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课堂习作教学五步曲

【作者】 陈榕林

【机构】 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樟木镇石龙小学

【摘要】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往往一到习作练习,许多同学总苦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不知该如何去写。从而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
【关键词】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信心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往往一到习作练习,许多同学总苦于无话可说,绞尽脑汁也不知该写什么;无从下笔,胸中有“米”不知该如何去写。从而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善于写作。这里老师支招课堂五步习作曲的思考与实践。
  一、激发兴趣 善于观察
  好奇永远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习作的润滑剂。要想对习作有兴趣,首先要调动学生勇敢地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的兴趣。利用每年的节假日,设计特殊的作业。一学期和你的父母至少走出户外两次以上的经历,并且把旅游的经历用日记真实记录和同学交流分享,一个人的见闻和快乐两个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份快乐。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观察兴趣。校园里快乐的游戏,有趣的生活,熟悉的小伙伴以及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是我们观察和描写的对象,日月星辰,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山石水土都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甚至产生新奇的联想,给它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学会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描写手法,像《草虫的村落》一课里作者一样亲近自然,把自己当成大自然的一员,切身观察大自然,就能在风声、雨声中想象到一虫一草,一叶一菩提的生活世界。生活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在观察的基础上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只有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用好教材
  课堂练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胸中有“米”却难以下笔,而这颗米就是善于观察,勤于积累。只有学会观察方法。如观察的顺序性,按事物出现的时间推移,按事务所处的空间变化,按事物本身的逻辑发展等有条不紊地观察,这样才能保证表达文章时内容有条理,语言清晰。 
  有了正确的思维观察,把你所见,所听、所思,所感真实的表达出来,就是孩子心里的五光十色的生活画面,既给习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又开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源泉。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如学习了《秋天的雨》后,我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重点指导品读作者抓住的几处景物描写后指导学生练笔写道: 秋天到了,公园里的菊花吐芳争艳,竞相开放了,一阵秋风吹过,所有的菊花都高兴地笑起来。菊花五颜六色,有浅紫的,有金黄的,还有粉红的…形状也千姿百态。它们在阳光下争奇斗艳,把公园点缀得更加生动、美丽!秋天的丰收也同样很吸引人:稻田里金灿灿的稻谷,果树上红彤彤的苹果和黄澄澄的梨…我爱这收获的秋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还要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几年来我一直坚持晨诵午读暮省的读书计划,每周学生的读书笔记都会五彩缤纷的呈现主要内容、好词、好句、读书收获,有的同学还设计了精美的配图,真是自己的读书自己做主。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只有鼓励学生广读群书才能获取更广泛的知识,积累最丰富的语言。
  三、能说会写,善于交流 
  口头语言是习作的中介,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观察的结果达到有话倾吐的目的,它与书面作文相辅相成。先说后写,就是把构思成果用口头表达出来,或说给自己听,或说给别地同学听,或说给全班同学听,然后进行书面作文。既能觉察自己构思的不足,也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修正,指点,甚至茅塞顿开之感,同时还可以培养思维能力的敏捷,听后进行针对性的及时指导,使语言表达更有逻辑性、形象性、具体性,自然过渡到说与写的成功结合。比如有一次,我让三年级的学生仿照课文的片段,以“课件活动真是热闹非凡”开头写一段话。我在表达中,虽然学生亲身参与,仔细观察了,但只能写说出一两句话。有部分学生这样说道:“课间活动真是热闹非凡!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做游戏。大家高兴极了!” 我发现,这些学生在课间和老师聊天时滔滔不绝,也能背诵优美的文章,可是他们往往不知道怎样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一个场面仅仅用了两句话描写,于是我就把刚才的两句话投影到教室的大屏幕上,指导学生具体表达所看到场面,师:你们都在哪里跳绳?围观的人又有什么反应?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内容说出来? 生1:我们在教室前面的水泥场上跳绳。 生2、我们一个接一个的跳,围观的人发出欢呼声。 生3、绳子像一条长龙上下飞舞,打在地上发出“啪啪”的声音。你们说的很有趣,谁能综合起来说一说? 生4 :看,教室前面的水泥场上,跳绳的同学多起劲呀!只见灰色的绳子像一条长龙上下飞舞,打在地上发出“啪啪”的声音。有的小组一个接一个地穿跳,哪队顺利穿过了,围观的人就发出欢呼声。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你们能把踢毽子、做游戏的片段也写得具体一点吗? 修改后的短文这样写道: 课间活动真是热闹非凡!看,教室前面的水泥地上,跳绳的同学多起劲呀!有的小组两人甩绳多人一起跳,只见灰色的绳子像一条长龙上下飞舞,打在地上发出“啪啪”的声音。有的小组一个接一个地穿跳,哪队顺利穿过,围观的人就发出欢呼声。踢毽子的女同学嘴里不停地数着自己踢的个数,双脚不住的挪动位置。一只只毽子像彩色的蝴蝶上下飞舞。大家高兴极了。 如此指导,学生豁然开朗,他们自主修改作文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逐步学会用自己的话真实地描写所见所闻,用自己学到的好词佳句描写观察到的东西,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正确思维 有序表达 
  树不修不成型,文无序不成章。观察采集而来的知识,如果不进行调整梳理,就犹如一团乱麻,无从下手。我们先要想好“怎样想”然后再想“怎样写”。只要在下笔前打开了习作思维的闸门,疏通了思路,思维活了,就如开了闸的激流,一泻千里,何愁无话可写。相反,不经过梳理、调整的思维,分不清主次,条理不清,中途跑题,前言不搭后语,这都是思维方法的不当,因此必须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习作前制定提纲尤为重要。引导学生顺着提纲这根藤才能摸到香甜的瓜,不会在文字组织的半道上分岔。比如在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模仿文本习作描写家乡的美景文章时可按总分总的顺序来列提纲,按四季景色顺序来写,特制定提纲如下: 
  一、交代家乡的地域位置,总括家乡的美景。 二、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特点。可抓住家乡的特色“红宝”夏天的枸杞具体描写;或者抓住家乡秋季的果园,田野特点描写,反映家乡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 三、点明中心,总的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称呼,问候 二、回忆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追忆曾经遭受的屈辱磨难对比今昔取得的伟大成就。 三、抒发我们少年的豪情壮志
  在写演讲稿等应用文的时候,提纲的制定更是起到了规范格式的作用。比如 在写《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指导学生按步骤列好习作程序。使学生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理成一条线,追忆祖国的悠久历史,展现今日的繁荣富强,激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自豪之感。通过提纲的制定,学生的思路有了头绪,从而能有序有条有理表达。 
  五、统一标准,自评互改
  “ 玉不磨不成器”,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好文章是该出来的。作文课的评讲,我首先统一标准,比如:好句子用“≈”画出来,可以在备注栏里写.......的见解;好词用“—”,错字用“×”,别字用“|”划出,然后在备注栏用“〖〗”并在旁边正确书写。孩子永远都是最纯洁的,同桌互评互改让孩子在公开平等的竞争中不甘落后,如对方的作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自己就争取一个也没有,自己的某一次作文达到“良”,这次就要争取“优”。竞争大大激发了学生作文的欲望。在分组批阅中,每位学生又称为对方的“老师”,就会按照老师的角色要求自己,运用已掌握的批改方法认真揣摩,反复推敲,进行互评自改、交叉检查、下批语。有的孩子下的批语站在儿童的视角让老师都出乎意料。四人学习小组的批阅,同桌互改后再两两组评,每人便可阅读三篇作文,从而达到互相取长补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特的声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心体味,用心感悟的走好作文教学的五步曲。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享受祖国大语文观的母语教学,用一笔好字写一篇好文章。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育求索集?杨再隋著 北京学苑出版社 013年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