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教师要有创造性
【作者】 赵晓萌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梧台小学
【正文】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叶澜教授三十余年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创造,“生命?实践”是为它的基因,并以当代中国教育变革实践、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学学术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科学哲学等为命脉,叶澜教授不仅对“教育是什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回答,也提出了关于教育、关于学校教育、关于教育学研究的十二条信条,这既得到了研究共生体的认同,对现实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了解,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信条六印象最深,让我感触颇多。
信条六指出,教师是从事点化人之生命的教育活动的责任人。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教师只有将创造融入自己的教育生命实践,才能体验这一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
将信条理论结合实际教育活动,我认为一个教师的独立创造性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孩子们也没有天生的坏学生,只是有些孩子调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难以按时完成,成绩进步慢,从而让老师和家长着急,认为他是“差生”。如果老师能找出他贪玩、理解问题较慢等“病症”,再对症下药,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看到学生的变化,让家长放心,孩子自信。我们身为教师,应该多多观察学生的性格特征,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达到了解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双赢。
就如我班级从菏泽转回来的学生,他叫胡冰,刚来时他与整个班级的学生显得格格不入,经常做出一些令我头疼的事情,我的耳边经常听到这样的小报告“老师,胡冰管我们要钱。”“老师,胡冰总拿我的东西。”“老师,胡冰老是欺负人。”等等。开始的时候我会严厉的批评他,但是他屡教不改,使得我开始反思,并且开始观察了解他,发现他平时各种习惯不好,还总违反纪律,我又找过他几次,和他讲道理,告诉他如何和同学友好交往。虽然他也有所进步,但还是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直到这学期,正好校领导要找一些孩子来负责看管学校走廊的纪律情况,我就提议让他去,通过给他权力和职责去看管学生,另一方面也是对他自身的约束,他首先必须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去管别人。这样,渐渐的他也改掉了自己的不良习惯,我的耳边再没有传来有关他的小报告。
(2) 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不断变换和创新。
马克思曾经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讲授和传递,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教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他们的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体验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更感受不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所以,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感受到自己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对课堂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并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创设,让每个学生都在开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不仅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愿意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在方法创新的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发散性思维;没有批评制止,只有真心诚意的赞赏和鼓励;没有高高在上的严师,只有和蔼可亲的兄长。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看到的是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一个充满创造激情的老师,带领一群充满激情的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快乐,研究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
(3) 教师的教育机智很重要。
教育机智就是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能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并作出符合各种具体教育情境的教育决策和付诸实施的能力。
教育机智首先表现为克制或耐心。面对复杂的、激烈的、突发的教育冲突事件或场景,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首先静观其变,克制自己,耐心等待,倾听学生或当事人的倾述。真正了解真情后作出果断大有效决出和行动。
其次教育机智表现为善于随机应变。这是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及时准确判断,快速确定行为方向,并采取正确而果断的行动,化解矛盾,影响和教育学生。
最后教育机智表现为善于因势利导。
这是指教师按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利用并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从而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增强自觉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提高主动学习的效率,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
叶澜教授说过,如果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教师也只有将创造融入自己的教育生命实践,才能体验这一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因自己从事工作的性质而自卑。教师平凡但不庸常。自尊自爱是教师发展的心态前提。以创造充实自己的天地,且以自己的创造让下一代有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信条六指出,教师是从事点化人之生命的教育活动的责任人。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教师只有将创造融入自己的教育生命实践,才能体验这一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
将信条理论结合实际教育活动,我认为一个教师的独立创造性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孩子们也没有天生的坏学生,只是有些孩子调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难以按时完成,成绩进步慢,从而让老师和家长着急,认为他是“差生”。如果老师能找出他贪玩、理解问题较慢等“病症”,再对症下药,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看到学生的变化,让家长放心,孩子自信。我们身为教师,应该多多观察学生的性格特征,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达到了解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双赢。
就如我班级从菏泽转回来的学生,他叫胡冰,刚来时他与整个班级的学生显得格格不入,经常做出一些令我头疼的事情,我的耳边经常听到这样的小报告“老师,胡冰管我们要钱。”“老师,胡冰总拿我的东西。”“老师,胡冰老是欺负人。”等等。开始的时候我会严厉的批评他,但是他屡教不改,使得我开始反思,并且开始观察了解他,发现他平时各种习惯不好,还总违反纪律,我又找过他几次,和他讲道理,告诉他如何和同学友好交往。虽然他也有所进步,但还是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直到这学期,正好校领导要找一些孩子来负责看管学校走廊的纪律情况,我就提议让他去,通过给他权力和职责去看管学生,另一方面也是对他自身的约束,他首先必须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去管别人。这样,渐渐的他也改掉了自己的不良习惯,我的耳边再没有传来有关他的小报告。
(2) 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不断变换和创新。
马克思曾经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讲授和传递,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教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他们的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体验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更感受不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所以,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感受到自己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对课堂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并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创设,让每个学生都在开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不仅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愿意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在方法创新的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发散性思维;没有批评制止,只有真心诚意的赞赏和鼓励;没有高高在上的严师,只有和蔼可亲的兄长。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看到的是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一个充满创造激情的老师,带领一群充满激情的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快乐,研究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
(3) 教师的教育机智很重要。
教育机智就是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能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并作出符合各种具体教育情境的教育决策和付诸实施的能力。
教育机智首先表现为克制或耐心。面对复杂的、激烈的、突发的教育冲突事件或场景,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首先静观其变,克制自己,耐心等待,倾听学生或当事人的倾述。真正了解真情后作出果断大有效决出和行动。
其次教育机智表现为善于随机应变。这是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及时准确判断,快速确定行为方向,并采取正确而果断的行动,化解矛盾,影响和教育学生。
最后教育机智表现为善于因势利导。
这是指教师按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利用并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从而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增强自觉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提高主动学习的效率,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
叶澜教授说过,如果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教师也只有将创造融入自己的教育生命实践,才能体验这一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因自己从事工作的性质而自卑。教师平凡但不庸常。自尊自爱是教师发展的心态前提。以创造充实自己的天地,且以自己的创造让下一代有更好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