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法——先唱歌再识谱
【作者】 刘念琼
【机构】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小学
【正文】 记的小时候上音乐课,在学歌之前,老师总会先给我们教一些,看也看不懂,学也学不会的歌谱,什么四分音符啊,什么12345啊,统统让人学的心烦意乱,长大了每想到我现在自己也当了音乐老师,在我的教学当中也当然少不了识谱这一环节,这使我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那么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不要像我以前那样呢?于是,我想了个办法,把这两个环节交换一下,先唱歌后识谱,让学生先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再通过学生唱歌,从而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当学生熟悉歌曲旋律以后,识谱便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他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然后,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这样会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识谱”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和教学效果,而且对音乐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识谱是学习音乐的主要手段,但识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记住音乐。 在歌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识谱后唱歌。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尤其是对于识谱能力较强、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说更具有实用性。然而,对于小学生特别是那些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使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与其说是给他们上音乐课,不如说是让他们接受专业式的视唱练耳训练。识谱过程使他们望而生畏,渐渐地,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淡了。经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觉的“先唱歌,后识谱”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和教学效果,而且对音乐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课堂教学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先唱歌后识谱表现出较浓的兴趣,感觉以这种方式学习歌曲不大困难,较易接受;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歌谱中的音高或节奏难点,从而增加对歌曲演唱的喜爱,使演唱更加准确、生动。这就如我们在识字前已学会了说话,熟悉字的发音后再认识字的形状和笔画一样。
以前我也曾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识谱,再让学生唱歌。可学生总是顾了音高,顾不了节奏,反反复复好几遍还是结结巴巴,总唱不好;甚至歌谱已经能唱下来了,再让学生随着琴的旋律唱歌词,学生照样不太会唱。这种机械性的学习,使视唱学习和演唱歌词相脱节,学生感到难度太大,花费了很多时间也唱不好一首歌,渐渐失去了演唱的兴趣。于是,我尝试让学生先听录音或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歌曲,让学生完整的感受音乐、感受音乐内在的美;接着学习歌曲,让学生用歌声来表现音乐、抒发情感。等学生把歌曲演唱熟练后,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歌词旋律来视唱歌谱,使学生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觉主动地识谱。学生普遍感觉:以前唱不会、唱不下来的歌谱,经过这样的学习,很快就会视唱了,学生有了一种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这种教学尝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通过对“先唱歌后识谱”这种教学方法的尝试我觉得有几个优点: 一、“先唱歌后识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树立学生学好音乐的自信心。
唱歌的最终目的是审美教育,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音乐课要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和音乐理论的学习,识谱教学就是其中一项。识谱教学如果把它作为唱歌前的技能,机械地练习识谱、视唱,学生就很难感受到音乐的美,就激发不起学生的内在情感。“先唱歌后识谱”就是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歌,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著名音乐教育家吴斌曾说过:“兴趣是学习音乐的最好动力。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怕学生学不好吗?”
一、“先唱歌后识谱”可以降低识谱的难度
虽然学生没有唱歌谱,却可以用歌声来表现音乐、抒发情感。让学生先唱歌后识谱,根据歌曲的旋律来识谱,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更自觉、主动地识谱。学生先学会了唱歌,当学生能够熟练的演唱歌曲以后再识谱时,歌谱的难度已大大降低了,他们很快就能唱出来了。
例如:在学唱《过新年》这首歌曲时,我先让学生听歌曲录音,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气氛,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听后感觉歌曲非常欢快、气氛热烈,立刻想学会歌曲。这时我打破了传统的先教谱后教词的做法,先让学生随着琴声唱歌词,学生兴趣浓厚、声音洪亮,三遍后便唱会了歌曲。我认为低年级学生模唱歌曲的能力较强,等学会歌词后再让他们自由表演,然后进行视唱歌谱,渐渐地,学生就能准确地唱谱了。
二、“先唱歌后识谱”可以使学生识谱时更具有音乐的线条
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识谱后唱歌,通常会比较注重学生的音准及节奏,而忽略了音乐本身。学生也只是努力把音唱准、把节奏唱对,而无法顾及音乐的线条,学生嘴里唱出来的只是索然无味的do、mi、sol……
采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教学时,自然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本身上,让学生完整地表现音乐。这样,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到了完整的音乐,他们在歌唱时己感受到了歌曲中乐感的跳动,歌声也富有激情;然后再让学生识谱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把歌曲表现的情感,带到一个个音符上去,学生唱谱时也就不再感到那么枯燥了。我们所听到的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音与音的结合、节奏与节奏的相加了,而是一串串流动的音符。
三、“先唱歌后识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识谱能力较差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而每周一节的课堂时间很难解决其困难。先唱歌后识谱这种方法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首歌曲的曲谱学生唱不了几遍就会唱了,而且花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把曲谱背唱下来,以前两个课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一个课时就可以解决。
视唱曲谱时,可将曲谱分成几个段落或几个乐句,一句一句的练习,然后找出难点节奏重点练习。例如:学习《春天举行音乐会》时,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相同的节奏和不同的节奏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描写春风、春雨、春雷、春水、这几句还进行学唱,然后逐一解决不同的节奏。这样先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曲谱的印象,然后将乐句合起来视唱整首乐曲就会更容易些,也不会出现视唱“卡壳”的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由此可见,“先唱歌后识谱”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能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识谱是学习音乐的主要手段,但识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记住音乐。 在歌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识谱后唱歌。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尤其是对于识谱能力较强、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说更具有实用性。然而,对于小学生特别是那些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使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与其说是给他们上音乐课,不如说是让他们接受专业式的视唱练耳训练。识谱过程使他们望而生畏,渐渐地,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淡了。经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觉的“先唱歌,后识谱”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和教学效果,而且对音乐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课堂教学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先唱歌后识谱表现出较浓的兴趣,感觉以这种方式学习歌曲不大困难,较易接受;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歌谱中的音高或节奏难点,从而增加对歌曲演唱的喜爱,使演唱更加准确、生动。这就如我们在识字前已学会了说话,熟悉字的发音后再认识字的形状和笔画一样。
以前我也曾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识谱,再让学生唱歌。可学生总是顾了音高,顾不了节奏,反反复复好几遍还是结结巴巴,总唱不好;甚至歌谱已经能唱下来了,再让学生随着琴的旋律唱歌词,学生照样不太会唱。这种机械性的学习,使视唱学习和演唱歌词相脱节,学生感到难度太大,花费了很多时间也唱不好一首歌,渐渐失去了演唱的兴趣。于是,我尝试让学生先听录音或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歌曲,让学生完整的感受音乐、感受音乐内在的美;接着学习歌曲,让学生用歌声来表现音乐、抒发情感。等学生把歌曲演唱熟练后,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歌词旋律来视唱歌谱,使学生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觉主动地识谱。学生普遍感觉:以前唱不会、唱不下来的歌谱,经过这样的学习,很快就会视唱了,学生有了一种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这种教学尝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通过对“先唱歌后识谱”这种教学方法的尝试我觉得有几个优点: 一、“先唱歌后识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树立学生学好音乐的自信心。
唱歌的最终目的是审美教育,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音乐课要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和音乐理论的学习,识谱教学就是其中一项。识谱教学如果把它作为唱歌前的技能,机械地练习识谱、视唱,学生就很难感受到音乐的美,就激发不起学生的内在情感。“先唱歌后识谱”就是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歌,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著名音乐教育家吴斌曾说过:“兴趣是学习音乐的最好动力。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怕学生学不好吗?”
一、“先唱歌后识谱”可以降低识谱的难度
虽然学生没有唱歌谱,却可以用歌声来表现音乐、抒发情感。让学生先唱歌后识谱,根据歌曲的旋律来识谱,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更自觉、主动地识谱。学生先学会了唱歌,当学生能够熟练的演唱歌曲以后再识谱时,歌谱的难度已大大降低了,他们很快就能唱出来了。
例如:在学唱《过新年》这首歌曲时,我先让学生听歌曲录音,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气氛,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听后感觉歌曲非常欢快、气氛热烈,立刻想学会歌曲。这时我打破了传统的先教谱后教词的做法,先让学生随着琴声唱歌词,学生兴趣浓厚、声音洪亮,三遍后便唱会了歌曲。我认为低年级学生模唱歌曲的能力较强,等学会歌词后再让他们自由表演,然后进行视唱歌谱,渐渐地,学生就能准确地唱谱了。
二、“先唱歌后识谱”可以使学生识谱时更具有音乐的线条
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识谱后唱歌,通常会比较注重学生的音准及节奏,而忽略了音乐本身。学生也只是努力把音唱准、把节奏唱对,而无法顾及音乐的线条,学生嘴里唱出来的只是索然无味的do、mi、sol……
采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教学时,自然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本身上,让学生完整地表现音乐。这样,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到了完整的音乐,他们在歌唱时己感受到了歌曲中乐感的跳动,歌声也富有激情;然后再让学生识谱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把歌曲表现的情感,带到一个个音符上去,学生唱谱时也就不再感到那么枯燥了。我们所听到的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音与音的结合、节奏与节奏的相加了,而是一串串流动的音符。
三、“先唱歌后识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识谱能力较差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而每周一节的课堂时间很难解决其困难。先唱歌后识谱这种方法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首歌曲的曲谱学生唱不了几遍就会唱了,而且花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把曲谱背唱下来,以前两个课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一个课时就可以解决。
视唱曲谱时,可将曲谱分成几个段落或几个乐句,一句一句的练习,然后找出难点节奏重点练习。例如:学习《春天举行音乐会》时,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相同的节奏和不同的节奏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描写春风、春雨、春雷、春水、这几句还进行学唱,然后逐一解决不同的节奏。这样先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曲谱的印象,然后将乐句合起来视唱整首乐曲就会更容易些,也不会出现视唱“卡壳”的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由此可见,“先唱歌后识谱”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能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