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 吴九安
【机构】 云南省师宗县高良中心学校雨夏完小
【摘要】新理念强调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学的艺术就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会学”,而且要让学生“爱学”,感受数学教学的魅力,不断提高数学素养。【关键词】小学数学;新理念;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正文】
小学数学要以唯物辨证法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学会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究,让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灵活。
一、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有效教学
21世纪的教师的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实施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开展积极的互助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不断增强自身数学素养的学习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评价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学会的基础上,把学法指导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教与学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教是为了不教,教就要交给方法。传授知识不如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新课程理念思想,我们只能与时俱进,遵照执行,不能有半点的懈怠。新课程改革日新月异,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新课改成功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例如:教师对教材如何处理,怎样改进教学手段,怎样实施优化的教学方法,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学好数学,帮助学生掌握学法等等,教师承担着课改的创新,学生能力的培养,实施有效教学的重任。
二、交给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犹如农民种庄稼需要备耕,工人建房需要备料,军队打仗需要备战一样,做好准备,能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实施。数学教师必须学会注重小学生的课前预习的培养,帮助小学生充分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究、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教师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加强自主学习方法指导,其中,教会小学生预习,就是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从数学课前预习开始。
当且仅当小学生认识到数学预习的重要性后,数学教师就要培养小学生的预习方法。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知识进军。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增强预习能力?方法很多,可以为学生列个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逐一预习,也可以实施“一看二想三注四思”步骤。“一看”,就是先看教材,了解教材内容;“二想”,想教材给我们哪些信息,需要我们处理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我们无法解决的;“三注”,就是注意不仅要用眼睛看,用大脑想,还要用手写,标出重点、难点;“四思”,就是学会课后反思,想想学习过后,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今后如何克服这些问题等等。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正确看待遇到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回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下,或者与同学合作解决,或者请教老师,不留困惑,才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这要养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遵循教学规律,强化自主学习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时,一定要遵循数学学习的客观规律,按照学生的实际,进行循序渐进,有的放矢、有条不紊的指导,才能行之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正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帮助小学生选择适合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比如:阅读自悟、目标导学、有序观察、探究发现、分析推理、质疑问难、讨论验证、类比迁移、整理复习等方法的选择,都有效,但是需要因人而异,别具一格,各有千秋才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是多元化、全方位的思考。
思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的心中。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思考自己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同学的发言给自己的启发;思考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题;思考学习数学的兴趣——成功的秘诀。如: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我出示以下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让学生:
(1)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2)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上面发现的规律?
(3)是不是任何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些例子来验证。
(4)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在这基础上组织交流与反馈,这样的设计,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讨,规律让学生去揭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阅读教材,学会分析要素
数学教学离不开阅读能力的指导。因此,交给学生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十分重要。教给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对概念、法则、定律和性质要逐字逐句推敲、仔细品味,需要字斟句酌;读课题,要能提纲挈领,抓住主要内容。如教学分数除法中的“分数除以整数”时,要使学生联系分数乘法想到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读例题,要先看练习要求,再根据要求读例题,才会解题方法。如学习“解简易方程”时,可以尝试题后练习解方程的格式和注意点去阅读例题,从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读插图,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插图,使学生更具体、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文字意义;读算式,要要求学生准确地读出算式,弄清算式的解题步骤;读结语,要要求学生对教材的结语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达到熟练应用。如:把分数化成百分数的结语里同时用了两个“通常”,在总结方法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两个“通常”的具体含义,比较出不同,以便更好地掌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自学习惯。
阅读还要注意从课内延伸向课外,帮助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时,师生共同探讨“能被2整除”的基础上,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学教材:“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8,那么,能被5整除的数又有什么特征呢?”学生通过自学,得出“能被5整除的数个位上的数字是O和5”这一结论。这样既使学生有了自学的目标,又能让学生享受到自学成功的快乐。
五、优化课堂教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需要讲究方法和效率,新理念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先学,后教,再练”让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主动性,切实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都得到了充分的再现。
无论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都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师需要时刻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程度、学习效果、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地组织学习,才有效果。
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灵活多样,可以以自主学习为主,但也要兼顾互助合作,积极的探究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协作精神。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好处多,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安排小组协作,共同讨论研究所遇到的困难,既突出优秀生的睿智,又能带动学困生积极上进,使问题迎刃而解。
数学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指导工作。注重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适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不至于迷失方向,而可以一如既往地实施自主学习。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各种渠道,指导学生自学、自练、自改作业及自我评价学习效果。教师只有加强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并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才能彰显数学教学的魅力和效果。
总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自主学习是大势所趋。教师的改革必须优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努力提高学生数学技能,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3]谢定来.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实施策略.[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5.6;
[4] 赵文君. 《谈阅读教学中的自能学习》[J].《青海教育》,2016(4)。
小学数学要以唯物辨证法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学会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究,让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灵活。
一、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有效教学
21世纪的教师的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实施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开展积极的互助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不断增强自身数学素养的学习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评价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学会的基础上,把学法指导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教与学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教是为了不教,教就要交给方法。传授知识不如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新课程理念思想,我们只能与时俱进,遵照执行,不能有半点的懈怠。新课程改革日新月异,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新课改成功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例如:教师对教材如何处理,怎样改进教学手段,怎样实施优化的教学方法,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学好数学,帮助学生掌握学法等等,教师承担着课改的创新,学生能力的培养,实施有效教学的重任。
二、交给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犹如农民种庄稼需要备耕,工人建房需要备料,军队打仗需要备战一样,做好准备,能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实施。数学教师必须学会注重小学生的课前预习的培养,帮助小学生充分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究、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教师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加强自主学习方法指导,其中,教会小学生预习,就是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从数学课前预习开始。
当且仅当小学生认识到数学预习的重要性后,数学教师就要培养小学生的预习方法。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知识进军。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增强预习能力?方法很多,可以为学生列个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逐一预习,也可以实施“一看二想三注四思”步骤。“一看”,就是先看教材,了解教材内容;“二想”,想教材给我们哪些信息,需要我们处理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我们无法解决的;“三注”,就是注意不仅要用眼睛看,用大脑想,还要用手写,标出重点、难点;“四思”,就是学会课后反思,想想学习过后,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今后如何克服这些问题等等。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正确看待遇到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回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下,或者与同学合作解决,或者请教老师,不留困惑,才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这要养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遵循教学规律,强化自主学习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时,一定要遵循数学学习的客观规律,按照学生的实际,进行循序渐进,有的放矢、有条不紊的指导,才能行之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正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帮助小学生选择适合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比如:阅读自悟、目标导学、有序观察、探究发现、分析推理、质疑问难、讨论验证、类比迁移、整理复习等方法的选择,都有效,但是需要因人而异,别具一格,各有千秋才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是多元化、全方位的思考。
思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的心中。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思考自己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同学的发言给自己的启发;思考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题;思考学习数学的兴趣——成功的秘诀。如: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我出示以下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让学生:
(1)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2)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上面发现的规律?
(3)是不是任何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些例子来验证。
(4)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在这基础上组织交流与反馈,这样的设计,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讨,规律让学生去揭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阅读教材,学会分析要素
数学教学离不开阅读能力的指导。因此,交给学生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十分重要。教给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对概念、法则、定律和性质要逐字逐句推敲、仔细品味,需要字斟句酌;读课题,要能提纲挈领,抓住主要内容。如教学分数除法中的“分数除以整数”时,要使学生联系分数乘法想到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读例题,要先看练习要求,再根据要求读例题,才会解题方法。如学习“解简易方程”时,可以尝试题后练习解方程的格式和注意点去阅读例题,从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读插图,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插图,使学生更具体、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文字意义;读算式,要要求学生准确地读出算式,弄清算式的解题步骤;读结语,要要求学生对教材的结语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达到熟练应用。如:把分数化成百分数的结语里同时用了两个“通常”,在总结方法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两个“通常”的具体含义,比较出不同,以便更好地掌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自学习惯。
阅读还要注意从课内延伸向课外,帮助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时,师生共同探讨“能被2整除”的基础上,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学教材:“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8,那么,能被5整除的数又有什么特征呢?”学生通过自学,得出“能被5整除的数个位上的数字是O和5”这一结论。这样既使学生有了自学的目标,又能让学生享受到自学成功的快乐。
五、优化课堂教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需要讲究方法和效率,新理念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先学,后教,再练”让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主动性,切实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都得到了充分的再现。
无论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都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师需要时刻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程度、学习效果、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地组织学习,才有效果。
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灵活多样,可以以自主学习为主,但也要兼顾互助合作,积极的探究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协作精神。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好处多,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安排小组协作,共同讨论研究所遇到的困难,既突出优秀生的睿智,又能带动学困生积极上进,使问题迎刃而解。
数学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指导工作。注重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适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不至于迷失方向,而可以一如既往地实施自主学习。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各种渠道,指导学生自学、自练、自改作业及自我评价学习效果。教师只有加强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并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才能彰显数学教学的魅力和效果。
总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自主学习是大势所趋。教师的改革必须优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努力提高学生数学技能,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3]谢定来.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实施策略.[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5.6;
[4] 赵文君. 《谈阅读教学中的自能学习》[J].《青海教育》,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