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数学课堂操作性活动”的意义和误区
【作者】 多杰吉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摘要】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不乏“小组合作”、“引经据典”、“视频演示”以及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地开展所谓“操作活动”等,但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我们,对这些“五花八门”的“面子工程”犹如“冬天里吃冰棒”——冷暖自知。【关键词】不分先后;哗众取宠;完全自主;不计成本;存在误区
【正文】
走进大千数学课堂,大至全国、省、市、镇级大小小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小至一般的校级公开课,甚至是日常的常态教学课,都不难发现:老师们都喜欢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因此在很多课堂教学当中,都会有“操作性活动”的环节!有“操作性活动”的课堂,数学味更浓了,课堂气氛也更活跃了,学生的兴趣也更强烈了……然而跳出那“沸沸扬扬”的课堂氛围,我们仔细深想:“我们这节课究竟要教什么?学生真正需要得到什么?这样的操作活动是否对课堂教学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些操作活动是否还可以再进行深化完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我们努力尝试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性活动”的存在意义和误区如下:
一、“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定义
早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中,就已经提出“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操作的有效性”也非常注重“效益”一词,特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具体来说,“小学数学课堂操作的有效性”包含四种意义:
(1)速度:即指学习特定学习内容所需花费的总时间和;
(2)结果:通过操作活动后所获得的知识、认知等收获;
(3)体验:在操作活动中,所伴随或形成的心理感受;
(4)影响:对于当前,甚至是将来对学生的影响。
通俗地说,“小学数学课堂操作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操作活动,学生
(1)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2)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
(3)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4)在发展上: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有帮助,或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有帮助。
二、常见“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误区
误区一:“不分先后”
有的课堂操作活动,在设计教学中没有考虑具体的操作程序,所以容易出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境!
记得曾经聆听过一年轻老师上的一节题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原本的教学流程是先让学生在教材当中,通过数格子的方式,大概证明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剪一剪”的方式来再次肯定地证明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然而,该老师也许是想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一改教学流程,让学生先通过剪一剪的方式来证明平行四边形剪成长方形后可以与指定长方形完全重叠后,再让学生打开书本通过数格子的方式来再次证明两者的面积是相等的!有的学生已经知道肯定是相等的时候,他们就索性不数格子,直接等老师最后说答案!
误区二:“哗众取宠”
有的老师上公开课,为了营造更“良好”的学习氛围,大胆使用大量“夸张”的手法开展操作活动,结果“哗众取宠”不成,反倒“弄巧反拙”。
在一节题为《千克和克的认识》的公开课上,老师为了有渲染力,也为了好控制教学,老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放有一台小台秤,和一些花生,糖和水果等,然后让学生分别称这些物体的重量。
老师为了提高学生操作的积极性,营造课堂“热闹非凡”的学习氛围,老师提出:“哪一组能在指定时间内称出一千克的东西,就奖励那些东西给他们吃!”结果学生本来就已经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要称的东西上,诱人的食品,有趣的盘秤,孩子们的兴趣全都在讨论非学习的内容上。加上老师提供的物品均是1千克一袋的,所以真正通过认真去称得到结论的很少,而且老师也大有收不了台的迹象,有的学生更是兴趣盎然,争着讨论怎么分糖果了。如此混乱的课堂状况,谈何有效性。
误区三:“完全自主”
新课标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而自主探索是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的所得是深刻的,有价值的。因为自主探索的重要作用,导致我们的有些老师,有意无意的把自主探索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呈现于课堂,效果呢,自然是有效的,也有无效的。
在一节题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课堂教学当中,开始上课没多久,老师就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的三个角有什么关系吗?现在你们每四人一个小组,看一看哪一个小组能运用剪刀、三角形纸片、量角器和直尺找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由于学生对于“关系”一词,还不是十分理解,所以很多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一筹莫展,有的也是随意在那剪一剪,画一画,更有甚者就是在那里窃窃私语。十分钟过后,真正能说出三个角的关系的几乎没有,最后还是得让老师一一通过课件演示来让学生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误区四:“不计成本”
有的老师在课堂操作活动中,为了充分体现课堂对操作活动的重视性,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制作精美的课件、制作大量的教具、学具,有的还甚至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布置教学场地,以期待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有的时候,我们在想,如果每一节课都这样做,我们能坚持多久?
其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一节课就是固定的40分钟,我们该如何合理安排那宝贵的时间?我们看到很多课堂,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不乏预留大量时间让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有的甚至超过半节课的时间来作为一个知识点来巩固操作训练!如:在一节题为《角的度量》的练习课中,经过老师引导学生复习量角和画角的知识点后,老师让学生利用了大半节课来画一个圆中的五角星!这样的设计安排也是有道理的,但这样的操作完全可以作为课外作业完成,而不需要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因此,在安排课堂操作活动时,我们更应该考虑它的“必要性”和“价值性”!
总的来说,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操作活动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如何使得必需的操作活动充分发挥出其“最大效益”,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教材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巧妙设计方案,合理安排,适时指导,为学生架起“知识抽象性”与“思维形象性”之间的有效桥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算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杜绝以往存在“盲从”的教学误区!
走进大千数学课堂,大至全国、省、市、镇级大小小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小至一般的校级公开课,甚至是日常的常态教学课,都不难发现:老师们都喜欢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因此在很多课堂教学当中,都会有“操作性活动”的环节!有“操作性活动”的课堂,数学味更浓了,课堂气氛也更活跃了,学生的兴趣也更强烈了……然而跳出那“沸沸扬扬”的课堂氛围,我们仔细深想:“我们这节课究竟要教什么?学生真正需要得到什么?这样的操作活动是否对课堂教学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些操作活动是否还可以再进行深化完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我们努力尝试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性活动”的存在意义和误区如下:
一、“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定义
早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中,就已经提出“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操作的有效性”也非常注重“效益”一词,特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具体来说,“小学数学课堂操作的有效性”包含四种意义:
(1)速度:即指学习特定学习内容所需花费的总时间和;
(2)结果:通过操作活动后所获得的知识、认知等收获;
(3)体验:在操作活动中,所伴随或形成的心理感受;
(4)影响:对于当前,甚至是将来对学生的影响。
通俗地说,“小学数学课堂操作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操作活动,学生
(1)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2)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
(3)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4)在发展上: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有帮助,或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有帮助。
二、常见“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误区
误区一:“不分先后”
有的课堂操作活动,在设计教学中没有考虑具体的操作程序,所以容易出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境!
记得曾经聆听过一年轻老师上的一节题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原本的教学流程是先让学生在教材当中,通过数格子的方式,大概证明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剪一剪”的方式来再次肯定地证明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然而,该老师也许是想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一改教学流程,让学生先通过剪一剪的方式来证明平行四边形剪成长方形后可以与指定长方形完全重叠后,再让学生打开书本通过数格子的方式来再次证明两者的面积是相等的!有的学生已经知道肯定是相等的时候,他们就索性不数格子,直接等老师最后说答案!
误区二:“哗众取宠”
有的老师上公开课,为了营造更“良好”的学习氛围,大胆使用大量“夸张”的手法开展操作活动,结果“哗众取宠”不成,反倒“弄巧反拙”。
在一节题为《千克和克的认识》的公开课上,老师为了有渲染力,也为了好控制教学,老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放有一台小台秤,和一些花生,糖和水果等,然后让学生分别称这些物体的重量。
老师为了提高学生操作的积极性,营造课堂“热闹非凡”的学习氛围,老师提出:“哪一组能在指定时间内称出一千克的东西,就奖励那些东西给他们吃!”结果学生本来就已经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要称的东西上,诱人的食品,有趣的盘秤,孩子们的兴趣全都在讨论非学习的内容上。加上老师提供的物品均是1千克一袋的,所以真正通过认真去称得到结论的很少,而且老师也大有收不了台的迹象,有的学生更是兴趣盎然,争着讨论怎么分糖果了。如此混乱的课堂状况,谈何有效性。
误区三:“完全自主”
新课标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而自主探索是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的所得是深刻的,有价值的。因为自主探索的重要作用,导致我们的有些老师,有意无意的把自主探索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呈现于课堂,效果呢,自然是有效的,也有无效的。
在一节题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课堂教学当中,开始上课没多久,老师就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的三个角有什么关系吗?现在你们每四人一个小组,看一看哪一个小组能运用剪刀、三角形纸片、量角器和直尺找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由于学生对于“关系”一词,还不是十分理解,所以很多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一筹莫展,有的也是随意在那剪一剪,画一画,更有甚者就是在那里窃窃私语。十分钟过后,真正能说出三个角的关系的几乎没有,最后还是得让老师一一通过课件演示来让学生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误区四:“不计成本”
有的老师在课堂操作活动中,为了充分体现课堂对操作活动的重视性,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制作精美的课件、制作大量的教具、学具,有的还甚至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布置教学场地,以期待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有的时候,我们在想,如果每一节课都这样做,我们能坚持多久?
其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一节课就是固定的40分钟,我们该如何合理安排那宝贵的时间?我们看到很多课堂,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不乏预留大量时间让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有的甚至超过半节课的时间来作为一个知识点来巩固操作训练!如:在一节题为《角的度量》的练习课中,经过老师引导学生复习量角和画角的知识点后,老师让学生利用了大半节课来画一个圆中的五角星!这样的设计安排也是有道理的,但这样的操作完全可以作为课外作业完成,而不需要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因此,在安排课堂操作活动时,我们更应该考虑它的“必要性”和“价值性”!
总的来说,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操作活动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如何使得必需的操作活动充分发挥出其“最大效益”,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教材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巧妙设计方案,合理安排,适时指导,为学生架起“知识抽象性”与“思维形象性”之间的有效桥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算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杜绝以往存在“盲从”的教学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