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作者】 赛本加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贡麻寄宿制小学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教、学、记”,应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并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那么,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提高动手动脑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前提。在教学中,创设种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产生知识冲突,形成悬念,能引起学生迫不及待的探索、研究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用“熊大、熊二”动画的方法设疑:“熊大熊二在森林里发现了两不同形状的饼干(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贪吃的熊二在想,哪块饼干大呢”让几个学生置疑,不等老师提问,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起来了,同学们迫不及待渴望找到答案,希望尽快帮助熊二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就要不断设计问题情境,不仅在新课导入阶段,而且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觉,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重视实践探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喜欢动手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参与数学思维活动。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参与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学具),首先引导学生将已准备好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画有小方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这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组成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通过充分动手操作,把新旧知识串连起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到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所组成的图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与原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学生在充分操作、感知的基础上,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自然而然了。
  三、组织小组讨论,诱导学生主动参与
  小组讨论的形成,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参与的情境和氛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组织学生放开讨论,互相启示,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边积”运用(一)时,由于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做基础,学生通过迁移、转化,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探索。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围绕要点精心设计讨论题,引导学生自己获得新知。这一内容可出示以下讨论题:1、一个不规则有图形能不能估算它的面积?为什么?2、怎样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我们已学的图形?首先怎么样?然后怎么样?这几个问题既贴近学生的最近知识区,又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热烈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深深的体会自己是学生的主人,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到求知与获得知识的快乐。从而实现了自我价值,提高了学习效益。
  四、注重独立思考,放手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的过程。”建构者只能是学生本人。人的思维他人是代替不了,教师的作用仅是引导学生建构的快一点,好一点。况且,每个学生都有智力发展的潜能,而教师讲在前的教学可能会妨碍学生自己的思考,甚至扼制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放手大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平行四边面积”运用时,老师只是在用过实验验证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给出例题:同底等高的几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关系时,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签。老师巡视课堂并发现学生不同的做法,要求学生分别将其展示在黑板上。但究竟哪种方法对?教师不立即判断,而是让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思考,自己揭示这种题的根本。然后分别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总结解题方法。整个过程,学生都会十分投入,并随着知识的获得而显得非常兴奋。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想主动动手动脑;创造条件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从而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