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改革创新小学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帕提古丽·热合曼

【机构】 新疆巴州巴音布鲁克寄宿制学校



【正文】     “修订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证明,科学而高效地阅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增强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为终身阅读奠基;还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张扬良好个性、丰富精神世界,最终达成“既教学生学母语、掌握工具,又导学生学做人、增强素养”的“双赢目标”。因此,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还是其他各块教学的主要“依托”或“凭借”。为落实好“修订课标”精神,针对我市小学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六多六少”(即教师设问多,学生质疑少;引导理解多,动笔习作少;读书次数多,朗读指导少;词句认读多,积累运用少;整体感知多,品词析句少;关注文本多,关注学生少)问题,近年来,笔者进行了以下思考与探索:
  一、阅读教学要树立践行对话理念
  “修订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很明显,阅读教学要由过去的“三者对话”向“四者对话”对话转变,增加了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理念与策略。同时在不同学段的阶段目标中,也反复强调“交流”—“乐于与人交流”(第一学段);“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二学段);“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第三学段)。由此可见,“对话”与“交流”,正是“修订课标”所强调的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理念。这应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探索体现。其关键策略:一是教师要首先启发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与作者对话,初步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意思(自读自悟、初步理解是对话与交流得以发生的关键和前提);二是教师要适时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与分享,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特别是个性化理解,由于“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每个学生的认识(理解)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相互参考、互相借鉴,同时教师要注意适时点拨引领,从而使学生不断地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认识(理解),真正实现“在阅读中发展”的目标。
  二、阅读教学要发挥单元导语作用
  “实验课标教材”是以“主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维度)为线索进行整合编排的(2016年秋开始在一年级使用的“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是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整合编排的),每一个主题单元的“导语”,不仅揭示了单元主题,提示了阅读的内容、方法,提出了单元训练重点,还引领了如何拓展延伸,从课内走向课外等;而且,无论是人文主题还是训练重点,前后都是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因此,只有把握准编者的意图,弄清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或训练重点)的来龙去脉,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和位置、教学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探索实施“主题牵引、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说写结合、内外沟通”大阅读教学理念和策略,才能真正克服阅读教学的“少、慢、差、费”,实现“多、快、好、省”。其关键策略和思路是:从主题单元整体入手“解读教材、预设教学、推进教学、反馈评价”,就是把一组组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以宏观的视野对文本进行俯视、鸟瞰,综合考虑每篇课文所在的每一学段、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主题、每一课文、每一节课的位置;仔细揣摩编者的意图,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训练重点的发展变化;认真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准确地选择、确定教学内容,明确这一“主题”、这一“课文”究竟该“教什么”,努力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肤浅甚至偏差的阅读教学的出现。
  三、阅读教学要整合工具性人文性
  “修订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国小语学会会长、著名语文教育家崔峦指出:“母语教育责任如山,必须强化母语教育。因为,母语是民族的根、国家的魂,是每个孩子每个公民的精神家园;孩子的成长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基点则在学语言。”由此可见,在语文(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关系”、凸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问题,既是一个理论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操作问题。在凸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具体操作上,可以尝试采用这样几个基本策略:一是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知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不这样是不对的,可是办法必须是带领学生好好地读这篇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都读懂,把文章的安排都搞清楚,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二是在启发学生对重点句段的深层领悟中渗透人文教育。人文是隐性的,它依附在字里行间;人文目标的凸显,也必须依靠语言文字这一载体。学生只有在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一些重点句段的精心品读、感悟,才可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要切忌脱离文本和重点语段做天马行空的发挥,空洞式、说教式地进行人文教育。三是在指导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情境中深化人文教育。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阅读教学要多读,尤其要朗读、诵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字词句的训练就有了,语感训练就有了,语言的内化也就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了;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也不会有了,包括人文性。”可见,于老师的经验就是通过“读”尤其是朗读、诵读来落实阅读教学多重功能,特别是人文教育功能。阅读教学中凸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性,要求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发现文本的独特、深刻之处。即不仅要发现文本写了什么,还要弄清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其目的意图是什么;不仅要弄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有什么特点,还要弄明白这样写起到了怎样的表达作用和效果。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认识到位,以避免只注意内容、忽视表达。同时,凸显体现、落实“文意兼得”目标,其关键是教师能够全面关注文本,潜心钻研教材,深入研读教材,反复推敲教材,去发现、寻找那些语文学习的因素,尤其是那些学生发现不了、意识不到,或发现了而理解不深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