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谈初中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
【作者】 纪选师
【机构】 陕西省岐山县七0二学校
【正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有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规律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并得到实验的检验和证实。因此,做好演示和学生实验,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得到培养,是物理教师刻不容缓的义务。在此,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初中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
一、实验要有科学性
任何一个物理实验都有很强的目的性,都是为了某一物理概念或规律来开展的,这就要求实验展现的物理现象要力求真实、正确、符合科学;实验的目的应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实验的仪器、结构、操作应符合实验原理。物理实验的误差是难免的,但不能为了避免误差,而拼凑数据,欺骗学生,也不能把任何不正确的实验结果都归结于误差而了结,要很好地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二、实验要有直观性
直观形象的实验真可谓“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但是,很多物理实验;受仪器、环境等的影响,得出的实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能出现和结论不一致的实验结果,这样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所演示的物理规律,对于遇上这种情况,有些教师往往就敷衍一下,然后把结论硬塞给学生,这样的实验适得其反!事实上,很多实验。只要教师准备充分,或对课本实验稍加改进,效果将完全不同,下面以两个实验为例。
1、演示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按课本上的设计,用酒精灯将一满烧瓶的冷水烧热,看到瓶上方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情况,需要的时间较长,而且上升高度不明显。实验中,若用小试管代替烧瓶,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再在试管塞上插入细玻璃管;管内插入铁丝,管内液柱就更细,液面上升情况就很明显;一分钟内就可以明显看到液面上升。
2、观察水的沸腾,对于这个实验,很多教师都有体会,水在加热至95℃—96℃时,一般温度很难再上升,而且温度也不是很稳定不变,虽然可以观察到课本上讲到的沸腾现象。但沸腾时的温度偏低总让人感觉美中不足。教师往往只能搬出大气压低的理论来解释了。果真如此吗?非也!这时的沸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沸腾,而是一种剧烈蒸发!(见教参)其实只要把加热用的酒精灯用一只多蕊酒精灯(可用易拉罐自制)代替,以加大火力,并在烧杯上加一硬纸盖减小蒸发带走热量,沸腾时温度就可达到99℃左右,且沸腾时,温度恒定,很有说服力。
三、实验要有自主性
初中物理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但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学生实验并不多。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往往对演示实验大包大揽,学生只是被动地“看”实验或“听”实验,这样的实验效果可想而知。假如上课前能把一些仪器分发给学生,甚至提前通知学生;上课老师演示时,学生也几个人一组自己做,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兴趣,锻炼实验能力,在实验效果上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课本研究光的折射现象,课前教师可以提前通知学生每四人带一个激光玩具电筒,上课时每组发一个盛有水的大玻璃烧杯,老师讲解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光的折射现象实验,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四、实验要有创新性
自行创新设计演示实验,这是物理教师要教好物理课应有的素质,但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近两年中考实验题也有这一倾向。另外,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器材并不配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实验重新设计,有些实验通过改进创新也更能说明问题。
摩擦起电一般很难演示成功,原因是静电电压高,电量少,且受天气影响很大。而且灵敏验电器也往往灵而不显。实验中如果能把要用的玻璃棒、橡胶棒、毛皮、丝绸等放在一个底层装有涂黑的灯泡的箱中,使其保持干燥,而对于验电器角度张开不明显,则可采用灯光反射的原理,在验电器后方装上两只灯泡,这样就能达到了演示现象明显、清楚、可见度大的效果。
五、实验要有技能性
实验教学中,除了要得出实验结果,其实验过程本身也很重要,它是一个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要包括六个方面:1、掌握常用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2、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实验方法。3、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分析,得出结论。4、初步误差分析。5、会写实验报告。6、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遵守操作规则,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
六、实验要有操作性
为了解决课堂上时间少;实验不足而又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第一手感性认识这一矛盾,教师可以拓展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家庭、生活、自然空间组织教学,把观察实验扩展到课堂以外的空间去。
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理解,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这样一个实验:测自己的最大功率。
实验可以这样安排:让学生以最大的速度从一楼跑上四楼,用自己的手表测出上楼的时问,学生一定知道自己的体重,可以问学生,还需一个什么量就可以测出上楼的功率。
课本用三棱镜来演示光的色散。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人造彩虹的实验来加深印象,做法是:背向太阳光站立含一口水,用水“噗”把水喷出形成水雾,就可以看到水雾中有一道小彩虹了。
总之,要改善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培养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需要中学教师的切实努力。让学生真正能通过实验的手段把课本上的东西变为自己的认知体验,对于我们中学物理教师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钻研、执着的追求,完成我们的实验教学,不断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一、实验要有科学性
任何一个物理实验都有很强的目的性,都是为了某一物理概念或规律来开展的,这就要求实验展现的物理现象要力求真实、正确、符合科学;实验的目的应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实验的仪器、结构、操作应符合实验原理。物理实验的误差是难免的,但不能为了避免误差,而拼凑数据,欺骗学生,也不能把任何不正确的实验结果都归结于误差而了结,要很好地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二、实验要有直观性
直观形象的实验真可谓“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但是,很多物理实验;受仪器、环境等的影响,得出的实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能出现和结论不一致的实验结果,这样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所演示的物理规律,对于遇上这种情况,有些教师往往就敷衍一下,然后把结论硬塞给学生,这样的实验适得其反!事实上,很多实验。只要教师准备充分,或对课本实验稍加改进,效果将完全不同,下面以两个实验为例。
1、演示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按课本上的设计,用酒精灯将一满烧瓶的冷水烧热,看到瓶上方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情况,需要的时间较长,而且上升高度不明显。实验中,若用小试管代替烧瓶,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再在试管塞上插入细玻璃管;管内插入铁丝,管内液柱就更细,液面上升情况就很明显;一分钟内就可以明显看到液面上升。
2、观察水的沸腾,对于这个实验,很多教师都有体会,水在加热至95℃—96℃时,一般温度很难再上升,而且温度也不是很稳定不变,虽然可以观察到课本上讲到的沸腾现象。但沸腾时的温度偏低总让人感觉美中不足。教师往往只能搬出大气压低的理论来解释了。果真如此吗?非也!这时的沸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沸腾,而是一种剧烈蒸发!(见教参)其实只要把加热用的酒精灯用一只多蕊酒精灯(可用易拉罐自制)代替,以加大火力,并在烧杯上加一硬纸盖减小蒸发带走热量,沸腾时温度就可达到99℃左右,且沸腾时,温度恒定,很有说服力。
三、实验要有自主性
初中物理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但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学生实验并不多。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往往对演示实验大包大揽,学生只是被动地“看”实验或“听”实验,这样的实验效果可想而知。假如上课前能把一些仪器分发给学生,甚至提前通知学生;上课老师演示时,学生也几个人一组自己做,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兴趣,锻炼实验能力,在实验效果上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课本研究光的折射现象,课前教师可以提前通知学生每四人带一个激光玩具电筒,上课时每组发一个盛有水的大玻璃烧杯,老师讲解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光的折射现象实验,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四、实验要有创新性
自行创新设计演示实验,这是物理教师要教好物理课应有的素质,但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近两年中考实验题也有这一倾向。另外,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器材并不配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实验重新设计,有些实验通过改进创新也更能说明问题。
摩擦起电一般很难演示成功,原因是静电电压高,电量少,且受天气影响很大。而且灵敏验电器也往往灵而不显。实验中如果能把要用的玻璃棒、橡胶棒、毛皮、丝绸等放在一个底层装有涂黑的灯泡的箱中,使其保持干燥,而对于验电器角度张开不明显,则可采用灯光反射的原理,在验电器后方装上两只灯泡,这样就能达到了演示现象明显、清楚、可见度大的效果。
五、实验要有技能性
实验教学中,除了要得出实验结果,其实验过程本身也很重要,它是一个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要包括六个方面:1、掌握常用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2、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实验方法。3、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分析,得出结论。4、初步误差分析。5、会写实验报告。6、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遵守操作规则,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
六、实验要有操作性
为了解决课堂上时间少;实验不足而又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第一手感性认识这一矛盾,教师可以拓展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家庭、生活、自然空间组织教学,把观察实验扩展到课堂以外的空间去。
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理解,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这样一个实验:测自己的最大功率。
实验可以这样安排:让学生以最大的速度从一楼跑上四楼,用自己的手表测出上楼的时问,学生一定知道自己的体重,可以问学生,还需一个什么量就可以测出上楼的功率。
课本用三棱镜来演示光的色散。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人造彩虹的实验来加深印象,做法是:背向太阳光站立含一口水,用水“噗”把水喷出形成水雾,就可以看到水雾中有一道小彩虹了。
总之,要改善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培养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需要中学教师的切实努力。让学生真正能通过实验的手段把课本上的东西变为自己的认知体验,对于我们中学物理教师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钻研、执着的追求,完成我们的实验教学,不断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