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个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飞扬
【作者】 元旦叶西
【机构】 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大武乡第二寄校
【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既得到良好的数学素养培养,又获得个性发展,需要教师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尊重个体差异,多鼓励,少束缚,使其自由行进在探究学习的进程中。【关键词】小学数学;个性;飞扬
【正文】
个性,即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小学时期虽是个性形成的雏形阶段,但对稳定的个性品质来说已非常重要。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个性是个体与对象活动与交往中获得的。”教学作为学生最频繁的互动交流活动,是影响学生个性形成最直接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唯分是图”的“应试”教育和“一刀切”的教学要求,让很多学生独特的个性无法得到培养,甚至“千人一面”。新课标直击教诟,果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数学、观点,用不同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
一、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学生之所以无法形成独特个性,是由于教师“师道尊严”思想太严重,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无法自我创新,只能被 动地按教师要求亦步亦趋。久而久之,学习无个性就会导致人无个性。因此,要培养学生个性,我认为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满足他们学习数学的个性化需求”,少一点束缚,多留一份空间,让学生自主行进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为此,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因的作用,让学生乐在学中。当然,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方法很多,商量的口吻、幽默的语言、及时的点赞、翘起的拇指、热情的拥抱都是廉价而有效的手段,讲故事、耍魔术、运用多媒体也是不错的选择。多年实践让我们感受,只有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状态。有了这一前提,“促进学生充分发展”才有了可足的保障。
二、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要使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作保障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开放思维空间,敢于想象,鼓励采用多样化策略解决问题。传统中,学生很多灵光闪动,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甚至引起同学的非议。这显然无法促进学生大胆思维、标新求异的思维。思维受限自然,策略自然浅见,不能周到、也不能创新。所以,我们个性培养需要教师的积极鼓励。有鼓励,学生才会奇思妙想,找到更多的问题解决策略。例如,在一节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上,我让学生探究如何运用过去所学过的内容计算周长时,有的学生把每一条边测量好了再加起来;有的用绳把这个长方形围一圈,然后展开,再测量有多长;还有的测量好长和宽后,分别乘 2 再加起来,等等。学生想象奇特,各有其独特的见解。不管哪种方式方法,都说明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的,都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对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教师要走下讲台,虚心地融入学生中间,做一个谦虚的倾听者、引导者。通过学生有意义的活动和叙说,教师能够认真倾听学生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不仅能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很多新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还能让学生感到有被尊重的平等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
三、运用激励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激励是“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催化剂,是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精神动力。新课标指出:“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个性学习是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效方式,而要进行个性化学习,除了良好的愉悦学习环境和开放的教学空间外,还需要教师有效的激励作支撑。不管学生学习是否有多在效果,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科学合理,只要学生参与积极,能主动思考,获得了自身能获得的数学教育,那就是发展的,就应该得到教师的积极评价。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他们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学生的互评,都希望得到认可和赞许,从中获得成功感。我们教师不应吝惜几句赞美的话或几朵小红花。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表达得不够清楚,这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朗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如果学生的想法完全错误,也应用委婉的口气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意料,但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新,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当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言过其实,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调枯燥,机械重复一些套语。
其实,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求进过程。我们除了组织就是引导和激励,别无其他“干预”。然而,有些教师把这个当作是自己获取名利的手段,人为地“以教抢学”,占了课堂风头,既没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也扼制学生个性发展,很不科学。新课标给我们提了个“醒”,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合作探究和互相交流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必然应担当的伟大责任。
参考文献:
[1]史爱荣,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山东济南育人出版社, 2001。
[2]陈旭远、张杰,实用新课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田美娥,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个性,即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小学时期虽是个性形成的雏形阶段,但对稳定的个性品质来说已非常重要。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个性是个体与对象活动与交往中获得的。”教学作为学生最频繁的互动交流活动,是影响学生个性形成最直接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唯分是图”的“应试”教育和“一刀切”的教学要求,让很多学生独特的个性无法得到培养,甚至“千人一面”。新课标直击教诟,果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数学、观点,用不同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
一、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学生之所以无法形成独特个性,是由于教师“师道尊严”思想太严重,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无法自我创新,只能被 动地按教师要求亦步亦趋。久而久之,学习无个性就会导致人无个性。因此,要培养学生个性,我认为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满足他们学习数学的个性化需求”,少一点束缚,多留一份空间,让学生自主行进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为此,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因的作用,让学生乐在学中。当然,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方法很多,商量的口吻、幽默的语言、及时的点赞、翘起的拇指、热情的拥抱都是廉价而有效的手段,讲故事、耍魔术、运用多媒体也是不错的选择。多年实践让我们感受,只有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状态。有了这一前提,“促进学生充分发展”才有了可足的保障。
二、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要使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作保障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开放思维空间,敢于想象,鼓励采用多样化策略解决问题。传统中,学生很多灵光闪动,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甚至引起同学的非议。这显然无法促进学生大胆思维、标新求异的思维。思维受限自然,策略自然浅见,不能周到、也不能创新。所以,我们个性培养需要教师的积极鼓励。有鼓励,学生才会奇思妙想,找到更多的问题解决策略。例如,在一节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上,我让学生探究如何运用过去所学过的内容计算周长时,有的学生把每一条边测量好了再加起来;有的用绳把这个长方形围一圈,然后展开,再测量有多长;还有的测量好长和宽后,分别乘 2 再加起来,等等。学生想象奇特,各有其独特的见解。不管哪种方式方法,都说明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的,都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对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教师要走下讲台,虚心地融入学生中间,做一个谦虚的倾听者、引导者。通过学生有意义的活动和叙说,教师能够认真倾听学生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不仅能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很多新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还能让学生感到有被尊重的平等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
三、运用激励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激励是“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催化剂,是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精神动力。新课标指出:“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个性学习是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效方式,而要进行个性化学习,除了良好的愉悦学习环境和开放的教学空间外,还需要教师有效的激励作支撑。不管学生学习是否有多在效果,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科学合理,只要学生参与积极,能主动思考,获得了自身能获得的数学教育,那就是发展的,就应该得到教师的积极评价。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他们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学生的互评,都希望得到认可和赞许,从中获得成功感。我们教师不应吝惜几句赞美的话或几朵小红花。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表达得不够清楚,这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朗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如果学生的想法完全错误,也应用委婉的口气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意料,但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新,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当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言过其实,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调枯燥,机械重复一些套语。
其实,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求进过程。我们除了组织就是引导和激励,别无其他“干预”。然而,有些教师把这个当作是自己获取名利的手段,人为地“以教抢学”,占了课堂风头,既没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也扼制学生个性发展,很不科学。新课标给我们提了个“醒”,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合作探究和互相交流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必然应担当的伟大责任。
参考文献:
[1]史爱荣,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山东济南育人出版社, 2001。
[2]陈旭远、张杰,实用新课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田美娥,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