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习

【作者】 黄晓东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李家完全小学

【摘要】 新课改教育的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如今,多媒体进入课堂,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让人们很容易忽视传统教学的优点。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谈一下教学中预习的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意义;方法
【正文】
  小学阶段是系统学习知识的基础阶段,更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会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个性品质,对孩子今后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只有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为创设活泼、生动、创新的课堂打下基础。
  一、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状态,老师上课上讲什么,自己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在哪些方面没弄懂的,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去听课,效果可想而知。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吸收、消化,并有了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讲授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去进行教学。”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距离。
  二、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科目上的“学困生”问题一直是一个让人很头疼的现实问题,完全转变所有的学困生很难做到,但一定量的转化和一定程度上的转变是可以的。对于“学困生”我们往往归咎于基础差、学习习惯差等。但花很大精力给他们去补基础,他当天作业又出现困难,而且收效不明显;强化他的学习习惯呢,学习习惯的概念太大,往往又眉毛胡子一把抓,他会和老师钻空子。其实,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往往是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还需花大量的时间去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更挤不出时间去预习,使整个学习环节进入恶性循环。像这样的学生尽可能让他学会数学的预习,一方面通过预习让他找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使他明确这些旧知识哪些他不懂,明确自己应该补什么。也使老师给他补习时目的明确;另一方面,通过预习使他对新课的内容有个概略的了解,重、难点大体明了,减少了课上因听不懂“天书”而浪费的时间。
  三、课前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
  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式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也很重要。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去掌握一定的知识,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事事要靠别人,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有一定的作用。现在有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父母很少让学生独自去做一件难事,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我们不妨让学生去自学,让孩子在预习中体验挫折、快乐,这对健全他们的人格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往往不知道如何预习,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学习时走马观花,难以深入教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新知,也有些学生把书后的习题做一遍便认为是完事大吉了。把预习当成了枯燥任务来完成,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减退。因此,教师要有步骤进行预习方法辅导,必要时可开设预习指导课,在课堂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课前预习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可以采用这样的四步骤来设计预习题: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如:小学数学“年、月、日”一课教学前时,让学生从以下四个步骤由浅入深预习这一内容:(1)初读课本内容,了解主要内容。(2)细读课本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线。(3)想一想,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与旧知识有什么关系?(4)试一试,课本上的练习会不会做,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先留10分钟给学生自学。
  四、以“问题”为主线,科学组织预习
  “预习”是在教师间接指导下的自学活动,预习过程由“问题”开始,又以“问题”结束。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提示而展开自学,通过思考教师的问题、借助旧知与经验而获得对于新知的初步理解,同时又向教师提出预习过程中的疑问、不解或新想法、新见解。
  我们可以把三年级作为学生学会预习数学的起点。开始时,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量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要明确预习要求、步骤,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前,我要求学生:1、阅读课本第47至48页,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用直线划下来,多读几遍,看看是否理解;把不懂得地方做上标记。2、找一找身边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量一量、算一算,看看有什么发现,记下来。3、课本上提出的讨论题,与同学说一说。4、“做一做”你会吗?请试着做一做。5、说说这节内容重点学习的什么,用笔记下来。到了四年级,可以在每课前给学生“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到了高年级,学生就可以独立进行预习了。
  总而言之,预习是在新课程新理念下赋予新的生命。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成思 如何保持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06)
  [2]杨庆余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