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小学古诗教学中的“自主导学”
【作者】 杨洪兵
【机构】 新疆裕民县吉也克镇牧业寄宿制中心小学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而且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此可见,古诗文学习在小学学习阶段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我们尝试用“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通过指导学生创设情境、反复诵读、抓重点词句,与诗词文“真心接触”,深入实践等各种方式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探索,从而形成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与途径。【关键词】古诗;情境;诵读;自主 探究;感悟
一、创设情境,感悟诗情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意境,使得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更浓,理解更深。如:《游山西村》教学时,让孩子们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时,利用多媒体制作一段动画:在满是山和水的画面中慢慢展现出一座美丽的村庄,随之让学生来演一演,从中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教学杜牧的《山行》,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读读诗句,再观察插图,联系注释想想诗意。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请同学们通过读、画、演的过程中来感悟诗情。又如《题西林壁》教学时,可指教室中的某一件物品,请同学们说一说从自己的角度看到的样子,然后讨论为什么每个同学看到的图像都不相同?进而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懂古诗,从而感悟诗情。
二、抓中心词,体会意蕴
感悟古诗,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上,而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指导学生找中心词句的方法来“破译”诗意的重点。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形象生动地写出春回大地时的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李白的《静夜思》时,全诗的思想感情集中在一个“思”字上,他为什么“思”?正是因为看到了“明月”;为什么在深夜诗人还不能入睡?是因为“床前明月光”如“地上霜”。由此可知,引领学生抓住中心词句,可以顺着或倒着分析全诗,都会显得得心应手了。又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首诗描写了泊舟暮宿建德江的景色,诗人的羁旅愁情,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愁”。中心词可谓是开启古诗的一把钥匙,只要我们把握住它,诗人就会将诗的美妙的形象意蕴展示在我们面前。
三、熟读成诵,升华情感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自悟自得,进一步理解诗意,升华情感。如学习《小儿垂钓》时,采用读诗文的形式回答问题来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侧坐莓苔草映身的是谁?答:侧坐莓苔草映身是“蓬头稚子”。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学生有的提出“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孩子们已能自读自悟,此时教师见缝插针让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学生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达到自悟自得,读中升华情感。其次,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诵读的体会,以所学古诗为基础,积极拓展古诗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训练。如《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必须靠多次的评读才能感受将士们出征前那种紧张的场面,领会将士们看似旷达豪迈,实则悲愤之极的心情。又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对诗人当时遗憾又无奈的心情只能意会但无法用语气表达的,这时可以采用听配乐吟诵后随即进行小组模仿比赛诵读,在反复地品读中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心境。
四、想象诵读,领略意境
众多的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在想象诵读中发掘美、体味美,受到美的感染。如《暮江吟》,是诗人抒写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美”。教学时,抓住“铺”、“瑟瑟”、“红”等词,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牙悄然东升,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审美情趣油然而生,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显示小学古诗教学以情感为纽带的魅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不能局限于教学生读音、释词、解句,古诗词诵读课本中的古诗都是精选的,既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既情调健康,又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都可以在想象诵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产生美感。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壮美;“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柔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清新美;“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的秀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宁静幽雅的静态美……处处体现了美。
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要充分相信学生,进行适时地指导,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和激励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