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程下如何激活藏语文课堂
【作者】 晁常红
【机构】 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拉加镇寄宿制藏文中学
【摘要】藏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激活藏语文课堂的方法有哪些?笔者从教师、教材、学生这三方面入手,阐述了激活藏语文课堂的方法。这些方法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关键词】激活;语文课堂;教师;教材;学生
【正文】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对学校教育所提出的迫切要求,而学校教育是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其素质教育的特征更为鲜明。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从教师、教材、学生三方面入手,“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一、“激活”教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而激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校的环境相对闭塞,又加上应试教育的长期束缚,许多教师在其间迷失了自我,限制了活力与个性,变得正经、刻板,不了解现实社会,不问津新的信息,这是导致语文课堂沉闷的主要原因。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创新是每一位教师要转变的教学观念,要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发现观。老师一定要给自己合理的定位,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放下“架子”走向学生,营造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自觉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要学、想学、乐学,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有趣地活动,通过听故事、听录音、演课本剧、看录像等形式,激发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也不是旁观者,要善于组织、引导,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掌握学习方法,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激活”语文教材
从哲学意义上讲,语文与社会、人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语文来源于社会和人生,是社会和人生的反映;另一方面,语文又反作用于社会和人生,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试教育只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而压制了其社会性;素质教育则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合理的挖掘中寻找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要“打开”课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受到思想的教育,人生的启迪以及美的熏陶。
曾经有学生对我说:“老师呀,我上课最爱听你‘跑题’的那一部分。”当然这句话有它的片面之处,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只有“激活”语文教材,开放语文教学的空间,将课本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激活”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而“激活”学生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此环节中,有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1、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现代课堂教学不仅是有目的的共同活动,更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人际交往方式。我们应该变传统教育的高压型为宽松型。“一二三,看谁坐得端,四五六,手背后”即将成为历史。很难相信一个正襟危坐、欲动不敢的人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更何况是这些好动的学生。我们固然不可能一下子抛开文化传统的积淀而奉行西方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可随意站立、走动,甚或可自由出入(更何况那也未必效果最佳),但我们的课堂气氛至少应该是在不屏弃严肃、庄重的同时多一些宽松与和谐。
作为在课堂教学中起导作用的教师,是教学中良好氛围创设的关键,是引发“主体”学生情感的“催化剂”,是课堂气氛的“调色板”。
2、要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体主的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起主导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深中肯綮、有的放矢地“精讲”,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魏书生说他很“懒”,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懒”,这正是为了把更为广阔的课堂空间让给学生,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思想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唯有在主体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其素质才能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
3、根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的。无论是选用的文言文课文,还是现代白话文课文,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文言文毕竟在现实的交流、交际中不再广泛使用,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还必须以现代文为主。以白话文为基本工具的现当代文学使学生在阅读接受起来没有像面对文言文那样的语言障碍,当代文学作品更是和当前的汉语同步,而且所选的课文都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之作。这些课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现代汉语语汇,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而且不同体裁的课文对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写作能力都大有帮助。教师在讲授现代文时,要注意采取与文言文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忌上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要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着重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运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朱自清在《背影》中运用了一系列的描写“父亲”去买桔子的动词,可以让学生运用比较、替换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并及时地让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描写自己或亲人朋友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动作,让语文能力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先要排除学生怕字当头、惧怕当众开口讲话的羞怯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说话的勇气和学习兴趣;然后在口语交际的练习中,对学生进行发音准确、语速、语调得当、中心突出、条理分清、表意准确、文明礼仪等基本功训练;在此基础上可在口语交际训练课上,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指导学生了解准确复述、口头问答竞赛、即席发言、交谈采访、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解说、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等各种口语交际形式的基本要求。
4.在课堂上要贯彻激励性原则。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舍得给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很多情况下,有思考就有答案,且往往答案并非唯一,即就答案唯一,那也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相信自已,勇于发言,更何况“说”的过程本身就是整理自已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训练过程。对于出了错的学生,即使出了“不可思议”的错,也不能训斥,因为这正是他最需要你的时候,更何况出错是学生的权利。
综上所述,在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要素是三位一体、共生互动的,只有使三者都“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激活”藏语文课堂教学,才能使藏语文课堂中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对学校教育所提出的迫切要求,而学校教育是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其素质教育的特征更为鲜明。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从教师、教材、学生三方面入手,“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一、“激活”教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而激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校的环境相对闭塞,又加上应试教育的长期束缚,许多教师在其间迷失了自我,限制了活力与个性,变得正经、刻板,不了解现实社会,不问津新的信息,这是导致语文课堂沉闷的主要原因。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创新是每一位教师要转变的教学观念,要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发现观。老师一定要给自己合理的定位,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放下“架子”走向学生,营造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自觉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要学、想学、乐学,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有趣地活动,通过听故事、听录音、演课本剧、看录像等形式,激发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也不是旁观者,要善于组织、引导,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掌握学习方法,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激活”语文教材
从哲学意义上讲,语文与社会、人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语文来源于社会和人生,是社会和人生的反映;另一方面,语文又反作用于社会和人生,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试教育只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而压制了其社会性;素质教育则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合理的挖掘中寻找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要“打开”课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受到思想的教育,人生的启迪以及美的熏陶。
曾经有学生对我说:“老师呀,我上课最爱听你‘跑题’的那一部分。”当然这句话有它的片面之处,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只有“激活”语文教材,开放语文教学的空间,将课本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激活”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而“激活”学生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此环节中,有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1、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现代课堂教学不仅是有目的的共同活动,更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人际交往方式。我们应该变传统教育的高压型为宽松型。“一二三,看谁坐得端,四五六,手背后”即将成为历史。很难相信一个正襟危坐、欲动不敢的人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更何况是这些好动的学生。我们固然不可能一下子抛开文化传统的积淀而奉行西方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可随意站立、走动,甚或可自由出入(更何况那也未必效果最佳),但我们的课堂气氛至少应该是在不屏弃严肃、庄重的同时多一些宽松与和谐。
作为在课堂教学中起导作用的教师,是教学中良好氛围创设的关键,是引发“主体”学生情感的“催化剂”,是课堂气氛的“调色板”。
2、要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体主的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起主导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深中肯綮、有的放矢地“精讲”,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魏书生说他很“懒”,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懒”,这正是为了把更为广阔的课堂空间让给学生,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思想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唯有在主体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其素质才能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
3、根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的。无论是选用的文言文课文,还是现代白话文课文,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文言文毕竟在现实的交流、交际中不再广泛使用,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还必须以现代文为主。以白话文为基本工具的现当代文学使学生在阅读接受起来没有像面对文言文那样的语言障碍,当代文学作品更是和当前的汉语同步,而且所选的课文都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之作。这些课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现代汉语语汇,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而且不同体裁的课文对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写作能力都大有帮助。教师在讲授现代文时,要注意采取与文言文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忌上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要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着重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运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朱自清在《背影》中运用了一系列的描写“父亲”去买桔子的动词,可以让学生运用比较、替换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并及时地让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描写自己或亲人朋友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动作,让语文能力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先要排除学生怕字当头、惧怕当众开口讲话的羞怯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说话的勇气和学习兴趣;然后在口语交际的练习中,对学生进行发音准确、语速、语调得当、中心突出、条理分清、表意准确、文明礼仪等基本功训练;在此基础上可在口语交际训练课上,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指导学生了解准确复述、口头问答竞赛、即席发言、交谈采访、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解说、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等各种口语交际形式的基本要求。
4.在课堂上要贯彻激励性原则。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舍得给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很多情况下,有思考就有答案,且往往答案并非唯一,即就答案唯一,那也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相信自已,勇于发言,更何况“说”的过程本身就是整理自已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训练过程。对于出了错的学生,即使出了“不可思议”的错,也不能训斥,因为这正是他最需要你的时候,更何况出错是学生的权利。
综上所述,在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要素是三位一体、共生互动的,只有使三者都“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激活”藏语文课堂教学,才能使藏语文课堂中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