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摭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作者】 姜鸿燕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中心中学

【摘要】生物是一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很多都是与生物息息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问题与课堂知识进行融合,架设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生物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每天的生活中都可能接触到。如此一来,学生感觉到的不再是遥不可及,枯燥难懂的理论学习,而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会更加愿意去学习、交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教师也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正文】

  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今天,如何很好地发挥45分钟课堂教学效率,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教学质量,并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往往表现出莫大的兴趣。《生物课程标准》也强调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所以我们应使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这样课堂就会充满生机,而学生也在尝试着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知识。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绝不是老师一味地讲、写,学生埋头听、记,而应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教与学,是师生双方的事,这种高级思维活动的交流,没有一个相互融洽、相互尊重的情感,就不会有默契的配合。课堂教学生活化,可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德育渗透。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时,笔者先展示了媒体报道的令人心惊的泔水油问题,然后介绍最近的报道,我国科学家已找到一种方法,用一吨泔水油可提炼出一吨的生物柴油,且每吨成本在1500到2300元,远低于常规柴油,预计今年年底可投产,届时,这种污染少、性能好、据称“能达到欧洲Ⅲ号排放标准”的生物柴油,将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工作车辆。
  这些源自生活的例子,都能紧牵着学生的“鼻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学生的深思,可收到极佳的效果。
  2、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考试大纲上明确要求学生“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像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器官移植、试管婴儿、克隆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都曾出现在各地的高考卷中。如食品安全问题,欧盟将全面执行新食品法,提高中国农产品准入门槛,而中国的肉类出口将受“特别关照”,特别加入“善待动物”福利条款,规定:“猪必须享受到以下福利:一出生就必须享有至少吃13天母乳的权利;拥有铺了稻草的猪窝的权利;拥有供其拱食泥土的权利;运输8小时就休息24小时;宰杀时必须隔离,不被其它猪看见;宰杀时必须使用电击法,在猪完全昏迷后才能放血和解剖”。否则,猪肉就不合格。学生一听纷纷表示愤慨,认为这是人为设置贸易壁垒,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学生情绪激昂之时,浇上一盆冷水:“欧盟经济高度发达,会无理取闹故意刁难我们吗?他们提的要求难道一点科学道理都没有吗?”于是学生静下心来,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讨论。仔猪吃母乳能使仔猪增强疾病抵抗力,可以在饲料中少加或不加抗生素;猪窝铺上稻草可减少感染寄生虫和细菌的机会;拱食泥土可摄入饲料中缺乏的天然矿物质,提高猪肉的鲜美滋味;运输途中停车休息,是防止生猪因碰撞挤压而受伤得病;宰杀时要隔离并用电击法,是防止生猪受到极度惊吓时体内产生酸性物质,而这种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总而言之,善待动物也就是善待人类自己。通过周围生活中鲜活的例子,学生更深切地领会到学好知识的重要性。
  3、提高自身健康的意识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生物学课程的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其中特别注重生物科学意识的培养。结合课本知识,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保持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如在讲到细胞的癌变时,针对社会上一些人谈“癌”色变,笔者给学生介绍了一些地方评选出来的“抗癌明星”,在医生下了死亡通知书后,照样十几年、二十几年活下来。另外还讲了北京安贞医院洪昭光教授经历的一件事:一个单位的年轻人,一次体检时,医生说他患了肝癌,已是晚期。他一听,当时脸色苍白,摔在地上了。拖了半个月,皮包骨头,起不了床,工会主席赶紧提了点心、水果去看望他,问最后还有什么要求。他说没去过北京,想看看天安门。工会主席答应了。这时他已走不动了,就派四个小伙子用担架抬他去。到了北京,天安门看过了,有人提议到医院去看一看,或许还有一丝希望。北京的专家一检查,“你没病,只是囊肿。”四个小伙子一听没病,丢下担架就跑了。他不相信,“我快死了,你怎么骗我呢?”专家说:“你真的没病,不信给你开证明,回去就可去上班了。”
  通过这些生活的例子,使学生明白,得了疾病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不能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4、留给学生更多的反思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教学质量,更应注重育人的效果。一堂好课,不应局限于课堂45分钟的效果,应留给学生更多的反思,有的甚至能让学生受益终生。环境意识虽然人皆有之,但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一个错觉: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我们无能为力。所以,在讲到免疫知识时,笔者给学生介绍了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它可切断消化道传染病(如甲肝)的传播途径。筷子是中国人发明的,而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但他们不自己生产,而是到中国来进口。日本人一次性筷子用了以后,不是随手丢弃,而是回收制成纸浆,卖到中国,赚回买筷子的钱。这是耐人寻味的!不用老师多说,学生就会深切感受到发展科技,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唤起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耳熟能详的标语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提倡生物学科教学的“生活化”是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是有用的,是能解决问题的,那种喜悦感是无可取代的,也是学生所享受的。教师要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生物学科的元素,还原生物学科的本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解析和诊释生物学科的奥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2
  [2]吴效锋.2003.新课程怎样教.辽宁:沈阳出版社,1
  [3]夏帮青.2006.用故事导学 促思维发展.中学生物教学,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