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如何引导小学生写好作文

【作者】 杨灵多吉

【机构】 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克戈片区寄宿制学校

【摘要】引导小学生写作,要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指导学生写作,首先要提高学生写作的信心,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积累,然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学会读写结合,并与其他学科相整合,最后评价学生作文要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养成修改写作的良好习惯,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信心;观察;积累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生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经过自己的语言组织,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一接触作文,就普遍感觉到写作文困难,对作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怕写作文的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二是无从下笔(不知道怎么写)。怎样解决这些难题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九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刚接触作文,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写作的信心,消除他们怕写作文的心理。让他们逐渐明白,作文就是拿起笔来说话,作文是人的另一张嘴巴,作文是一种表达,是一种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教师给学生作文的范围应比较广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
  二、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积累的习惯
  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想写作好,首先要观察其次要积累。
  观察不等于光用眼睛看。应做到用眼看、耳听、鼻闻、口尝、肤感、以及调动各种脏器来观察。比如,观察冬天的寒风(眼看景物的变化,耳听呼呼的风声,皮肤感到冷等)。即使学会了观察,还要注意把观察到的一些素材积累起来。学会了积累,写作的仓库才有了素材,有了素材写作才会有话可说,有话可说写作才会有源泉,有了源泉才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三、教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籍,增加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指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三四年级学生除了阅读教材里推荐的书以外,寓言、童话、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杨红樱、曹文轩、沈石溪等作家写的书,少儿版的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都很值得读。五六年级学生除了阅读教材里推荐的书以外,《稻草人》、《铁道游击队》、《窗边的小豆豆》、《狼王梦》、《小兵张嘎》……以及四大名著原著,外国经典名著《福尔摩斯探案集》、《汤姆索亚历险记》、《海底两万里》、《哈利波特》、《鲁宾逊漂流记》等都很适合。
  教师不但建议学生多看适合的课外书,还要让学生养成每天都看书的习惯,尤其是周末和假期更是阅读的大好时光。正如季羡林常对学生说的“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有些学生虽然读的书很多,但由于只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所以整体语文素养却没有多大进步。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学生不是细心研读,而是凭着兴致,很少需要情绪、意志力的参与,所以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读书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例如,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去读,在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并学着做批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要让学生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包括一些常用语、习惯语、歇后语、名言、警句和谚语等等。一旦孩子脑子里词汇量变得丰富了以后,孩子的写作能力自然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指导学生注重读写结合
  要多读书。既要广泛获取知识,也要对优秀的篇章段落多读,达到能理解消化,甚至能熟读成诵。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地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要善读。读与写的联系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必须使阅读达到善读的水平,养成善读的习惯,才能使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语言表达方面,通过阅读学习积累运用好词佳句,学习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接段成篇的写作规律。在思想表达方面,通过阅读学写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表情达意的方法。将其写作技巧自然地运用到写作之中。
  要学会仿写。小学阶段的作文,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写,又要加强引导,逐步形成良好的写作技能。如:可指导学生模仿作者的构思、选材、谋篇、开头、结尾及过渡等方法并运用到自己写作中,以此来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六、注重与其他学科相整合
  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作文教学不能单纯地看作是语文学科的事,语文教师要做有心人,不但要精心上好每次作文辅导课,还要注意同其他学科的结合。其他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教师要善于观察、寻找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利用其他学科的素材,服务于作文教学。例如,教师节要到了,美术老师教你们做贺卡送给老师,你做了贺卡之后再来写写你是怎么做的。做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是怎样解决的,解决了之后你心里又是什么滋味?由于这些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感受一定特别深,写起来就顺手得多。还有,写一项体育活动当然就更要与体育课想结合了。
  七、作文评价多样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评价建议有:“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评价是对学生作文的再次提高,教师评价形式可多样化,要以肯定为主,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成功的喜悦。首先当场评价。投影出示学生比较成功作文,让同学来评价,同学发表各种意见后,教师更加肯定成功的地方,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书面具体的评价。要多给学生的作文“点赞”,可以给学生的精彩题目点赞;可以给学生运用恰当的精彩句子、词语点赞;可以给学生流露的童言童趣童真点赞;还可以给学生会运用所学课文里的表达方法点赞;可以给学生的作文修改点赞等。不但多给学生作文点赞,还要给学生作文“挑刺”。比如:要是没有错别字那就会更好。要是标点符号再正确使用一些就更好等等。
  八、注重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很清楚:“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让学生在修改中学会修改,在学会修改的同时,提高作文的斟酌、精打细磨的功夫。“好文章不厌百回改”。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修改作文的方法:
  ①先修改整体性问题,后修改局部性问题。
  ②默读、朗读修改。文章写好后多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要设法使其通顺;意思没有表达清楚的要补充内容,尽量讲得明白,让别人看得懂。
  ③同学之间互改法,还可以把你的作文读给爸爸妈妈,听听他们的修改意见等等。
  九、合理利用“下水文”
  人们学习任何一门技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每一个有写作体验的人,回忆自己的写作成长史,都发现自己写文章,无一不是从自己阅读过的大量文本中择优模仿出来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合理利用“下水文”进行写作教学,为我们常规的写作教学开启了一扇特别的窗,让学生写作有了一定的示范性和指导性。
  总之,我们要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引下,提高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善于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积累,让他们用心去描绘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生活,感受学写作文的快乐,真正感受到作文就是我口抒我心,我手抒我口,我手写我心,以引导小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