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实施新课标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

【作者】 王凤芹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十三中学

【摘要】新课标下的应用题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中想学、乐学、会学,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应用题教学贯穿于每一堂课,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共振。
【关键词】适应新课程标准;探索应用题教学;强化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能力
【正文】
  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一直是数学教师重点关注的课题。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和课程理论的影响,应用题教学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因而很多学生“望应(用题)生畏”。不少老师也“教应(用题)生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用题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实用价值。
  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这些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应用题教学呢?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活用教材,激发兴趣
  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现行教材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教材中一部分课例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二是由于教材的篇幅限制了内容表达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新课程标准”去重新审视教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材中,编者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删减、修改或增补。删减不符合现实生活和校情、班情的内容,将课本中的应用题修改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生活味的应用题,使教学内容充满生命力,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当学生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地寻求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二、应用题教学要贯穿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之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数学教学中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题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进行教学,也就是说,以培养学生应用意识、问题意识、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和解题策略为侧重点的应用题教学必须有机地结合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数学探索与体验、技能的掌握活动过程之中。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建立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每一堂课都是应用题的学习机会,让枯燥的数学基础知识更富有生活气息、更富有情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起他们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达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题的学习双赢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一开课,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显示):同学们,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我们班有五个同学要参加舞蹈表演,现在还需要5套表演服装(上衣一件15元,裙子一条8元),请你们算一算,我们该拿出多少钱为这5位同学购买演出服装?学生一听这件事,兴趣高涨,很快就算出了答案:(15+8)×5,15×5+8×5,老师顺势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再让他们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相似的情况,那么它们有规律吗?我们一起来探索……”虽然是学习乘法分配律,但也是应用题的教学,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口算除法》时,我先与学生聊天:由于我们体育小组还需要一些器材,这个星期天,我专程到商场去购买所需器材,回来后,老师们问我各种器材的单价是多少。由于所买的东西多,我也记不起来了,而购物发票也已交给会计了。我现在只记得(边说边板书):4副羽毛球拍用了84元,5副乒乓球拍用了65元,3个篮球用了450元。请同学们帮老师口算一下每种器材的单价是多少。算出来后,再说说你的口算方法。这样把口算学习与应用题学习相结合,避免了枯燥、简单、机械的口算学习,使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具有生命力。
  三、强化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偏重技能技巧的、牵强附会的“小、难、旧”的应用题教学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明确各个部分知识的“小应用”,同时更强调综合性的“大应用”。它倡导“小孩子也能做大题目”的新理念,让学生在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大应用”中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共振,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所以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必须在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收集信息,挑选信息,补充信息,整理、比较、陈述、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如在教学“利息”这一知识后,老师大力开发“利息”这一生活话题,选择“利息、利息计算、单利、复利、投资、分期付款”等内容让学生研究。由于涉及的问题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学生反应强烈。他们积极到社会上收集相关信息,做各种调查,依此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帮助学生走出课堂,把目光放在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求问题的解决。
  此外,在应用题的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力求引导学生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促成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传统的提问题、填条件、编题目是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要进一步发扬和完善。在教学中可增加一些有多余条件的、条件不足的、解题方法和答案不唯一的更加开发的题目,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新课标下的应用题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中想学、乐学、会学,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应用题教学贯穿于每一堂课,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共振,使应用题教学更具有生命力。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年颁布。
  [2]《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