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音乐教学应突出“四性”
【作者】 买买提江·苏来曼
【机构】 新疆阿图什市肖鲁克中学(原四中)
【正文】 音乐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初中教学内容之一,是进行美育教育的基本途径。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音乐对人的情感影响有着特殊的作用,特别对中学生来说更有突出的教育作用,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受到音乐美的熏陶,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音乐教学要突出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和娱乐性。
一、知识性
所谓知识性就是音乐的基本乐理。初中的音乐教学一般分为唱歌、音乐知识和欣赏三个部分。唱歌是最基本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选择内容健康的,富于表现力的,生动活泼的并适合于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歌曲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唱歌,学生得到美的感染和享受,使学生从中体验美,逐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音乐知识要结合唱歌进行教学,教师还要在唱歌中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识乐谱和学习歌曲的表现手法。如什么样的节奏适宜什么样的歌曲;什么样的符号表现什么样的情感等等。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旋律以及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例如:在欣赏歌曲《红旗飘飘》的时候,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欣赏:歌曲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你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欣赏与演唱?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认识、欣赏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多种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运用,以便进一步达到教学目的。
音乐知识的教学要结合唱歌和音乐欣赏一道进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在唱中学,在学中唱;在唱中进行欣赏,在欣赏中唱歌。这样可做到学唱结合,学以致用。
二、审美性
音乐教学属于美育的范畴,音乐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憧憬美是学生生活的心理向往,学生从小就喜欢唱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美的爱好和向往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歌唱是形成中小学生健全审美心理的重要一环,健全的审美心理会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支歌曲从产生、演唱到欣赏的过程都是一种心灵的感悟。因此,歌唱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审美观是十分重要的。歌唱需要语言,要求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声、韵、调和谐等,这就要求演唱者在唱好歌曲的前提下要打好语言基础。歌曲中的歌词又具有诗歌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歌唱中能够熟练的运用语言,正确发音,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就需要教给学生有关音乐美的知识,是学生懂得基本的审美标准,培养分析辨别音乐的美与丑;高雅和低俗;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鉴赏力。因此,教学中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要结合音乐的内容进行具体指导。
三、思想性
思想性是指音乐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音乐艺术就是以优美的音乐形象和旋律去影响人和感染人,使人们在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音乐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它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积极向上热爱美的情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学校德育不可忽视的特殊手段。通过教授内容健康的歌曲,通过介绍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遗产,通过正确的歌唱训练,使学生掌握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思想上、道德上使学生受到教育,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精神。歌唱是通过音乐和词的艺术形象去启发学生的美感,一首好的歌曲,它的词本身就是一首诗,一篇好散文。它包括了文学、音韵的美等诸多美学价值。歌唱应是表现音乐美的最佳途径,在歌唱和欣赏优美高尚音乐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熏陶和感染,使学生情操和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
例如,《保卫黄河》这首歌曲,不但歌唱了黄河的宏伟气魄,更歌颂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当你唱这支歌曲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古老的民族文化发祥的地方,还会联想到在那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有多少英雄儿女在黄河两岸的山岗上和青纱帐里,为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而战。歌唱《英雄赞歌》等歌曲,能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们去学习模范,踏实学习和工作,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由此看来,音乐的教育性是不可低估的,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
四、娱乐性
音乐的娱乐性是指音乐能使人快乐,愉悦身心,调节精神。学生在音乐课不仅学习音乐知识,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同时也愉悦身心,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音乐的娱乐性应当贯穿在学生的每一天生活中,例如,音乐课上教师教会了学生一首歌曲,音乐教师可组织班级的文娱委员在每天的晨会和下午第一节课的预备时间里带领学生进行歌唱,这样不仅巩固了歌曲,还在娱乐中调节了学生的精神,为上文化课激发了情趣。在每周末,班级可组织周末演唱会,开展娱乐活动,凝聚同学的团结。每学期学校可组织全校性的班级文娱汇演,给学生创造音乐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文娱生活,使学生在娱乐中得到审美的体验,从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素质。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只有突出知识性、审美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才能很好地实现音乐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音乐教学的“四性”是溶为一体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有机的结合。
一、知识性
所谓知识性就是音乐的基本乐理。初中的音乐教学一般分为唱歌、音乐知识和欣赏三个部分。唱歌是最基本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选择内容健康的,富于表现力的,生动活泼的并适合于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歌曲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唱歌,学生得到美的感染和享受,使学生从中体验美,逐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音乐知识要结合唱歌进行教学,教师还要在唱歌中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识乐谱和学习歌曲的表现手法。如什么样的节奏适宜什么样的歌曲;什么样的符号表现什么样的情感等等。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旋律以及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例如:在欣赏歌曲《红旗飘飘》的时候,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欣赏:歌曲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你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欣赏与演唱?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认识、欣赏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多种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运用,以便进一步达到教学目的。
音乐知识的教学要结合唱歌和音乐欣赏一道进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在唱中学,在学中唱;在唱中进行欣赏,在欣赏中唱歌。这样可做到学唱结合,学以致用。
二、审美性
音乐教学属于美育的范畴,音乐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憧憬美是学生生活的心理向往,学生从小就喜欢唱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美的爱好和向往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歌唱是形成中小学生健全审美心理的重要一环,健全的审美心理会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支歌曲从产生、演唱到欣赏的过程都是一种心灵的感悟。因此,歌唱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审美观是十分重要的。歌唱需要语言,要求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声、韵、调和谐等,这就要求演唱者在唱好歌曲的前提下要打好语言基础。歌曲中的歌词又具有诗歌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歌唱中能够熟练的运用语言,正确发音,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就需要教给学生有关音乐美的知识,是学生懂得基本的审美标准,培养分析辨别音乐的美与丑;高雅和低俗;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鉴赏力。因此,教学中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要结合音乐的内容进行具体指导。
三、思想性
思想性是指音乐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音乐艺术就是以优美的音乐形象和旋律去影响人和感染人,使人们在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音乐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它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积极向上热爱美的情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学校德育不可忽视的特殊手段。通过教授内容健康的歌曲,通过介绍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遗产,通过正确的歌唱训练,使学生掌握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思想上、道德上使学生受到教育,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精神。歌唱是通过音乐和词的艺术形象去启发学生的美感,一首好的歌曲,它的词本身就是一首诗,一篇好散文。它包括了文学、音韵的美等诸多美学价值。歌唱应是表现音乐美的最佳途径,在歌唱和欣赏优美高尚音乐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熏陶和感染,使学生情操和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
例如,《保卫黄河》这首歌曲,不但歌唱了黄河的宏伟气魄,更歌颂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当你唱这支歌曲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古老的民族文化发祥的地方,还会联想到在那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有多少英雄儿女在黄河两岸的山岗上和青纱帐里,为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而战。歌唱《英雄赞歌》等歌曲,能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们去学习模范,踏实学习和工作,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由此看来,音乐的教育性是不可低估的,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
四、娱乐性
音乐的娱乐性是指音乐能使人快乐,愉悦身心,调节精神。学生在音乐课不仅学习音乐知识,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同时也愉悦身心,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音乐的娱乐性应当贯穿在学生的每一天生活中,例如,音乐课上教师教会了学生一首歌曲,音乐教师可组织班级的文娱委员在每天的晨会和下午第一节课的预备时间里带领学生进行歌唱,这样不仅巩固了歌曲,还在娱乐中调节了学生的精神,为上文化课激发了情趣。在每周末,班级可组织周末演唱会,开展娱乐活动,凝聚同学的团结。每学期学校可组织全校性的班级文娱汇演,给学生创造音乐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文娱生活,使学生在娱乐中得到审美的体验,从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素质。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只有突出知识性、审美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才能很好地实现音乐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音乐教学的“四性”是溶为一体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有机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