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生绘画能力培养目的与意义

【作者】 李恒超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化乐镇初级中学

【摘要】美术绘画能力是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力、模仿力、鉴赏力、控制力、判断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特点,才能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其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生;绘画目的;意义
【正文】
  美术绘画能力是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那么,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的美术教学,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力、模仿力、鉴赏力、控制力、判断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上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穿始终,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当今美术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美术常识与欣赏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观赏来达到掌握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它不同于其他理论性课业或实践性课业,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特点,才能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其教学目的。
  我在上第一册课本第四课《我国现实题材与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时,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给学生讲解作者曾亲身参加过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活动,因而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倾注于作品之中,此画不仅真实地再现这一宏伟阔大的历史场面,记录了这一震撼世界的历史镜头,而且以其壮美的气势、庄严的构图,辉煌的色彩歌颂了新中国的蓬勃生机和美好前程。我在上这节课时,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打开课件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像资料,在看到画面里真实的人物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和绘画里的人物十分相近,还有天安门广场的宏伟壮观场面,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这时,我提问学生“你们看了有什么印象”?有的学生说:“看了录像后感觉和到了现场一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我又放音乐《义勇军进行曲》,学生们看课件中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镜头之后,我观察了一下学生,发现都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样子,而且产生一种亢奋的激情,在精神上、思想情感上引起了共鸣,通过这种方法的欣赏,既达到了本课的预期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欣赏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比之其它活动更需要自己的积极而独立的思维活动、观察、思考、判断和想象。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通过交流和积极地思维,可以弄清楚一些原来不清楚的问题。我在上第三册课本第六课时,欣赏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时,我先叫学生观察作品,然后提问学生说出这幅作品为什么美,美在何处。有的学生说:“没看出什么美”,有的说:“画中人物的微笑、稍微翘起的嘴角和舒展的笑肌给人分外宁静安详的美感”。这时我叫学生相互讨论一下,又有学生说:“还有那双柔嫩的手被作者画得那么精确、丰满,显示出主人的身份”。通过欣赏、讨论、回答,这节课的气氛和效果特别好,也使同学们的认识得到了提高,一些平时思维活动开展的不十分活跃的同学在讨论和交谈中也可以得到启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由于审美经验的局限,对于同一主题风格的绘画也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例如:对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对于不懂得立体主义造型规律的学生来说,可能会不知所去,更谈不上欣赏感动。总之在欣赏课时能唤起学生生活联想,增加了学生思想过程中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发散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思维的发散性主要表现为流畅,变通独特”,其意是指在针对一种思维目标时,尽可能多地提出可选择的答案,在思维过程中,必须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单凭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是不行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首先是因为他有各种物体都往下掉的认识基础,然后才引发出为什么不往上“掉”的想法。瓦特发明蒸汽机也是受到开水壶蒸气冲击力的启迪。所以,任何创作灵感的迸发应该说都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平时观察、思维、认识并在发展独立思考判断中探索出来的。因此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上第一册教材《抒情怡神的写意花鸟画》这一课时,主要是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笔墨技法,塑造花鸟形象的教学,课本中鸟的画法,我在课堂中给学生当堂示范,按步骤讲解,怎样用墨、用笔,通过老师笔墨淋漓、无拘无束的表演,会暗示学生要激发亲手一试的欲望。经过这样的讲解练习之后,可让学生在此画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如:课堂中有的学生画完作业,这时我就说:“那位同学能在原有的作品上稍加变化再画出一幅来”?这时学生说:“我可以把鸟头的姿态改变身体不动”,有的说:“我把鸟头不动身体改变姿态,由一种鸟的姿态改变成另一种鸟的姿态”,另外也可使鸟的翅膀展开各种各样的角度,画面中树枝和花卉等我也叫学生自己发挥,大胆想象,不一定和课本一样。另外,课本中潘天寿的(下转第43页)(上接第44页)《荷花》、《花卉图案设计》、《动物图案设计》等内容,都可以用此方法练习。经过训练,这节课十分成功,学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大家都很高兴,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也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课堂中多叫学生练习一些想象画、记忆画、命题画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美的能力。例如:《队日》这个题目,教师可以围绕这个题目分析自己参加队日活动时的多方经历和感受,开拓思路,选择他们自己认为值得表现可以入画的情景进行构图、构思。这样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另外,还根据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启导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作品的评价,也是对审美心理活动和情感经验的揭示,是一项复杂而且有创造性的工作。例如,课本中法国画家弗拉芒克的油画作品《静物》,我在讲解时引导学生独立分析作品中情感与精神的表现。问学生画中有那些内容?有什么感想?有的回答出有水果、壶、水杯、罐子等,也有的回答画面有大面积的红和蓝色等。这时我向学生讲述弗拉芒克是法国野兽派画家,野兽派的来源是:从事这一画风的画家被当时的批评家嘲讽为“像野兽一样凶猛地包围着一件古典风格的雕塑”,因此而得名。这里再让学生看此幅《静物》与我们感觉到的静物画有什么不同,从而引申到画家在创作中亦能将自己的感受集中化、强烈化,以强烈的情感表现画面。
  在欣赏毕加索的作品《哭泣的女人》时,我先让学生看画、读画,然后回答这幅作品你是怎样理解的,同学们的看法是:画面上有哭泣的眼睛,拭泪的手,可以分辨出来的帽子和头发等。这时我向学生介绍说:“毕加索是法国立体主义代表性画家,立体主义在现实中发现了新的体积和空间,把对于体积的认识分解为几何切面,使他们相互重叠,引到一个平面上来,立体主义画派所表现的内容一般不易看懂,他反映出立体主义画家们的个人情感是以主观意图去自由创造”。通过这样的启发和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评价能力。
  总之,只有通过教学实践,联系教材,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新颖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绘画能力培养的目的和意义,找到系统的方法指导,通过这样的趣味训练,使学生掌握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学生审美的素养及情趣。
  参考文献:
  [1]王金栋.中学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临摹能力[D].2012.
  [2]王娟.中学生美术学习的心理分析[D].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