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作者】 祁俊艳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



【正文】      中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中学阶段的教育。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我想,这个习惯可以指行为习惯和思想习惯,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这两个方面。一个班级的学生如果不能在行为方面做到举止得体、听从指挥、协调一致;如果不能在思想方面做到正身黜恶、昂扬振奋、团结友爱,那么,就不能说这是一个令人称道的好集体。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们在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时,应首先进行思想习惯的培养和疏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嘛,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思想工作抓好了,行为习惯自然也就令人满意了。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教书育人。语文老师板起面孔,给学生政治思想课,只会换来学生的不领情,甚至讨厌。然而,语文教师如果放弃德育这个阵地,又失去乐它的优良传统,对学生心灵的熏陶浸染,它的美就显得暗淡无光。因此,在潜移默化自然而然中融入德育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渲染得那么温情美好,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然而转身过去,海子却选择了死亡。这让学生不太能接受,于是课堂上,谈到了生与死。于是我问学生生与死哪个更艰难?最后学生达成了共识:活着更艰难。得有一次次拼搏下去的勇气支撑着,才能坚强地“挺立”在这个世界。我们不必苛责别人,屈原求死,海子求死,以自己的方式追求着完美,而我们呢?活下去是一种勇敢,是一种精神,是对亲人的爱。活得好,是一种境界。于是,在课堂上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或许,对生命的思考会有助于他们走好人生之路。
  语文课本中,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情感的文章比比皆是,教师要学会“顺手牵羊”,抓住时机渗透德育教育。  
  记得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和学生都被感动了,连内心浮躁的学生也沉静下来了。在小结中,学生很佩服史铁生的顽强,于是,我顺势谈到了尖叶草,谈到了他的另一部作品。在满是坚硬的铁矿石的印度米西川矿山,只有尖叶草,也只有尖叶草才能生存。一星星泥土就是它生命的温床,它甚至能在人的鞋底下生根发芽,这是生命的奇迹,令人感叹的大自然的奇迹,我们不也应像尖叶草一样顽强么?这是尖叶草带给我们的启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寄托着对生命的认知。老瞎子的师傅告诉他弹断800根琴弦就能看见这个世界。目标达到了,可他依然看不见,于是他告诉自己的徒弟,弹断1000根琴弦才能重见光明。生命,就是在这样的希望中,才显得充实。通过有意识的给学生灌输正确的生活理念,我希望他们能快乐地生活。人生总是充满着不可知性,谁也不知道挫折会潜伏在那个角落,例如考试失利,例如高考失意,脆弱的人会选择轻生。我不能保证我的学生都是成功的人,但我想他们不会是懦夫,这就足够了。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学会与学生一起在心灵的天空里飞翔。那次读苏轼的《赤壁赋》,有个学生竟感到了浪漫,这超出了我的预设范围,对学生否定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听听学生的声音,很新鲜、很个性的解读。于是,我对他的想法大加赞赏。我问那些反对的学生:“什么是浪漫?”不少答案是花前月下,情侣相拥,山盟海誓,细雨漫步……我反问他们,一个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几乎被陷害致死,被贬后亲朋疏离,他的内心能不苦闷,能不寂寞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沉沦了。而我们的苏轼在这样的打击下,仍能赏清风明月,仍能诗酒人生,仍能达观面对,有几人能做到?这不是浪漫又是什么?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拥有这样的浪漫,让自己的生活处处芬芳。
  我在讲授《诗经 氓》一文时,和学生一起讨论了文章的比兴语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嘘嗟鸠兮,无食桑葚,嘘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因为考虑到这篇诗歌的现实教育问题,我就特意拿出这句话进行讨论,现在中学生早恋的现象太严重了。为什么“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呢,学生谈到了感情问题,兴致都提上来了,一开始不经考虑就脱口而出,马上就有人反对,这样讨论的气氛就形成了。当学生们问道我的时候,我说出了以前在杂志上看到的一句让我至今不能忘记的话“男人在生活中寻找爱情,女人在爱情中寻找生活”。进而我让学生思考这句话中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学生大都陷入了思考,不长时间,答案就出来了“老师,我认为区别在于男人把爱情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女人把爱情当成了全部生活”,“回答得很不错,那么,这种态度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我的问题又出来了。学生的答案也很准确“因为女人太看重爱情了,把它当成生活的全部了,所以一旦感情上出现了问题后,她们就会萎靡不振,万念俱焚,甚至轻视生命,寻死觅活。这样做太不值得了”道理懂了之后,我又让他们联想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是怎样的,结局又是怎样的,从刘兰芝到林黛玉,学生又在经典中徜徉了一回,审美情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大多数同学都想到了自身或中学生群体的恋爱问题,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思考“你或者你的同学,谈恋爱的动机是怎样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因为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很大,所以有亲身经历的学生有反思的神态,没有亲身经历的学生“没吃过肥猪肉但看到过肥猪跑”,自然是旁观者清了,在思想上自然能达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达到了防微杜渐的目的。
  我还利用《烛之武退秦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篇文章,说的是烛之武用极高的口才,劝退秦军而保全了国土完整的故事。文章用了很多笔墨描写烛之武的口才,但是我更欣赏他那高尚的品格——祖国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从烛之武身上表现的,是“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精神。烛之武在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并没有受到过重用,属于不得志之人,但是,在紧急关头,他没有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国家,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劝退秦君。在讲课的时候,我有意渲染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并为学生讲了另外一个故事: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一一谢绝。他想到的是,出国留学,就是为了掌握科学知识以报效祖国。所以他学成之后,毅然回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打来电话,请他前去任教。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这是肯尼迪说的一句话。的确,自己的事与一个国家来比,实在是太渺小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祖国就像我们的母亲。在危急的关头,难道还有比保卫“母亲”更重要的吗?
  在讲课时,我说了以上很多话,最后,我总结道:“一个人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应该是‘想做文,先做人’。把这句话想得广一些,就是‘无论做什么品德要高尚’,在我们的心中,国家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我常常问自己,我能给予学生什么?我教给他们知识,然而这还不够,我还应在教学中春风化雨般地融入德育教育,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在语文书香的熏染中,在我不懈的努力中,让他们的心灵成为开花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