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彝乡山水寄忠魂——彝乡革命故事剪影暨彝语老地名考释与研究
【作者】 刘 宇 甘胜国 李金芹 柳留文 柳万勇 甘敏会
【机构】 贵州省盘县淤泥乡中学
【正文】 淤泥彝族乡位于盘县北部,距县城红果88公里,东邻保基,南通羊场,西连鸡场坪、松河,北依普古。全乡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1%,彝族占61%,是盘县境内彝族最集中地区。境内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地形复。境内风光迷人,落泥“石里画廊”有“人间奇景”一说;沙河溶洞已列爲坡上草原省级名胜风景区风景点,洞内锺乳石千奇百怪,令人流连忘。在这个民族风情浓郁的土地上,发生了许多红色革命故事,让后人传承和敬仰。
柳子南与国民革命军
柳子南(1894——1922),淤泥河柳家修(又称柳保城)之第三子。幼读私塾,青少年时期就读于盘县南台小学,勤奋好学,胆识过人,好打报不平,少有大志。
柳子南十四岁时,邻寨普干垤有个年轻的漂亮媳妇,被水城龙场椅么唑姓康的头人抢去。有人把此事告诉柳子南。柳子南知道康头人非常霸道,倘有外地美女被抢得手,很难平安返回。柳子南闻言,非常生气,愤怒前往水城,找康头人评理。当时,康头人见柳子南乳臭未干,压根儿不把他放在眼里,还威胁说:“你们从哪里来就滚回哪里去!不要惹老子不开心!!”柳子南悄猛然拔出刀抵住康头人的脖子。康头人惊恐万分,不知所措。寨中人见康头人受辱,纷纷提着刀冲杀过来。柳子南临危不惧,大声吼道:“你们谁敢动?我先杀了他,我再让淤泥河柳家通知官府来剿灭你们。”康头人见柳子南毫无畏惧,忙喝退寨人,并同意柳子南把那位漂亮媳妇带回淤泥河。事后康头人说:“我闯荡江湖几十年,还没有人不怕我的。今天我被这个柳家小孩治住了。”
柳子南二十一岁那年,其兄弟三人把毒死父亲柳家修的洋人杀死。安葬了父亲,柳子南把孝衣脱在普古天生桥父亲的坟茔上,带着二百多彝族青年跟随簸箕营世袭土司后裔龙云楼投奔到广东督军龙济光麾下。
不久,柳子南跟随龙云楼、龙腾庄兄弟等人赴广东投靠宗叔——广东督军龙济光(龙子诚),龙济光是袁世凯的心腹将领,扼守“广东门户”。龙济光听说贵州盘县来了一支新招幕的彝族新军,亲自检阅,把彝族新军编入到他的振武军,并派人指挥喜训练。
龙济光见柳子南身材魁梧,天资聪敏,便任命柳子南为警卫连连长,后来提升柳子南为独立营营长。柳子南很受广东督军龙济光的器重。龙济光是袁世凯的爱将,又是北洋政府段祺瑞的嫡系。在举国上下“讨袁”的声浪中,柳子南在海南与孙中山取得联系,决定参加广州政变。
政变前夕,由于机密泄漏,孙中山逃离,柳子南不幸被捕入狱。这时龙济光以提升柳子南为司令作为诱饵,柳子南不为所动,却执意跟随孙中山先生,将生死置之度外,并留下誓言:“我为民国死有何憾?宁愿这军中刀下死,不作无名刀下囚。”柳子南英勇就义于广州,时年二十九岁。
闪闪红星彝乡情
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九日,红军领导人罗炳辉、何长江、王首道等同志率领红九军团胜利完成掩护红军主力南渡乌江任务后,于四月二十一日率领部队由水城的虎跳石、法德、顺场、竹竿桥等地胜利渡过北盘江,经普古丫口进入盘县境内。部队一路上不顾疲劳又经过普古乡普古大寨,来到了淤泥乡上苏座村,此时天色已晚,人困马乏,
领导决定让部队在上苏座宿营一宿。
在上苏座,被压迫怕了的老百姓突然见到这么多扛枪的部队,吓得东躲西藏,胆大的藏在家里,躲在门缝后窥视。见到这些部队不像土匪那样横行霸道,还不随便拿老百姓的东西,老百姓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他们还听到喊声:“老乡们,我们是毛主席领导的红军,是专门来帮助你们打土豪、分田地的,别怕,快出来,有什么苦难告诉我们,我们帮你们做主,让你们翻身,有地种、有房住、有吃有穿……”老百姓将信将疑,慢慢地探出头,陆续出来了。红军战士主动打扫卫生、挑水、劈材、生火……。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话也逐渐多起来,军民关系融洽了。
煮饭的时候,苏座村沙家寨彝族农民杜贵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眉头紧锁。只见红军战士陆续将自己粮袋里所剩无几的粮交给炊事员下锅,全锅真的是“稀”饭,米粒历历在目,清晰可数。此时,杜贵祥急忙跑进屋里,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全家逢年过节家人三病两痛才舍得躲着吃的五斗米拿了出来,送给炊事员做饭。他的老母亲也东拼西凑,煮熟了一篮子鸡蛋送来。见此情景,炊事员想到战士们的饥饿艰辛,自作主张主动收下,并从战士们身上凑足了三块银62洋给杜贵祥,算是报酬,尽管炊事员费尽口舌相劝,杜贵祥硬是不收。炊事员趁杜贵祥不在的时候,将银洋放到了好心人的枕头下悄悄地离开了。当杜贵祥发现银洋时,部队早己离开了,他流着泪向部队远去的方向深深鞠了三个躬。见杜贵祥这样做,妇女们主动把家里珍藏的救命粮拿出来给部队,凡是能拿出来的不管是什么吃的都拿了,实在没有的妇女,主动帮战士们缝补衣裳,做饭;青壮年小伙子帮忙喂马,老年人拉家常……特别让战士们感动得热泪盈眶韵是一位六十多岁的沙桂莲老奶奶,她不顾生命危险,偷跑到地主家的地里“抢”来了40多斤洋芋送给炊事班,战士们听说后哽咽着连说“谢谢!”。短暂的一晚,老百姓真正懂得了谁才是穷苦百姓的救命恩人,许多老百姓主动参加了红军队伍。当晚,部队替老百姓惩治了地主恶霸,为老百姓消灭了常年压在头上的“大山”。
休整·夜后,红军队伍又出发了。四月二十二日清晨,见亲人要走,在村上老人的安排下,派了杨娃子、杨保龙等人给红军做向导,引领红军经六车谷、南昌河一直到达鸡场坪,红军队伍再越过龙潭口、跨过坡嘎、滴水岩后,往关口方向追敌去了。
红军桥上刻忠诚
红军桥,位于淤泥乡普干垤彝寨的液绍启河边段上,铜厂坡电站旁边,此桥在20世纪末由盘县人民政府修建,示意缅怀纪念老红军、营长张其生同志。
解甲归田,建设彝乡。贫农出身的张其生,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跟随毛主席爬雪山、过草地,转战南北,屡立战功,担任了营长职务。在长期的炮火硝烟中,张其生英勇作战,负过四次重伤。1954年,参加抗美援朝的张其生从朝鲜回到祖国。当时,部队要转业一批战士到北京、武汉工作。张其生的妻子是从城市参军的,如果在城市工作多好呀!但他想到农村正在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更需要自己而放弃了这次宝贵的机会。1955年2月,张其生便义无反顾地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贵州盘县。当时县委留他当副县长,可张其生说,“我是庄稼人,回来是当农民的,不是为了当官。”于是便带着家人,步行一百多里回到老家淤泥乡落泥寨子。
艰苦奋斗,本色不改。张其生回到农村后,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他吃的、穿的、住的都和普通社员一样,从不特殊。最初,他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小草房里,比一般社员住得差。他时常告诫自己:如果因为自己资格老,就追求生活上的享受,日子长了,就会腐化变质。他的妻子过不惯山区的艰苦生活,多次提出要老张和她进城去工作。老张反复给妻子做思想工作,但妻子执意要离开这个穷山村,没办法,夫妻俩只好含泪办了离婚手续。
在1960年的困难时期,党组织曾经任命张其生为普古区武装部长,每月发给45元工资,并供应他商品粮。张其生深深感到这是党对他的关怀和照顾,但他想到,家乡的面貌还没有改变过来,因此,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去上任。国家发给他的工资,他用来给生产队添置东西。直到1979年8月,他先后养了8头牛、27只羊(价值4000多元),无偿送给生产队。后来,他家里养着的两头耕牛、一匹马也是给集体使用的。
数十年来,张其生和社员们一道,在农村艰苦奋战,使落泥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柳子南与国民革命军
柳子南(1894——1922),淤泥河柳家修(又称柳保城)之第三子。幼读私塾,青少年时期就读于盘县南台小学,勤奋好学,胆识过人,好打报不平,少有大志。
柳子南十四岁时,邻寨普干垤有个年轻的漂亮媳妇,被水城龙场椅么唑姓康的头人抢去。有人把此事告诉柳子南。柳子南知道康头人非常霸道,倘有外地美女被抢得手,很难平安返回。柳子南闻言,非常生气,愤怒前往水城,找康头人评理。当时,康头人见柳子南乳臭未干,压根儿不把他放在眼里,还威胁说:“你们从哪里来就滚回哪里去!不要惹老子不开心!!”柳子南悄猛然拔出刀抵住康头人的脖子。康头人惊恐万分,不知所措。寨中人见康头人受辱,纷纷提着刀冲杀过来。柳子南临危不惧,大声吼道:“你们谁敢动?我先杀了他,我再让淤泥河柳家通知官府来剿灭你们。”康头人见柳子南毫无畏惧,忙喝退寨人,并同意柳子南把那位漂亮媳妇带回淤泥河。事后康头人说:“我闯荡江湖几十年,还没有人不怕我的。今天我被这个柳家小孩治住了。”
柳子南二十一岁那年,其兄弟三人把毒死父亲柳家修的洋人杀死。安葬了父亲,柳子南把孝衣脱在普古天生桥父亲的坟茔上,带着二百多彝族青年跟随簸箕营世袭土司后裔龙云楼投奔到广东督军龙济光麾下。
不久,柳子南跟随龙云楼、龙腾庄兄弟等人赴广东投靠宗叔——广东督军龙济光(龙子诚),龙济光是袁世凯的心腹将领,扼守“广东门户”。龙济光听说贵州盘县来了一支新招幕的彝族新军,亲自检阅,把彝族新军编入到他的振武军,并派人指挥喜训练。
龙济光见柳子南身材魁梧,天资聪敏,便任命柳子南为警卫连连长,后来提升柳子南为独立营营长。柳子南很受广东督军龙济光的器重。龙济光是袁世凯的爱将,又是北洋政府段祺瑞的嫡系。在举国上下“讨袁”的声浪中,柳子南在海南与孙中山取得联系,决定参加广州政变。
政变前夕,由于机密泄漏,孙中山逃离,柳子南不幸被捕入狱。这时龙济光以提升柳子南为司令作为诱饵,柳子南不为所动,却执意跟随孙中山先生,将生死置之度外,并留下誓言:“我为民国死有何憾?宁愿这军中刀下死,不作无名刀下囚。”柳子南英勇就义于广州,时年二十九岁。
闪闪红星彝乡情
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九日,红军领导人罗炳辉、何长江、王首道等同志率领红九军团胜利完成掩护红军主力南渡乌江任务后,于四月二十一日率领部队由水城的虎跳石、法德、顺场、竹竿桥等地胜利渡过北盘江,经普古丫口进入盘县境内。部队一路上不顾疲劳又经过普古乡普古大寨,来到了淤泥乡上苏座村,此时天色已晚,人困马乏,
领导决定让部队在上苏座宿营一宿。
在上苏座,被压迫怕了的老百姓突然见到这么多扛枪的部队,吓得东躲西藏,胆大的藏在家里,躲在门缝后窥视。见到这些部队不像土匪那样横行霸道,还不随便拿老百姓的东西,老百姓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他们还听到喊声:“老乡们,我们是毛主席领导的红军,是专门来帮助你们打土豪、分田地的,别怕,快出来,有什么苦难告诉我们,我们帮你们做主,让你们翻身,有地种、有房住、有吃有穿……”老百姓将信将疑,慢慢地探出头,陆续出来了。红军战士主动打扫卫生、挑水、劈材、生火……。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话也逐渐多起来,军民关系融洽了。
煮饭的时候,苏座村沙家寨彝族农民杜贵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眉头紧锁。只见红军战士陆续将自己粮袋里所剩无几的粮交给炊事员下锅,全锅真的是“稀”饭,米粒历历在目,清晰可数。此时,杜贵祥急忙跑进屋里,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全家逢年过节家人三病两痛才舍得躲着吃的五斗米拿了出来,送给炊事员做饭。他的老母亲也东拼西凑,煮熟了一篮子鸡蛋送来。见此情景,炊事员想到战士们的饥饿艰辛,自作主张主动收下,并从战士们身上凑足了三块银62洋给杜贵祥,算是报酬,尽管炊事员费尽口舌相劝,杜贵祥硬是不收。炊事员趁杜贵祥不在的时候,将银洋放到了好心人的枕头下悄悄地离开了。当杜贵祥发现银洋时,部队早己离开了,他流着泪向部队远去的方向深深鞠了三个躬。见杜贵祥这样做,妇女们主动把家里珍藏的救命粮拿出来给部队,凡是能拿出来的不管是什么吃的都拿了,实在没有的妇女,主动帮战士们缝补衣裳,做饭;青壮年小伙子帮忙喂马,老年人拉家常……特别让战士们感动得热泪盈眶韵是一位六十多岁的沙桂莲老奶奶,她不顾生命危险,偷跑到地主家的地里“抢”来了40多斤洋芋送给炊事班,战士们听说后哽咽着连说“谢谢!”。短暂的一晚,老百姓真正懂得了谁才是穷苦百姓的救命恩人,许多老百姓主动参加了红军队伍。当晚,部队替老百姓惩治了地主恶霸,为老百姓消灭了常年压在头上的“大山”。
休整·夜后,红军队伍又出发了。四月二十二日清晨,见亲人要走,在村上老人的安排下,派了杨娃子、杨保龙等人给红军做向导,引领红军经六车谷、南昌河一直到达鸡场坪,红军队伍再越过龙潭口、跨过坡嘎、滴水岩后,往关口方向追敌去了。
红军桥上刻忠诚
红军桥,位于淤泥乡普干垤彝寨的液绍启河边段上,铜厂坡电站旁边,此桥在20世纪末由盘县人民政府修建,示意缅怀纪念老红军、营长张其生同志。
解甲归田,建设彝乡。贫农出身的张其生,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跟随毛主席爬雪山、过草地,转战南北,屡立战功,担任了营长职务。在长期的炮火硝烟中,张其生英勇作战,负过四次重伤。1954年,参加抗美援朝的张其生从朝鲜回到祖国。当时,部队要转业一批战士到北京、武汉工作。张其生的妻子是从城市参军的,如果在城市工作多好呀!但他想到农村正在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更需要自己而放弃了这次宝贵的机会。1955年2月,张其生便义无反顾地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贵州盘县。当时县委留他当副县长,可张其生说,“我是庄稼人,回来是当农民的,不是为了当官。”于是便带着家人,步行一百多里回到老家淤泥乡落泥寨子。
艰苦奋斗,本色不改。张其生回到农村后,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他吃的、穿的、住的都和普通社员一样,从不特殊。最初,他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小草房里,比一般社员住得差。他时常告诫自己:如果因为自己资格老,就追求生活上的享受,日子长了,就会腐化变质。他的妻子过不惯山区的艰苦生活,多次提出要老张和她进城去工作。老张反复给妻子做思想工作,但妻子执意要离开这个穷山村,没办法,夫妻俩只好含泪办了离婚手续。
在1960年的困难时期,党组织曾经任命张其生为普古区武装部长,每月发给45元工资,并供应他商品粮。张其生深深感到这是党对他的关怀和照顾,但他想到,家乡的面貌还没有改变过来,因此,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去上任。国家发给他的工资,他用来给生产队添置东西。直到1979年8月,他先后养了8头牛、27只羊(价值4000多元),无偿送给生产队。后来,他家里养着的两头耕牛、一匹马也是给集体使用的。
数十年来,张其生和社员们一道,在农村艰苦奋战,使落泥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