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对当前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的思考
【作者】 刘焕杰
【机构】 青岛海智源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食品添加剂由于其功能和作用,在日益发展的食品加工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可否认,社会上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档次不一的食品几乎都含有食品添加剂的成份。但是,由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于是很多人误解,凡是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就不太安全,使用后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其实,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都要经过严格的评价和检测,并且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对其急性毒性、遗传毒性、致癌毒性、致畸毒性等进行综合评价,在确定对身体没有安全隐患后才可以被批准使用,确保人体食用的安全性。【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质量;食品标识;添加剂
【正文】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生产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市场上充满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档次不一的食品,但是,在充满需求的同时,人们却发现有些食品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些食品大多都含着食品添加剂成分。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健康也越加关注,尤其是关于人们生存和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深受人们的重视。
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营养强化剂”,所以,营养强化剂也属于食品添范畴[1]。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包括:为增强食品营养而加入的营养强化剂;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加入的防腐剂、抗氧化剂;为改善食品品质而加入的色素、香料、漂白剂、增味剂、甜味剂、疏松剂等;为便于加工而加入的消泡剂、脱膜剂、乳化剂、稳定剂等。同时为了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我国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管理办法,如《食品添加剂生产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因此,非法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是有本质区别的。
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生产是十分必要的,它可满足消费者的适口性和健康的需要,改善和提高食品色、香、味及口感等感官指标。由于食品加工过程一般都有碾磨、破碎、加温、加压等物理过程,这些过程容易使食品褪色、变色、香气散失等,因此,正确使用着色剂、护色剂、食用香料、增稠剂、乳化剂等可明显地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对食品风味和口味的需要,同时弥补了加工食品的缺陷。从健康的角度来讲,在食品中适当添加一些营养素,可明显提高和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有利于增加食品的花色品种,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这对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保持营养平衡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一些食品防腐剂和保鲜剂可以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便于长途运输和储藏。尽管食品添加剂在加工食品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如果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或违规使用添加剂则会影响食品的安全。
一、滥用食品添加剂带来的危害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执法力度显著加强,但食品安全的形势却不容乐观,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由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拥有较好的利润,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经营者不能摆正心态,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按有关规定标准操作,由此引发出企业的食品安全危机。如一些企业为了达到保质期长、食品色泽好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加入超标的防腐剂、着色剂或违规使用其它添加剂等,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越害,并且造成了市场混乱。虽然国家已经明确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充许使用的品种和使用量,但滥用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有的厂家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根本不顾食品添加剂的用量问题;有的则是设备简单陈旧,缺乏精确的计量设备,缺乏生产技术和人员,从而出现违规违禁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成为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如甲醛虽然可使海产品、水发制品色泽鲜艳,但它是国家明文规定的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着色剂硝酸钠和亚硝酸钠不仅对肉类食品有着良好的着色作用,还具有增强肉制品风味和抑菌作用,但这两种盐均有毒,违规使用后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
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食品添加剂最好是有益无害的物质。食品添加剂,特别是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大都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使用时要严格控制使用量。食品添加剂的毒性是指其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毒性除与物质本身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有关外,还与其有效浓度、作用时间、接触途径和部位、物质的相互作用与机体的机能状态等条件有关。因此,不论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强弱、剂量大小,对人体均有一个剂量与效应关系的问题,即物质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或剂量水平,才显现毒害作用。
(一)认识的误区
人们往往认为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比人工化学合成的安全,实际许多天然产品的毒性因目前的检测手段,检测的内容所限,尚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就已检测出的结果比较,天然食品添加剂并不比合成的毒性小。天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效果在许多方面不如人工化学合成添加剂,使用技术也需求很高的水平,所以在使用中要仔细研究、掌握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工艺条件,不得为达到某种效果而超标加入。
(二)如何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
1、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保持或增强食品的营养,改善或丰富食物的色,香,味等。
2、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必要性。实际上,不使用防腐剂具有更大的危险性,这是因为变质的食物往往会引起食物中毒的疾病。另外,防腐剂除了能防止食品变质外,还可以杀灭曲霉素菌等产毒微生物,这无疑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
食品添加剂 ≠ 违法添加物 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更多原因是混淆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概念,把一些非法添加物的罪名扣到食品添加剂的头上显然是不公平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中要求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严禁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复配食品添加剂,不得购入标识不规范、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严肃查处超范围、超限量等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同时要求在2011年年底前制定并公布复配食品添加剂通用安全标准和食品添加剂标识标准。需要严厉打击的是食品中的违法添加行为,迫切需要规范的是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问题。
毋庸置疑,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涵盖科学、技术、法规、政策的综合性社会问题,涉及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其技术涉及到分析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其管理过程涉及到法规、政策、文化和消费观念;还与公众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认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为此,要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总体水平,政府要对食品安全管理加大投入,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同时要提升食品安全监控分析技术手鼠执法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管理,逐步完善和建立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苏丹红在我国存在达10年之久,被查的原因是缘自英国对含“苏丹红”食品大规模的警示,随之我国也发出了禁令,由此说明,虽然国家在食品安全预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相对于事后监管显然滞后。所以,国家对食品安全尤其是添加剂含量超标和违规使用的预防仍然是任重道远。目前建立国内食品安全体系和食品安全长效监督机制已成为人们迫切的要求。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诚信系统,并将食品安全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形成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这样食品安全才会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杜应恒.张彤.颜晶晶 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思考研究[期刊论文]-管理观察 2010(19)
[2]于绯.任建军 综述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及其发展[期刊论文]-饮料工业 2010(12)
[3]郭敬斌 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确保食品安全[期刊论文]-饮料工业 2009(6)
[4]曹朝清.我国食品安全隐患根源考察【J】.食品与药品,2005,(1 2):35—37.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生产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市场上充满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档次不一的食品,但是,在充满需求的同时,人们却发现有些食品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些食品大多都含着食品添加剂成分。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健康也越加关注,尤其是关于人们生存和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深受人们的重视。
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营养强化剂”,所以,营养强化剂也属于食品添范畴[1]。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包括:为增强食品营养而加入的营养强化剂;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加入的防腐剂、抗氧化剂;为改善食品品质而加入的色素、香料、漂白剂、增味剂、甜味剂、疏松剂等;为便于加工而加入的消泡剂、脱膜剂、乳化剂、稳定剂等。同时为了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我国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管理办法,如《食品添加剂生产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因此,非法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是有本质区别的。
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生产是十分必要的,它可满足消费者的适口性和健康的需要,改善和提高食品色、香、味及口感等感官指标。由于食品加工过程一般都有碾磨、破碎、加温、加压等物理过程,这些过程容易使食品褪色、变色、香气散失等,因此,正确使用着色剂、护色剂、食用香料、增稠剂、乳化剂等可明显地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对食品风味和口味的需要,同时弥补了加工食品的缺陷。从健康的角度来讲,在食品中适当添加一些营养素,可明显提高和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有利于增加食品的花色品种,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这对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保持营养平衡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一些食品防腐剂和保鲜剂可以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便于长途运输和储藏。尽管食品添加剂在加工食品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如果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或违规使用添加剂则会影响食品的安全。
一、滥用食品添加剂带来的危害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执法力度显著加强,但食品安全的形势却不容乐观,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由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拥有较好的利润,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经营者不能摆正心态,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按有关规定标准操作,由此引发出企业的食品安全危机。如一些企业为了达到保质期长、食品色泽好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加入超标的防腐剂、着色剂或违规使用其它添加剂等,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越害,并且造成了市场混乱。虽然国家已经明确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充许使用的品种和使用量,但滥用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有的厂家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根本不顾食品添加剂的用量问题;有的则是设备简单陈旧,缺乏精确的计量设备,缺乏生产技术和人员,从而出现违规违禁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成为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如甲醛虽然可使海产品、水发制品色泽鲜艳,但它是国家明文规定的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着色剂硝酸钠和亚硝酸钠不仅对肉类食品有着良好的着色作用,还具有增强肉制品风味和抑菌作用,但这两种盐均有毒,违规使用后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
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食品添加剂最好是有益无害的物质。食品添加剂,特别是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大都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使用时要严格控制使用量。食品添加剂的毒性是指其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毒性除与物质本身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有关外,还与其有效浓度、作用时间、接触途径和部位、物质的相互作用与机体的机能状态等条件有关。因此,不论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强弱、剂量大小,对人体均有一个剂量与效应关系的问题,即物质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或剂量水平,才显现毒害作用。
(一)认识的误区
人们往往认为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比人工化学合成的安全,实际许多天然产品的毒性因目前的检测手段,检测的内容所限,尚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就已检测出的结果比较,天然食品添加剂并不比合成的毒性小。天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效果在许多方面不如人工化学合成添加剂,使用技术也需求很高的水平,所以在使用中要仔细研究、掌握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工艺条件,不得为达到某种效果而超标加入。
(二)如何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
1、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保持或增强食品的营养,改善或丰富食物的色,香,味等。
2、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必要性。实际上,不使用防腐剂具有更大的危险性,这是因为变质的食物往往会引起食物中毒的疾病。另外,防腐剂除了能防止食品变质外,还可以杀灭曲霉素菌等产毒微生物,这无疑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
食品添加剂 ≠ 违法添加物 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更多原因是混淆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概念,把一些非法添加物的罪名扣到食品添加剂的头上显然是不公平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中要求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严禁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复配食品添加剂,不得购入标识不规范、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严肃查处超范围、超限量等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同时要求在2011年年底前制定并公布复配食品添加剂通用安全标准和食品添加剂标识标准。需要严厉打击的是食品中的违法添加行为,迫切需要规范的是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问题。
毋庸置疑,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涵盖科学、技术、法规、政策的综合性社会问题,涉及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其技术涉及到分析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其管理过程涉及到法规、政策、文化和消费观念;还与公众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认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为此,要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总体水平,政府要对食品安全管理加大投入,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同时要提升食品安全监控分析技术手鼠执法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管理,逐步完善和建立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苏丹红在我国存在达10年之久,被查的原因是缘自英国对含“苏丹红”食品大规模的警示,随之我国也发出了禁令,由此说明,虽然国家在食品安全预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相对于事后监管显然滞后。所以,国家对食品安全尤其是添加剂含量超标和违规使用的预防仍然是任重道远。目前建立国内食品安全体系和食品安全长效监督机制已成为人们迫切的要求。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诚信系统,并将食品安全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形成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这样食品安全才会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杜应恒.张彤.颜晶晶 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思考研究[期刊论文]-管理观察 2010(19)
[2]于绯.任建军 综述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及其发展[期刊论文]-饮料工业 2010(12)
[3]郭敬斌 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确保食品安全[期刊论文]-饮料工业 2009(6)
[4]曹朝清.我国食品安全隐患根源考察【J】.食品与药品,2005,(1 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