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为学生创设科学课实践创新探究的机遇

【作者】 索南措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南川西路小学



【正文】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下面笔者就在科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谈点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和谐探究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两玻璃缸水,玻璃缸A加入适量食盐,玻璃缸B不加食盐,让学生猜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师演示马铃薯在A中是浮的,在B中是沉的,学生一脸迷惑,通过情境的设置,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和谐探究中去,时而讨论,时而沉思,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二、给予帮助,让学生能和谐探究
  教师应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扫除障碍,使学生扬着思维的风帆不断前进。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必要、有效的指导,确保和谐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如在学习《磁铁的两极》一课时,在探究到为什么“一端涂红色,另一端涂蓝色?”为什么“一端标的是字母S,另一端标的是N?”不能得到满意的解决,学生的探究陷入困境。教师及时发挥引导作用:“同学们,科学家在研究磁铁的过程中,想了各种办法,用了多种方法,探究出一些关于磁铁两极的秘密,比如用细线把磁铁平行与地面悬挂在支架上;把磁铁放在能自由转动的支架上等,大家也可以试一试。学生的思维忽然开朗,从中获得无限启发,各小组积极设计实验,选择材料,进行进一步探究。由于教师时机把握得恰倒好处,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思维发散中,主动去探究,去寻找答案。
  三、授予方法,让学生会和谐探究
  尤其是和谐探究主导的科学课。而这些活动又应当是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经验背景,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参与的、能引起学习兴趣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当为学生多创设这样亲历的机会,如在教学《植物的果实》时,由学生对什么是果实进行假设,并进而进行解剖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果实的结论,然后据此对带来的“果实”进行筛选、分类,这样一个个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和谐探究的亲历活动,使学生不仅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了有关果实的科学知识,重要的是通过亲历活动还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及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四、鼓励创新,让学生善于和谐探究
  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和验证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观察结果。而自由和小压力则允许学生在同一堂课内,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速度取得进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消除独断、专制的不良作风,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表现,乐于标新立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里养成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习惯。例如在《探索纸的秘密》这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说出一些用纸制作的物品后,让学生讨论“你怎么知道它们都是纸呢?有什么办法?”于是出现了“撕、刮、水泡”等方法,在“区别纸与塑料”这一活动时,拿出两块表面上看极像的塑料和纸,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两种材料各是什么?”然后商议“你有什么办法识别哪块是塑料,哪块是纸?”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用水浸泡,还有的说撕撕看┅┅真是百花齐放。接着,学生按各自的办法进行活动,得出结论。这样,在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过程中,很大地提高了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创新精神得到鼓励,为今后自觉地进行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在科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很好的解决了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差生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