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逻辑知识的培养

【作者】 银措吉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摘要】逻辑学是研究人们思维形式与规律的科学,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由于现实因素,导致语文教学中频繁出现逻辑知识缺失的情况,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需要得到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逻辑知识的培养进行分析,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逻辑知识;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正文】
  随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当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够使学生运用语言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起到交流思想的作用。中学语文的语法以及修辞等,都与逻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逻辑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1.学习逻辑知识的意义
  1.1 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维能力是组成综合素质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融入逻辑知识,就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生处于发展逻辑思维的重要阶段,假如能够再次阶段内完成逻辑思维的训练,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非常有利。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语言与思维的重视同样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假如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本质,就能够掌握合理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1.2 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已经逐渐进入了知识创造生产力的时代,创新是发展知识的前提,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是关键。创新与逻辑的关系密不可分,创新是建立在逻辑基础上的,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准确并且科学。任何学科都是思维的产物,因此在初中阶段学习逻辑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1.3 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知识的学习通常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及运用,主要由读以及写几方面构成,从“读”方面来看,逻辑知识能够培养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正确的思考,正确的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从“写”方面看,学生表达能力的强弱与逻辑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只有深刻的认识,合理的理解,才能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学习逻辑知识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快速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含义,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初中生逻辑知识的方法
  2.1 按照学生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培养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应当突出概念知识的培养,七年级学生学习的课程基本为起始课程,因此教学应当从基本的概念人手,例如教师在讲解《春》时,可融入一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如拟人以及排比等,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例如在讲解词语分类时,就可如实词的讲解,由于实词是分类的关键,且还能够将其他课程的概念也逐渐组成不同的体系,以此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只有从概念入手,才能够使学生逐渐理解逻辑知识,形成逻辑思维。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应当突出判断知识的培养,因为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抽象的观念,能够运用逻辑知识来分析与判断,因此可进行一些句式的判断与讲解,以此帮助学生学会判断。
  2.2 改变逻辑知识的教育形式
  首先应当将逻辑知识教学融入日常教学中,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形成逻辑学习的氛围,在发挥日常教学的作用时,建立起多渠道的教育,开展逻辑知识学习的新途径,使逻辑知识教学与生活联系紧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其次,逻辑知识的学习通常较为系统,教师可采用大容量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就可从感叹句或者陈述句方面对于预设问题进行分析,证明故事预设的命题是假的,由此故事反而更有吸引力,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2.3 在写作教学中学习逻辑知识
  写作通常需要多种思维,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在写作时,议论文的写作与逻辑思维能力关系密不可分,连诗词的写作也与逻辑关系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天净沙·秋思》就描述了苍凉的意境,先描写了景物,主要包括了枯藤以及昏鸦等,随后借景抒情,表现出外在与内在的联系。在日常写作中,也应当注重内在与外在的联系,借景抒情,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习逻辑知识,了解正确的语言逻辑,随后在进行写作联系,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3、运用逻辑知识指导词语、语段教学
  3.1.比较法;它是将两个以上的对象放在一定的条件下,按同一标准作对照,从而确定各对象属性的异同、地位的主次或功能的优劣,以达到认识对象的一种方法。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从词项的内涵和外延入手,辨清概念,从而弄清实词、短语,尤其是同义词、近义词的含义。
  概念词语内涵就是对概念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外延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一切对象。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即“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泛指市场上买卖的物品),而一切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如商店摆放的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自行车、手表、电风扇、电冰箱、毛巾、香皂、牙膏、牙刷等,这就是“商品”的外延。这样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去揭示“商品”的含义,才是全面的深入本质的解释。
  3.2语境分析法;语句和词语都是思维的载体,所以作为文段组成部分的语句和组成句子的词语要合乎语境。以此方法分析下列训练题:
  句中括号内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还是数只白鹭,守着那一方寒塘,不肯离去,也不忍离去,想是见过劫难,也见过复兴,故而徘徊不已,把一双钢翅(A合了又张,张了又合B张了又合,合了又张)。
  此题选项应为A。因为A强调“合”,和上文“不肯离去,也不忍离去”一致,能以白鹭的动作生动表现白鹭的思维过程。B则强调的是“张”,最终要飞走,这不合乎语境。
  综上所述,学习逻辑知识具有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按照学生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培养、改变逻辑知识的教育形式以及在写作教学中学习逻辑知识,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