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为什么说《蜀道难》是干谒诗中的绝唱
【作者】 杨大恒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
【摘要】干谒诗是古代文人向权贵引荐自己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李白在他的干谒诗中积极地向权贵推介自己。《蜀道难》是干谒诗中的绝唱。【关键词】李白;蜀道难;干谒诗;绝唱
【正文】
关于李白《蜀道难》的创作意图,后人多有争议。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课《蜀道难》注释认为“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蜀道难》是一首干谒诗,是李白为了想得到贺知章的赏识和举荐而创作的。只要我们了解什么是干谒诗以及李白的拜谒经历,《蜀道难》的创造意图就一目了然了。
什么是干谒诗呢?“干谒”语出《北史·郦道元传》:“弟道约好以荣利干谒,乞丐不已。”干谒的意思是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干谒的解释是:“有所企图或要求而求见(显达的人)。”也就是说“干谒”就是有求于人,特别向达官贵人、在上位者进行请求,使他们关照自己,以为自己延揽声誉等等这样一些活动。干谒是唐代文人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多数唐代文人改变其前途命运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由之路。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在一生的不同时期都从事过干谒活动。他的干谒经历非常丰富,从年轻时候在蜀中时期就开始,直到晚年的流浪夜郎时期才结束。干谒诗是古代文人向权贵引荐自己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古代的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李白在他的干谒诗中积极地向权贵推介自己。
李白为什么要向权贵积极地写干谒诗呢?这要从李白的身世说起。李白出身在西域碎叶(今中亚吉尔吉斯共和国的托克马克)的一个胡族富商家庭。在他五岁的时候便随父母移居到蜀中绵州昌明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在蜀地生活了二十年。人称李白“身既生蜀”,李白也以蜀人自称。李白的父亲为了经商而携带全家来到蜀中,并“指天枝以复姓”,也就是指着李树宣布自己姓李。李白原名是启明星的意思,到蜀中依汉人的习惯取名白,字太白,太白金星即启明星。李白的妹妹取汉名叫月圆。这种对星、月的崇尚,也表现出中亚民族的特点。李白的父亲因为是胡商,就没有取汉族名字,人们就称他叫李客。不久李客便成了蜀中富商,后来李白“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尽三十余万”,其豪富可想而知。但是唐代科举制度严格规定“工商异类”不得参加考试(见《新唐书·选举制》)。唐代诗人文豪中皆有科举履历,惟独李白没有。这并不是李白自身鄙视科举,而是因为他是“工商异类”而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即李白家庭以胡商豪富于蜀中,则造成了他不能参加科举。于是李白苦读诗书儒学,研读《昭明文选》。传说李白一生前后三次模拟《文选》中的作品进行写作,不如意者随即烧掉。至今李白全集中还保留了一篇《拟恨赋》,文章段落句法全都模仿齐梁间江淹所写的《恨赋》。李白因为在学习《文选》上用功最勤,所以他写诗时对《文选》中的典故、词语运用自如,信手拈来。通过熟读与模拟《文选》,加上文思敏捷的天赋,以及“观百家”的学识基础,使得李白“开口成文,挥翰霞散”的文学创作才能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来。因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李白就转向学剑术,访道求仙,观奇书而喜欢纵横术,终生漫游投谒,以期“终南捷径”。李白一生企图以游说干谒王公权贵,以申王霸之术来辅助天子,加上李白天然地不受科举考试思想的束缚,思想包罗万象,儒释道兼容,才华横溢,造就了他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富个性的诗人。李白曾经到渝州去拜谒渝州刺史李邕,向李邕递交自己的诗文作品,以求相见,以求官职。李邕是注解《文选》的李善之子,史称其才高行直、重义爱士,素负美名。其书法也被后世尊为李北海体。李邕也是恃才自负之人,对二十多岁的李白的投谒诗文有所轻视、所申王霸纵横之术不感兴趣,不与李白相见。李白非常失落,就写了一首诗给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在诗中除了表述自己“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之志外,还以孔子(宣父)所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论语·子罕》)一语,批评李邕不知提拔后进的态度。后来李白又多次用诗文作品投谒地方官吏,以期得到识拔,以申其志。然而李白所得到的往往是误解与冷遇。最后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初年,第一次来到都城长安。这时的李白吸取以往投谒诗文作品的经验教训,终于写出了干谒诗中的绝唱《蜀道难》。元朝辛文芳著《唐才子传》写道:“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李白这匹千里马总算遇到了伯乐贺知章。贺知章(公元659—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年少就以诗文成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为人旷达不羁,善谈论笑谑,有“清谈风流”之誉。一声官运亨通,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任太常博士、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当时贤达,都倾慕贺知章,人们都认为能得到贺知章赏识,是一生的最大荣幸。贺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礼度,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当时的很多读书人写了很多的干谒诗去拜谒贺知章,贺知章却不赏识他们,也从不向唐玄宗去举荐。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贺知章比李白大42岁。当状元贺知章读到李白的干谒诗《蜀道难》时,读未竟,称叹者数四,极为称赞,称李白为“天上谪仙人”。李白因此被人“称誉光赫”、“名动京师”。贺知章竭力把李白举荐给唐玄宗,并陪同李白去到金碧辉煌的金銮殿去拜见唐玄宗。晚年尤加纵诞的贺知章为什么读到李白的干谒诗《蜀道难》时,一反常态,大为称赞呢?理由有三。其一,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它有所创新,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打破了唐代以前一韵到底的程式,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与李白同时代的评论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李白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山水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主观感受。李白又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贺知章赞叹李白的才气。其二,南朝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李白的《蜀道难》也反映追求功名的艰难。自唐太宗继承隋朝创建科举制度以来,科举考试就成为了测定选拨人才的唯一途径。一个没有荫爵可袭的士人要想实现其人生价值,除了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几乎已经无其他路可走。没有考试资格的李白对科举入仕,去实现自己“申管婴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就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在《蜀道难》中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实际上是告诉贺知章,李白因为没有考试资格,想通过科举入仕是“难于上青天”。李白巧妙地用蜀道喻仕途艰难,功名难成。科举制度这座蜀山“危乎高哉”,李白只有望洋兴叹了。科举不成,只能干谒求仕了。李白多次求仕干谒也是屡遭挫折,李白却并不灰心。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投谒襄阳韩朝宗,韩朝宗即韩荆州,他当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治所就设在襄阳。韩朝宗他以“喜识拔后进”闻名于世,崔宗之、黎昕等都曾被其推荐到朝廷。李白就写了一篇《与韩荆州书》拜谒韩朝宗。文中写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在文章中,李白对韩朝宗多次吹捧,却不显奴颜媚骨,希望韩朝宗举荐自己。韩朝宗却表面上赞扬李白,实际上不举荐李白。《蜀道难》真的“蜀道难”,李白的科举考试艰难,干谒活动也非常艰难。李白从内心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干谒诗的写作一定要看对象,看权贵,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李白总结干谒多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必须告诉权贵,自己的求仕之路非常艰难,就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样让人绝望。李白袭用乐府古题《蜀道难》,展开丰富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的高危难行,奇丽惊险,从中透露了“科举考试”去求仕途径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明自己没有办法求仕,只有拜托权贵举荐了。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不愧为状元,一看就读懂了李白的心思,说话委婉,表明举荐李白入仕。贺知章同情李白的遭遇。其三,贺知章晚年尤加纵诞,遨游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却无人提醒劝诫他在官场上不能这样狂放不羁,应该衣锦荣归,颐养天年。李白在《蜀道难》中不露声色地劝告:“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李白对贺知章施以心理战术,委婉亲切,处处为贺知章考虑,可谓一字千金,句句中的。李白的感情自然、逼真、诚实,语言声韵发自肺腑,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贺知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劝诫,反省深思,不禁由衷赞叹“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据《唐才子传》记载:“天宝三年,贺知章因病梦游帝居,及寤,表请为道士,求还乡里,即舍住宅为千秋观,上许之,诏赐镜湖剡溪一曲,以给渔樵。帝赋诗及太子百官祖饯。寿八十六。”贺知章接受李白的忠告,告老还乡,创作了著名的《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由于贺知章的力荐李白给唐玄宗,唐玄宗下辇步行亲自迎接,既赐宴又赐李白坐七宝床,“御手调羹以饭之”。这简直是超规格的仪式,如此礼遇,如此殊荣,古代文人中惟有李白享此殊荣。御宴过后,唐玄宗宣布李白安置于翰林院,“待诏备顾问”,作翰林学士。又由于贺知章对李白的举荐之功,李白终生都对贺知章万分感激,都对贺知章怀有感恩之心。后来李白到吴越一带游历时,得知贺知章已经病逝,十分心痛。他亲自前往会稽贺知章的故里凭吊,并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这两首诗李白都表现了对贺知章充满了怀念之情和感恩之情。有人认为,在李白所有写给友人的诗歌中,唯有写给贺知章的诗歌是最深情的。我赞同这样的观点。这不仅因为李白将贺知章当成一个友人、一个知己,更因为贺知章是曾经提携过他的伯乐和老师,也是真正赏识李白才华的人。因此,李白对贺知章一生都感念至深。
作为干谒诗,古人认为重要的事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李白《蜀道难》委婉含蓄,不落俗套,既表明自己科举考试去入仕,去求取功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希望贺知章举荐自己,又劝告贺知章“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告老还乡,荣归故里。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白《蜀道难》说:“想洛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蜀道难》这首干谒诗既让李白获得“谪仙”荣誉,又让李白求仕成功,不愧为干谒诗中的绝唱。干谒诗写得好的,还有唐代诗人孟浩然。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就写了一首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这首干谒诗赠给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举荐。结果孟浩然的愿望落空。这首干谒诗前四句写景,潇洒而又雄浑,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垠,而且充满活力与生机。后四句酣畅抒情,委婉而又恳切。正式向张九龄表白心迹,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中向往的,只不过至今仍然找不到门路罢了。这首希望张九龄引荐而步入仕途的干谒诗被后人所称道,被誉为干谒诗中的上乘之作,如果我们把它同李白的干谒诗《蜀道难》相比,那它就逊色多了。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7年3月第2版.36-37.
[2]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1983年12月第1版.215-217.
[3]辛文房.唐才子传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1995年2月第1版.128-129.153-155.
关于李白《蜀道难》的创作意图,后人多有争议。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课《蜀道难》注释认为“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蜀道难》是一首干谒诗,是李白为了想得到贺知章的赏识和举荐而创作的。只要我们了解什么是干谒诗以及李白的拜谒经历,《蜀道难》的创造意图就一目了然了。
什么是干谒诗呢?“干谒”语出《北史·郦道元传》:“弟道约好以荣利干谒,乞丐不已。”干谒的意思是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干谒的解释是:“有所企图或要求而求见(显达的人)。”也就是说“干谒”就是有求于人,特别向达官贵人、在上位者进行请求,使他们关照自己,以为自己延揽声誉等等这样一些活动。干谒是唐代文人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多数唐代文人改变其前途命运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由之路。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在一生的不同时期都从事过干谒活动。他的干谒经历非常丰富,从年轻时候在蜀中时期就开始,直到晚年的流浪夜郎时期才结束。干谒诗是古代文人向权贵引荐自己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古代的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李白在他的干谒诗中积极地向权贵推介自己。
李白为什么要向权贵积极地写干谒诗呢?这要从李白的身世说起。李白出身在西域碎叶(今中亚吉尔吉斯共和国的托克马克)的一个胡族富商家庭。在他五岁的时候便随父母移居到蜀中绵州昌明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在蜀地生活了二十年。人称李白“身既生蜀”,李白也以蜀人自称。李白的父亲为了经商而携带全家来到蜀中,并“指天枝以复姓”,也就是指着李树宣布自己姓李。李白原名是启明星的意思,到蜀中依汉人的习惯取名白,字太白,太白金星即启明星。李白的妹妹取汉名叫月圆。这种对星、月的崇尚,也表现出中亚民族的特点。李白的父亲因为是胡商,就没有取汉族名字,人们就称他叫李客。不久李客便成了蜀中富商,后来李白“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尽三十余万”,其豪富可想而知。但是唐代科举制度严格规定“工商异类”不得参加考试(见《新唐书·选举制》)。唐代诗人文豪中皆有科举履历,惟独李白没有。这并不是李白自身鄙视科举,而是因为他是“工商异类”而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即李白家庭以胡商豪富于蜀中,则造成了他不能参加科举。于是李白苦读诗书儒学,研读《昭明文选》。传说李白一生前后三次模拟《文选》中的作品进行写作,不如意者随即烧掉。至今李白全集中还保留了一篇《拟恨赋》,文章段落句法全都模仿齐梁间江淹所写的《恨赋》。李白因为在学习《文选》上用功最勤,所以他写诗时对《文选》中的典故、词语运用自如,信手拈来。通过熟读与模拟《文选》,加上文思敏捷的天赋,以及“观百家”的学识基础,使得李白“开口成文,挥翰霞散”的文学创作才能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来。因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李白就转向学剑术,访道求仙,观奇书而喜欢纵横术,终生漫游投谒,以期“终南捷径”。李白一生企图以游说干谒王公权贵,以申王霸之术来辅助天子,加上李白天然地不受科举考试思想的束缚,思想包罗万象,儒释道兼容,才华横溢,造就了他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富个性的诗人。李白曾经到渝州去拜谒渝州刺史李邕,向李邕递交自己的诗文作品,以求相见,以求官职。李邕是注解《文选》的李善之子,史称其才高行直、重义爱士,素负美名。其书法也被后世尊为李北海体。李邕也是恃才自负之人,对二十多岁的李白的投谒诗文有所轻视、所申王霸纵横之术不感兴趣,不与李白相见。李白非常失落,就写了一首诗给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在诗中除了表述自己“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之志外,还以孔子(宣父)所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论语·子罕》)一语,批评李邕不知提拔后进的态度。后来李白又多次用诗文作品投谒地方官吏,以期得到识拔,以申其志。然而李白所得到的往往是误解与冷遇。最后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初年,第一次来到都城长安。这时的李白吸取以往投谒诗文作品的经验教训,终于写出了干谒诗中的绝唱《蜀道难》。元朝辛文芳著《唐才子传》写道:“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李白这匹千里马总算遇到了伯乐贺知章。贺知章(公元659—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年少就以诗文成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为人旷达不羁,善谈论笑谑,有“清谈风流”之誉。一声官运亨通,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任太常博士、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当时贤达,都倾慕贺知章,人们都认为能得到贺知章赏识,是一生的最大荣幸。贺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礼度,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当时的很多读书人写了很多的干谒诗去拜谒贺知章,贺知章却不赏识他们,也从不向唐玄宗去举荐。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贺知章比李白大42岁。当状元贺知章读到李白的干谒诗《蜀道难》时,读未竟,称叹者数四,极为称赞,称李白为“天上谪仙人”。李白因此被人“称誉光赫”、“名动京师”。贺知章竭力把李白举荐给唐玄宗,并陪同李白去到金碧辉煌的金銮殿去拜见唐玄宗。晚年尤加纵诞的贺知章为什么读到李白的干谒诗《蜀道难》时,一反常态,大为称赞呢?理由有三。其一,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它有所创新,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打破了唐代以前一韵到底的程式,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与李白同时代的评论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李白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山水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主观感受。李白又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贺知章赞叹李白的才气。其二,南朝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李白的《蜀道难》也反映追求功名的艰难。自唐太宗继承隋朝创建科举制度以来,科举考试就成为了测定选拨人才的唯一途径。一个没有荫爵可袭的士人要想实现其人生价值,除了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几乎已经无其他路可走。没有考试资格的李白对科举入仕,去实现自己“申管婴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就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在《蜀道难》中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实际上是告诉贺知章,李白因为没有考试资格,想通过科举入仕是“难于上青天”。李白巧妙地用蜀道喻仕途艰难,功名难成。科举制度这座蜀山“危乎高哉”,李白只有望洋兴叹了。科举不成,只能干谒求仕了。李白多次求仕干谒也是屡遭挫折,李白却并不灰心。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投谒襄阳韩朝宗,韩朝宗即韩荆州,他当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治所就设在襄阳。韩朝宗他以“喜识拔后进”闻名于世,崔宗之、黎昕等都曾被其推荐到朝廷。李白就写了一篇《与韩荆州书》拜谒韩朝宗。文中写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在文章中,李白对韩朝宗多次吹捧,却不显奴颜媚骨,希望韩朝宗举荐自己。韩朝宗却表面上赞扬李白,实际上不举荐李白。《蜀道难》真的“蜀道难”,李白的科举考试艰难,干谒活动也非常艰难。李白从内心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干谒诗的写作一定要看对象,看权贵,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李白总结干谒多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必须告诉权贵,自己的求仕之路非常艰难,就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样让人绝望。李白袭用乐府古题《蜀道难》,展开丰富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的高危难行,奇丽惊险,从中透露了“科举考试”去求仕途径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明自己没有办法求仕,只有拜托权贵举荐了。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不愧为状元,一看就读懂了李白的心思,说话委婉,表明举荐李白入仕。贺知章同情李白的遭遇。其三,贺知章晚年尤加纵诞,遨游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却无人提醒劝诫他在官场上不能这样狂放不羁,应该衣锦荣归,颐养天年。李白在《蜀道难》中不露声色地劝告:“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李白对贺知章施以心理战术,委婉亲切,处处为贺知章考虑,可谓一字千金,句句中的。李白的感情自然、逼真、诚实,语言声韵发自肺腑,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贺知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劝诫,反省深思,不禁由衷赞叹“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据《唐才子传》记载:“天宝三年,贺知章因病梦游帝居,及寤,表请为道士,求还乡里,即舍住宅为千秋观,上许之,诏赐镜湖剡溪一曲,以给渔樵。帝赋诗及太子百官祖饯。寿八十六。”贺知章接受李白的忠告,告老还乡,创作了著名的《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由于贺知章的力荐李白给唐玄宗,唐玄宗下辇步行亲自迎接,既赐宴又赐李白坐七宝床,“御手调羹以饭之”。这简直是超规格的仪式,如此礼遇,如此殊荣,古代文人中惟有李白享此殊荣。御宴过后,唐玄宗宣布李白安置于翰林院,“待诏备顾问”,作翰林学士。又由于贺知章对李白的举荐之功,李白终生都对贺知章万分感激,都对贺知章怀有感恩之心。后来李白到吴越一带游历时,得知贺知章已经病逝,十分心痛。他亲自前往会稽贺知章的故里凭吊,并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这两首诗李白都表现了对贺知章充满了怀念之情和感恩之情。有人认为,在李白所有写给友人的诗歌中,唯有写给贺知章的诗歌是最深情的。我赞同这样的观点。这不仅因为李白将贺知章当成一个友人、一个知己,更因为贺知章是曾经提携过他的伯乐和老师,也是真正赏识李白才华的人。因此,李白对贺知章一生都感念至深。
作为干谒诗,古人认为重要的事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李白《蜀道难》委婉含蓄,不落俗套,既表明自己科举考试去入仕,去求取功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希望贺知章举荐自己,又劝告贺知章“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告老还乡,荣归故里。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白《蜀道难》说:“想洛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蜀道难》这首干谒诗既让李白获得“谪仙”荣誉,又让李白求仕成功,不愧为干谒诗中的绝唱。干谒诗写得好的,还有唐代诗人孟浩然。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就写了一首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这首干谒诗赠给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举荐。结果孟浩然的愿望落空。这首干谒诗前四句写景,潇洒而又雄浑,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垠,而且充满活力与生机。后四句酣畅抒情,委婉而又恳切。正式向张九龄表白心迹,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中向往的,只不过至今仍然找不到门路罢了。这首希望张九龄引荐而步入仕途的干谒诗被后人所称道,被誉为干谒诗中的上乘之作,如果我们把它同李白的干谒诗《蜀道难》相比,那它就逊色多了。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7年3月第2版.36-37.
[2]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1983年12月第1版.215-217.
[3]辛文房.唐才子传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1995年2月第1版.128-129.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