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作者】 李青莲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初中生物教学是一门实验性、探究性较强的学科,按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必须充分贯彻新的教育理念,面对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学习生物,热爱大自然,培养他们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生物;教学
【正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或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实践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实际学习中,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分析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个人爱好等等。
一、创设丰富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让学生把学习活动当成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学习,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教学《合理的膳食》时,我创设了“肥胖的儿童可能营养不良”这一医学现象情境:静静从小就胖胖的,但医生却给他“营养不良”的诊断,静静的妈妈很迷惑,静静平时很能吃啊,特别最爱吃肉,怎么会营养不良呢?话题到这里,班里的学生也产生了困惑,这时我给出医生的解释:静静最喜欢吃肉,挑食不吃青菜使体内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影响了脂肪的代谢,才会造成肥胖。肥胖与营养不良挂上钩,这是学生认识不到的,这种认知与实际之间的不平衡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外,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实验的成败,教给学生进行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还是必要的。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外,还应带领学生关注生物现象的起因和其中包含的理论知识,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通过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尤为重要。
三、实践中贯穿低碳理念
生物科学源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低碳教育,增进学校与自然、社会的广泛联系与密切合作,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能动地探究自然,强化同学们对低碳生活实际的领略与体验,掌握低碳知识和技能,形成与环境和谐互动、友好相处的文明生活习惯。生物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实施低碳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有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所以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通过组织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低碳生活我行动”的活动,学生们个个争当志愿者。如让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参观,分析工业三废的危害及处理方法;调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程度,并设计方案;同时开展了降尘量、噪声、水质等监测活动及实验,然后写出保护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走出课堂,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自己的技能、技巧,了解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树立保护良好环境、改善恶劣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四、设计学生活动
让学生自己体验,使学生的潜能激发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自己,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他们的个性特点,巧妙设计学生活动,调动其积极的学习情感。肖川博士所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就有内在动力支持,就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直观有趣材料,精心设计,就会使生物学习的内容趣味无穷。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的探究小实验及实践活动,并发动学生撰写科普文章。如种子的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和生态瓶的制作。在学习碳氧平衡相关章节后,有位同学撰写了一篇很有特色的科普小品,文中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因为二氧化碳致人死亡,自然界召开审判大会,动物、植物们围绕二氧化碳的功过展开辩论,将二氧化碳及氧气循环过程生动鲜明地揭示出来。小品在班中交流,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大家争相扮演文中角色,排演了一个课堂短剧。学生在心情愉悦中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渗透生命教育
结合活动主体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教育,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及“爱鸟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等节日,如:“3.12”植树节,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植树劳动,要求学生每人栽好管好一棵树,经常去给树浇水,每天观察一次它的生长变化,并将生长变化记录下来。许多学生的观察日记写得生动感人。“小树终于发芽了。嫩嫩的、绿绿的,充满生机,多么可爱的小生命!”。这样的作业期限是较长的,可以是一周、两周、甚至一个月,在学生将这样的作业交上来后,老师认真阅读、批改每位学生的作业,鼓励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总而言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应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乐趣,要考虑内容的贴切性,利用教材的特点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生物兴趣的不断延续,让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拥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次旦卓玛.关于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几点探索[j].学周刊.2012(14)
[2]谭启鹏.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11(35).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或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实践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实际学习中,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分析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个人爱好等等。
一、创设丰富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让学生把学习活动当成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学习,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教学《合理的膳食》时,我创设了“肥胖的儿童可能营养不良”这一医学现象情境:静静从小就胖胖的,但医生却给他“营养不良”的诊断,静静的妈妈很迷惑,静静平时很能吃啊,特别最爱吃肉,怎么会营养不良呢?话题到这里,班里的学生也产生了困惑,这时我给出医生的解释:静静最喜欢吃肉,挑食不吃青菜使体内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影响了脂肪的代谢,才会造成肥胖。肥胖与营养不良挂上钩,这是学生认识不到的,这种认知与实际之间的不平衡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外,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实验的成败,教给学生进行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还是必要的。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外,还应带领学生关注生物现象的起因和其中包含的理论知识,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通过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尤为重要。
三、实践中贯穿低碳理念
生物科学源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低碳教育,增进学校与自然、社会的广泛联系与密切合作,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能动地探究自然,强化同学们对低碳生活实际的领略与体验,掌握低碳知识和技能,形成与环境和谐互动、友好相处的文明生活习惯。生物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实施低碳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有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所以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通过组织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低碳生活我行动”的活动,学生们个个争当志愿者。如让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参观,分析工业三废的危害及处理方法;调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程度,并设计方案;同时开展了降尘量、噪声、水质等监测活动及实验,然后写出保护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走出课堂,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自己的技能、技巧,了解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树立保护良好环境、改善恶劣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四、设计学生活动
让学生自己体验,使学生的潜能激发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自己,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他们的个性特点,巧妙设计学生活动,调动其积极的学习情感。肖川博士所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就有内在动力支持,就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直观有趣材料,精心设计,就会使生物学习的内容趣味无穷。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的探究小实验及实践活动,并发动学生撰写科普文章。如种子的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和生态瓶的制作。在学习碳氧平衡相关章节后,有位同学撰写了一篇很有特色的科普小品,文中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因为二氧化碳致人死亡,自然界召开审判大会,动物、植物们围绕二氧化碳的功过展开辩论,将二氧化碳及氧气循环过程生动鲜明地揭示出来。小品在班中交流,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大家争相扮演文中角色,排演了一个课堂短剧。学生在心情愉悦中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渗透生命教育
结合活动主体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教育,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及“爱鸟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等节日,如:“3.12”植树节,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植树劳动,要求学生每人栽好管好一棵树,经常去给树浇水,每天观察一次它的生长变化,并将生长变化记录下来。许多学生的观察日记写得生动感人。“小树终于发芽了。嫩嫩的、绿绿的,充满生机,多么可爱的小生命!”。这样的作业期限是较长的,可以是一周、两周、甚至一个月,在学生将这样的作业交上来后,老师认真阅读、批改每位学生的作业,鼓励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总而言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应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乐趣,要考虑内容的贴切性,利用教材的特点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生物兴趣的不断延续,让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拥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次旦卓玛.关于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几点探索[j].学周刊.2012(14)
[2]谭启鹏.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