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历史活动课教学中运用实物助推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 段 滨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民族中学

【摘要】历史新课程标准除了强调知识与能力外,还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活动和学习,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活动课除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点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历史实物,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协作性和体验性的指导原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助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历史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感受与体验之中去深刻地领悟知识。
【关键词】实物教学;主体作用;建构主义;探究学习
【正文】
  传统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因而传统教学会限制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一、学生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史活动课中,比如《祖国统一——从地图中学习历史》实物活动课,活动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活动准备过程中,学生要制作各个朝代不同的历史地图。在制作地图过程中,遇到各个问题,他们会问教师,会自我探索,会相互交流。在制作过程地图过程中,我就发现同学们不仅会运用教师教他们的方法来制作地图,更会发明一些新的方法来制作,而这些方法有些是教师从未用过的。从这里来看,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主动的,是很有趣味的。
  所以教师在进行活动课设计时,要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能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管理和控制学习环境,自己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过程。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资料,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二、学习情境性——建构历史场景
  在历史活动课程中,利用学生们制作的实物来进行教学。一方面是对同学们动手能力的肯定,另一方面,利用实物来创设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于学习情景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比如《祖国统一——从地图中学习历史》一课中,利用同学们作的各个朝代的历史地图来进行教学,让同学们在识读各个不同朝代的历史地图时,沉浸在古老的历史氛围中,体会当时的历史意境,思考当时的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活动设计要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真实、复杂的学习情境,构建由问题、观点、实例交叉组织的学习任务,设计一些有多解或无解的问题和有争鸣空间的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认知工具,给学习者以广阔的建构空间,从而使学习者置于尽量真实的学习背景中,激发学习者参与理解和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应用。
  三、探究协作性——互助提升能力
  在实物教学中,活动过程一定要体现协作学习的原则,,比如《祖国统一——从地图中学习历史》一课中,教师组织同学们分组识读已制作的地图,然后进行讨论和分析。
  每个朝代的疆域(东南西北四至),每个朝代的民族情况(居住有哪些民族),每个朝代的特点(统一或分裂),每个朝代统一或分裂的原因。然后由各小组同学们在黑板上完成相关图表。
  在此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争论,冲突,但这正是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好方法。因此教学设计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协作学习方式,如讨论、协商、合作、竞争、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习者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并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相互交流和质疑,以促进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从而使学生在多重观点的对比中产生对知识的新的洞察和更高层次的理解,
  四、成果体验性——感悟知识生成
  我们利用实物教学,不只是进行简单的活动。而是要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认识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以新的意义,
  因此教学设计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和感受。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中去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
  比如《祖国统——从地图中学习历史》一课中,
  教师组织同学们识读地图,然后进行讨论和分析,
  每个朝代的疆域,(东南西北四至)
  每个朝代的民族情况,(居住有哪些民族)
  每个朝代的特点(统一或分裂)
  每个朝代统一或分裂的原因。
  对几个特别的地区,如台湾,教师要指出来,让同学们特别注意这个地区的历史沿革。利用地图,对比一下它在历史上的不同名称,和祖国大陆的关系。
  如:台湾,三国时叫“夷洲”,三国中的吴国曾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唐叫“流求”;元朝叫“琉球”,属于澎湖巡检司管辖,(这是台湾成为中国领土的一个重要证据);清叫台湾府,属于福建省,等等。
  如:西藏,唐朝时叫吐蕃;元朝时属宣政院辖地(这是西藏成为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据)。明朝时叫乌斯藏都司,归明政府管辖;清朝时正式称为西藏。
  通过本节活动课的探究学习,应帮助同学们得出一个历史结论,就是: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有的时期会是分裂的,但那只是一时。总的看来,统一才是主流。
  在利用实物进行教学的活动设计中,活动目标一定明确,活动准备一定要充分,活动过程一定要活跃,活动结束后一定要有总结。即从活动教学中,学生们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习能力,体会了学习过程,掌握了学习方法,树立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句话,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而不顾学生内心体验的传统教学,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感受与体验之中去深刻地领悟知识,以实现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