写了的技能训练,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充分的练习。指导练习是常用的方式,它是在教师讲解示范后,在学生进行书写训练时进行的。写字训练的目的,决定了写字课上学生必须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训练。这样才能促进书写技能的形成和完善。学生写过之后,要让他们学会比较,找出哪一笔写得好,哪一笔写得差,哪一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哪一个字写得差,差在哪里,并将写得好的及时张贴在展板上,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取得进步!比如老师可以让民族小学生们进行写黑板字比赛,先由学生点评,然后再由教师点评,然后教师也比较规范的写上几个,并对学生的每一笔与教师的每一笔都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才会在今后的书写中注意。如果教师能在每星期的写字课或书法课上都开展类似的活动的话,学生的书写就会慢慢的走向规范化、工整化。
四、引导民族小学生发现规律
汉字的构造有一定的规律。在指导学生书写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悟”出汉字的书写特点,及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搭配关系。如,左右结构的字中有左右相向的,有左右相背;上下结构的字有的是下托上,有的是上压下,有的上下不相让各种结构形成的汉字都有规律可循,各有自己的特点,让学生弄清同一类型汉字的结构特点,归纳出写字要点,才能帮助他们准确把屋书写规律。例如教师可以在米字格里写上一些偏格、占格太大、占格较小、重心偏移等不协调的字让学生评判,最后教师点评,这样学生就能找找自己的败笔之处在哪里了。
五、认真对民族小学生写的字进行评改、让他们持之以恒
对于低年级的民族小学生而言,只要教师布置下去多数都会认真去书写的,但如果教师的评改跟不上,将会大大的降低他们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努力了,却没有得到评价!每次让学生练习的字不能太多,多了学生难于完成。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选具有代表性的字让学生去练习,例如每天写20个“永”字或“气”字等,字量少一点,教师便于检查、评改,学生也容易完成。
让少数民族学生写一手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这就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所以只要坚持,必会成功!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任教的学校是个多民族小学,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占到班级人数的四分之三。
写错别字、字写得不规范的小学生已经为数不少。尤其现在上汉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的汉语水平很不乐观。我的工作单位伊宁市第十小学是所民汉合校,学校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其中维吾尔族学生占很大的比例。我所执教的六年级(3)班总人数36人,少数民族学生31名,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书写汉字比较困难,是因为少数民族文字书写规则是由右至左的线性横向排列,笔画不交叉,且有逆笔和倒笔。而汉字的笔画构成则是平面型交叉相叠排列,特别是笔画较多的汉字,层次更为复杂。所以在少数民族学生眼中的汉字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抽象符号或图画,若无笔画、笔顺、部件、汉字结构的概念和知识,则无法体会笔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他们感到无从下手难以把握。还有就是汉语的规范使用被忽视,汉语中夹杂大量网络用语和英文的现象以及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学生对汉语文字的美和丑、规范与否也分辨不清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使现在的中、小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时代。现在的小孩子大都喜欢使用电脑输入法,快捷简便,至于用手书写,他们都嫌麻烦。观念上的忽视。不少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只要学习好,字写得好不好已经无所谓了。不少学校老师也认为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上,学生写字好坏对成绩、升学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占用课时专门练习写字实在不值得,于是,写字教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笔顺错误,也是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写中最常见也最不易纠正的错误之一。这种错误的形成,与现行汉语教材及训练引导密切相关。在写字微型课上我的板书引导基本能做到正确、清晰,我还培养孩子们形成了练习笔画的一些很好的习惯,比如,“空中笔画”:我在黑板上写,全体学生举起右手食指在空中画,一边说一边跟随我一同书写;之后,孩子们在《好字行天下》本上书写三遍。《好字行天下》都是每课要求掌握的生字,且形式基本差不多:在田字格里有一个已写好的汉字,三个描红,和几个空白田字格。我们可以想见,学生的书写结果能够展示出来的信息有:间架结构、笔画正误,而展示不出来的恰恰就是笔顺,不仅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的顺序,更是某一笔划的起始顺序。同样,我在检查学生作业的时候一般很难看出笔顺存在的问题。这应该是少数民族学生笔顺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知子莫如父母,对孩子学习过程的全程观察最好、最细致、最能抓住要害的当是孩子的父母,而这一最佳的教养形式在多民族小学却完全失去了。我在黑板上强调正确的书写顺序,甚至把同学的错误摆出来,孩子们还在笑,似乎知道这样不对,但当拿起笔来书写的时候又回到了常规错误模式,可见,这种积习由来已久!我从此真正感受到这样一种说法: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实在顽固!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小学教师多么重要!多民族小学的汉语教师不仅重要,还多么艰难!他们不仅担负着教会学生的任务,同时还担负着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且监管好习惯养成的艰巨任务,而这种监管本应属家长,在这里却全部落在了汉语教师的肩上,每个班几十个学生,也就是说我们汉语教师要担负起几十位家长应该做的事情。
少数民族学生汉字笔顺出现错误,某种程度上也是母语书写负迁移现象之一。学生受母语影响,常常在书写汉字时出现“倒下笔”,例如:“弓”,很多学生一笔就全部连下来,使第二笔的横,成了倒下笔——使横的下笔起始正好相反。这些正是受维文字连续书写形式的影响。由于监管环节的薄弱,学生还常常混淆一些笔画的书写,笔顺错误给少数民族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汉语带来了不少麻烦,由于笔顺不对,学生汉字书写速度大打折扣,日后无论怎样辛苦很难写出一手流利漂亮的汉字。
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写一手好字,我总结了三点:
一、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活动,我发现只有字写得好的老师,学生才有可能写得一手好字。反之,如果教师的字写得很丑,多数学生的字就会写得较差。如果一个老师平时非常注意将自己的黑板字写好,两年过后,这个班级至少有四五位民族小学生的写得像这个老师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自己的板书,并适时引导学生写毛笔字,毛笔字写得好的老师,其他方面的书写都不会很差的!因此建议各位教师加强练习毛笔字,努力使自己写出的字能更上一个台阶!我对所在的十小六年级毕业班做过一个调查:去年全校共有6个小学毕业班,其中有3个班级的语文教师能书写出一手好的黑板字,在阅卷中发现这3个班级的学生总体上字也写的挺有特点,能写出好字的同学较多,而剩余的3个班级的语文教师书写很一般,学生写出的字总体上也就显得杂乱无章,能写出好字的同学较少。真的是有一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感觉。
二、引导少数民族小学生学会观察。
学习写字,应学会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养成观察习惯。我采用看、析、记的方法来指导民族小学生学会观察。看,即引导学生看清字型,让民族小学生仔细观察所要写的字,使这个字在脑海中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有一个完整的轮廓。析,即引导学生分析部件,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进行分析。记,即引导学生记准笔划或部件在格子中的位置。这样,学生写出的字才会桔构合理、比例适当、大小均匀、端正整洁。例如:“田”字,通过观察,学生知道了田是由一大块地分出来的,只有线条流畅才会有美感;再比如:“山”字,代表有山峰、有峡谷,但只有中间那一竖写得好,才会有美感,并写出不同的山字让学生评价,哪一个字写得好,这样才会使学生在写之前知道要领。
三、练习、比较是写字的中心环节
练习是写字课的中心环节,具体说是写了的技能训练,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充分的练习。指导练习是常用的方式,它是在教师讲解示范后,在学生进行书写训练时进行的。写字训练的目的,决定了写字课上学生必须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训练。这样才能促进书写技能的形成和完善。学生写过之后,要让他们学会比较,找出哪一笔写得好,哪一笔写得差,哪一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哪一个字写得差,差在哪里,并将写得好的及时张贴在展板上,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取得进步!比如老师可以让民族小学生们进行写黑板字比赛,先由学生点评,然后再由教师点评,然后教师也比较规范的写上几个,并对学生的每一笔与教师的每一笔都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才会在今后的书写中注意。如果教师能在每星期的写字课或书法课上都开展类似的活动的话,学生的书写就会慢慢的走向规范化、工整化。
四、引导民族小学生发现规律
汉字的构造有一定的规律。在指导学生书写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悟”出汉字的书写特点,及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搭配关系。如,左右结构的字中有左右相向的,有左右相背;上下结构的字有的是下托上,有的是上压下,有的上下不相让各种结构形成的汉字都有规律可循,各有自己的特点,让学生弄清同一类型汉字的结构特点,归纳出写字要点,才能帮助他们准确把屋书写规律。例如教师可以在米字格里写上一些偏格、占格太大、占格较小、重心偏移等不协调的字让学生评判,最后教师点评,这样学生就能找找自己的败笔之处在哪里了。
五、认真对民族小学生写的字进行评改、让他们持之以恒
对于低年级的民族小学生而言,只要教师布置下去多数都会认真去书写的,但如果教师的评改跟不上,将会大大的降低他们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努力了,却没有得到评价!每次让学生练习的字不能太多,多了学生难于完成。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选具有代表性的字让学生去练习,例如每天写20个“永”字或“气”字等,字量少一点,教师便于检查、评改,学生也容易完成。
让少数民族学生写一手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这就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所以只要坚持,必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