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小学音乐课中正确指导学生练声之我见
【作者】 谢 珍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黄金镇中心校
【正文】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常会听到一些学生用喉咙去“喊唱”。所谓的“喊唱”是学生习惯地用胸腔大声使劲地、有时甚至是声嘶力竭地喊叫,一味地追求唱高音、强音,出现了低音高唱、高音喊唱、一片噪音。
要真正克服学生的“喊唱”现象,最主要是教师正确指导学生练声。练声包括气息练习和发声练习两方面,是为了解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纠正错误的发声习惯,使声音上下统一,音色饱满、圆润、明亮、柔和的必要途径。因此,笔者从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这一基点出发,针对“喊唱”现象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加强气息练习
“声靠气传”。若要声音宏亮,必须有良好的气息支持。气息的运用是指:“吸气—保持—准备—呼气”的过程。
做法是:让学生自然站立,立腰挺胸,口鼻微张,头平举,口鼻同时吸气,小舌处应感到有一注股凉气进入。把气吸到腰脐间,感觉两肋外扩,小腹微突。好比贪婪地闻着周围飘来的香气。
二、加强发声练习
学生歌唱时,声音泛白的现象,是因为学生唱出的声音没有“共鸣”。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歌唱中寻找声音产生“共鸣”时的各部位的感觉。
做法是:自然地,轻松地向下打开下巴,松开牙关,打开“小口”(耳朵前面的小孔),舌头自然平放,咽喉轻轻下放,并暂时稳住。口腔就像含着一个烫热的汤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像打哈欠般地吸气,轻柔的练声,母音练习可以用“u”“i”“u”等母音,使声音容易进入头腔,还可采用哼唱练习。
三、大力提倡“轻声唱”的教学方法
“轻唱法”是一种先解决音质、而逐步解决音量的一种发声训练方法。首先训练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以稳定的喉头状态和相应的头腔共鸣,在保持微声状态的基础上同时增大声带的张力和打开喉咙加强气息支持,使声音上得到头腔共鸣。唱歌时要求他们用轻声来练唱,即用不费劲的小声唱,一般不超过每人的中等音量为限度。例如:在教学《卢沟桥》这一课时,由于这首歌音域较宽,第二乐段高音较多,学生唱时很容易“喊唱”,我就用“说悄悄话”的感觉来启发学生获得有气息的“轻声”,并将“喊唱”与“轻声唱”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感受两种音色的不同,而后得出结论:“轻声唱”要比“喊唱”更动听,“喊唱”要比“轻声唱”累得多。特别是唱高音时,“轻声”可以不费力气唱得很高,“喊唱”则会声嘶力竭不堪入耳。这样他们就从思想上抛弃了“喊唱”,再加上我多次地示范,学生进行模仿,最后,学生从行动上都能运用“轻声”唱法来演唱这首歌曲。
四、实施情感教学
每一首歌曲都有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在里面,小学教材里的歌曲大多都是欢快的、活泼的、优美的等等积极向上而优美动听的儿童歌曲,在教学过程中,真挚自然的情感加入其中,不但能克服学生“喊唱”的毛病,而且会使演唱效果会有意想不到效果。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时,启发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和热情去演唱歌曲,高潮部分用强烈的情感和气息,演唱效果非常好。
小学音乐教学需要老师的认真钻研和耐心的教授,这样才会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声音训练,让学生很轻松地进入歌唱的正常状态,克服学生歌唱的常见毛病,真正杜绝“喊唱”,让学生轻快、明亮、自信地歌唱,使每个孩子演唱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和增强。使每个孩子唱起歌来都能感到自豪感,愉快地享受音乐课的快乐。
要真正克服学生的“喊唱”现象,最主要是教师正确指导学生练声。练声包括气息练习和发声练习两方面,是为了解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纠正错误的发声习惯,使声音上下统一,音色饱满、圆润、明亮、柔和的必要途径。因此,笔者从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这一基点出发,针对“喊唱”现象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加强气息练习
“声靠气传”。若要声音宏亮,必须有良好的气息支持。气息的运用是指:“吸气—保持—准备—呼气”的过程。
做法是:让学生自然站立,立腰挺胸,口鼻微张,头平举,口鼻同时吸气,小舌处应感到有一注股凉气进入。把气吸到腰脐间,感觉两肋外扩,小腹微突。好比贪婪地闻着周围飘来的香气。
二、加强发声练习
学生歌唱时,声音泛白的现象,是因为学生唱出的声音没有“共鸣”。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歌唱中寻找声音产生“共鸣”时的各部位的感觉。
做法是:自然地,轻松地向下打开下巴,松开牙关,打开“小口”(耳朵前面的小孔),舌头自然平放,咽喉轻轻下放,并暂时稳住。口腔就像含着一个烫热的汤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像打哈欠般地吸气,轻柔的练声,母音练习可以用“u”“i”“u”等母音,使声音容易进入头腔,还可采用哼唱练习。
三、大力提倡“轻声唱”的教学方法
“轻唱法”是一种先解决音质、而逐步解决音量的一种发声训练方法。首先训练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以稳定的喉头状态和相应的头腔共鸣,在保持微声状态的基础上同时增大声带的张力和打开喉咙加强气息支持,使声音上得到头腔共鸣。唱歌时要求他们用轻声来练唱,即用不费劲的小声唱,一般不超过每人的中等音量为限度。例如:在教学《卢沟桥》这一课时,由于这首歌音域较宽,第二乐段高音较多,学生唱时很容易“喊唱”,我就用“说悄悄话”的感觉来启发学生获得有气息的“轻声”,并将“喊唱”与“轻声唱”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感受两种音色的不同,而后得出结论:“轻声唱”要比“喊唱”更动听,“喊唱”要比“轻声唱”累得多。特别是唱高音时,“轻声”可以不费力气唱得很高,“喊唱”则会声嘶力竭不堪入耳。这样他们就从思想上抛弃了“喊唱”,再加上我多次地示范,学生进行模仿,最后,学生从行动上都能运用“轻声”唱法来演唱这首歌曲。
四、实施情感教学
每一首歌曲都有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在里面,小学教材里的歌曲大多都是欢快的、活泼的、优美的等等积极向上而优美动听的儿童歌曲,在教学过程中,真挚自然的情感加入其中,不但能克服学生“喊唱”的毛病,而且会使演唱效果会有意想不到效果。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时,启发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和热情去演唱歌曲,高潮部分用强烈的情感和气息,演唱效果非常好。
小学音乐教学需要老师的认真钻研和耐心的教授,这样才会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声音训练,让学生很轻松地进入歌唱的正常状态,克服学生歌唱的常见毛病,真正杜绝“喊唱”,让学生轻快、明亮、自信地歌唱,使每个孩子演唱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和增强。使每个孩子唱起歌来都能感到自豪感,愉快地享受音乐课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