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阅读教学中指导朗读的三个层次
【作者】 冯振忠
【机构】 黑龙江省萝北县团结镇苇场学校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同时又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对于广大语文教师而言: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指导朗读这一环节”一直是一个鸡肋般的特殊存在——不加强指导,学生容易形成唱读的习惯,指导呢,又常常感觉不到位,自己费尽心思,学生一知半解,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我也曾走过许多弯路,慢慢的,我总结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这一教学经验,现分享给大家,希望与大家共勉。
以教科版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莫高窟》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名胜古迹,《莫高窟》一课是在本单元的第十一课《桂林山水》的已有阅读体验后,又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章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说明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从教学目标上来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阅读本文的第一项要求,其中“正确”是对学生朗读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也就是第一个层次。那么,怎样才能够读正确呢?
第一个层次:读正确。所说的读正确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读准字音,不仅要弄清楚本音,还要明白在句子中有没有发声音变,或者有没有出现多音字现象。这一环节大多以学生自学或者与课前预习为主,但是教师在这里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上课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检查,把好关。有些特殊读法,学生在预习中不一定能够发现,教师可以进行着重指出或者提示。比如在课文的第二段,出现了很多四字词语,用来描写莫高窟的彩塑,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利用一分钟时间检查学生读的是否正确,一般以提炼重点词或重点句子的方式进行检查,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显示布置学生提前预习,在课上课件出示重点词,(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神态安详、、惟妙惟肖、啧啧赞叹)指名让学生读,有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有人说这个环节浪费了时间,但是我认为,在小学阶段,读正确是对阅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后面学习课文的基础,当然一节课的时间很短,所有的都一一检查是不现实的,后面还可以安排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等环节,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才能确保读的准确率,提高读的效率。
二是还要认清字形,避免读别字错字,小学阶段,学生特别容易读错形近字,比如在《莫高窟》这一课“惟妙惟肖、帛画、卧佛”等词语学生特别容易读错,有读“惟妙惟俏”的,还有读“棉画”的,究其原因是这些字的形近字经常出现,学生随口就来。在处理这一类字词的时候,可以在课前采取“形近字组词,换新偏旁等小练习,引导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扫清阅读障碍。教师设计的练习量宜精当,适量,不可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只有把一篇课文的每一个字都读准确,才能够为接下来的指导朗读进行第二层次做好充分的铺垫。
第二个层次:读流利,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课文要读得字正腔圆,不结结巴巴、不断断续续,不犹犹豫豫,也不能速度太快,以让每一个身边的人都能够毫不费力地听清楚你读的具体内容为标准。有很多孩子都认为读流利就是快速的读,所以读起课文来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别人还没读完,他的书都放下了。在这一阶段的指导上,要关注学生读的节奏,指出哪些词应该重读,哪些地方应该稍稍停顿。如《莫高窟》一课的第三段,作者用大量篇幅介绍飞天,(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先由教师范读,学生可以揣摩,既可以模仿,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这里的关联词语“不仅......而且......”起到过渡作用,学生可以着重读,还可以边读边引导学生想象,这样学生一边读一遍想象,沉浸在对美好画面的想象之中,节奏自然就会慢下来。一慢下来,就不容易出错,反而更加流利。
二是断句要断的的准确无误。曾经有学生在读《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说,这篇课文里的班长有两个一个叫“马宝玉”一个叫“斩钉截”,因为课文不是说了吗: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所以叫“斩钉截”这孩子的解释虽然叫人哭笑不得,但同时也说明了,能否正确的断句,不仅是课文读的是否流利的关键,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句子的含义是否真正理解。在《莫高窟》一课的朗读指导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汉语言文学的节奏美、韵律美,我采取引读的方式,我读前半句重点词,学生读后半句,我说——壁画上的飞天,有的——(学生读)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学生读)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学生读)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学生读)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第一遍稍慢,第二遍略微加快,第三遍更快,学生跟着我的节奏,不知不觉中越读越快,越读越流利,有的甚至能够背诵下来。
第三个层次:读出感情,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指导
读出感情,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孩子自身体会到的感情,即学生的理解和学生认为应该怎样读,二是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即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三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不能够对学生的理解包办代替,但是教师毕竟生活阅历丰富,有些更深层次的东西,能够和学生产生共鸣的也不妨告诉学生,让学生试着理解,再融入自己的感情去读。在课堂上,先是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重点段落,体会莫高窟的景物特点。学生在前面读正确、读流利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可以先试着读一读,我们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品读课文,比如重点句子重复读,重点段落分组读、学生领读、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有读的好的地方教师应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但是也要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还可以读得更好,更有感情。教师在这时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性的材料,比如及时出示莫高窟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曾经的藏经洞有着怎样的辉煌,在对比今天的藏经洞为什么变得空空荡荡,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者掠夺我国艺术宝藏的丑恶行径有着更具象化的了解。这是学生的心情已经从单纯的的欣赏莫高窟的艺术瑰宝转化为一种悲愤的、激昂的急于要表达的情绪,在这一部分的指导中,学生的感情从欣赏、到赞叹、到遗憾、到激愤,到最后都化作满腔的话语,从对课文字里行间的朗读中流淌出来,带着稚嫩却真挚的感情感染着课堂上的每一个人。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指出吟诗填词必历三种境界,在以《莫高窟》一课为例的指导朗读过程中中,我和学生们也经历了三种境界,第一层,扫清前路上坎坎坷坷,一马平川(读正确);第二层,曲径通幽处柳暗花明,流水淙淙(读流利);第三层,交流碰撞处情感交融,直上九天(读出感情),在不断的教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学生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不断蜕变,每一节阅读课的指导朗读过程,都是学生的一次成长,也是语文教师的一次成长。对于指导朗读,我们不要畏难,更不能轻视。唯有默默珍视它、潜心研究它、大胆探索它,才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它,从而和学生们一起,走近广袤无边的语文教学大讲堂中,得到丰厚的回报。
同时又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对于广大语文教师而言: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指导朗读这一环节”一直是一个鸡肋般的特殊存在——不加强指导,学生容易形成唱读的习惯,指导呢,又常常感觉不到位,自己费尽心思,学生一知半解,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我也曾走过许多弯路,慢慢的,我总结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这一教学经验,现分享给大家,希望与大家共勉。
以教科版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莫高窟》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名胜古迹,《莫高窟》一课是在本单元的第十一课《桂林山水》的已有阅读体验后,又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章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说明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从教学目标上来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阅读本文的第一项要求,其中“正确”是对学生朗读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也就是第一个层次。那么,怎样才能够读正确呢?
第一个层次:读正确。所说的读正确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读准字音,不仅要弄清楚本音,还要明白在句子中有没有发声音变,或者有没有出现多音字现象。这一环节大多以学生自学或者与课前预习为主,但是教师在这里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上课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检查,把好关。有些特殊读法,学生在预习中不一定能够发现,教师可以进行着重指出或者提示。比如在课文的第二段,出现了很多四字词语,用来描写莫高窟的彩塑,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利用一分钟时间检查学生读的是否正确,一般以提炼重点词或重点句子的方式进行检查,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显示布置学生提前预习,在课上课件出示重点词,(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神态安详、、惟妙惟肖、啧啧赞叹)指名让学生读,有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有人说这个环节浪费了时间,但是我认为,在小学阶段,读正确是对阅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后面学习课文的基础,当然一节课的时间很短,所有的都一一检查是不现实的,后面还可以安排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等环节,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才能确保读的准确率,提高读的效率。
二是还要认清字形,避免读别字错字,小学阶段,学生特别容易读错形近字,比如在《莫高窟》这一课“惟妙惟肖、帛画、卧佛”等词语学生特别容易读错,有读“惟妙惟俏”的,还有读“棉画”的,究其原因是这些字的形近字经常出现,学生随口就来。在处理这一类字词的时候,可以在课前采取“形近字组词,换新偏旁等小练习,引导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扫清阅读障碍。教师设计的练习量宜精当,适量,不可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只有把一篇课文的每一个字都读准确,才能够为接下来的指导朗读进行第二层次做好充分的铺垫。
第二个层次:读流利,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课文要读得字正腔圆,不结结巴巴、不断断续续,不犹犹豫豫,也不能速度太快,以让每一个身边的人都能够毫不费力地听清楚你读的具体内容为标准。有很多孩子都认为读流利就是快速的读,所以读起课文来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别人还没读完,他的书都放下了。在这一阶段的指导上,要关注学生读的节奏,指出哪些词应该重读,哪些地方应该稍稍停顿。如《莫高窟》一课的第三段,作者用大量篇幅介绍飞天,(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先由教师范读,学生可以揣摩,既可以模仿,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这里的关联词语“不仅......而且......”起到过渡作用,学生可以着重读,还可以边读边引导学生想象,这样学生一边读一遍想象,沉浸在对美好画面的想象之中,节奏自然就会慢下来。一慢下来,就不容易出错,反而更加流利。
二是断句要断的的准确无误。曾经有学生在读《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说,这篇课文里的班长有两个一个叫“马宝玉”一个叫“斩钉截”,因为课文不是说了吗: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所以叫“斩钉截”这孩子的解释虽然叫人哭笑不得,但同时也说明了,能否正确的断句,不仅是课文读的是否流利的关键,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句子的含义是否真正理解。在《莫高窟》一课的朗读指导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汉语言文学的节奏美、韵律美,我采取引读的方式,我读前半句重点词,学生读后半句,我说——壁画上的飞天,有的——(学生读)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学生读)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学生读)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学生读)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第一遍稍慢,第二遍略微加快,第三遍更快,学生跟着我的节奏,不知不觉中越读越快,越读越流利,有的甚至能够背诵下来。
第三个层次:读出感情,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指导
读出感情,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孩子自身体会到的感情,即学生的理解和学生认为应该怎样读,二是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即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三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不能够对学生的理解包办代替,但是教师毕竟生活阅历丰富,有些更深层次的东西,能够和学生产生共鸣的也不妨告诉学生,让学生试着理解,再融入自己的感情去读。在课堂上,先是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重点段落,体会莫高窟的景物特点。学生在前面读正确、读流利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可以先试着读一读,我们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品读课文,比如重点句子重复读,重点段落分组读、学生领读、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有读的好的地方教师应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但是也要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还可以读得更好,更有感情。教师在这时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性的材料,比如及时出示莫高窟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曾经的藏经洞有着怎样的辉煌,在对比今天的藏经洞为什么变得空空荡荡,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者掠夺我国艺术宝藏的丑恶行径有着更具象化的了解。这是学生的心情已经从单纯的的欣赏莫高窟的艺术瑰宝转化为一种悲愤的、激昂的急于要表达的情绪,在这一部分的指导中,学生的感情从欣赏、到赞叹、到遗憾、到激愤,到最后都化作满腔的话语,从对课文字里行间的朗读中流淌出来,带着稚嫩却真挚的感情感染着课堂上的每一个人。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指出吟诗填词必历三种境界,在以《莫高窟》一课为例的指导朗读过程中中,我和学生们也经历了三种境界,第一层,扫清前路上坎坎坷坷,一马平川(读正确);第二层,曲径通幽处柳暗花明,流水淙淙(读流利);第三层,交流碰撞处情感交融,直上九天(读出感情),在不断的教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学生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不断蜕变,每一节阅读课的指导朗读过程,都是学生的一次成长,也是语文教师的一次成长。对于指导朗读,我们不要畏难,更不能轻视。唯有默默珍视它、潜心研究它、大胆探索它,才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它,从而和学生们一起,走近广袤无边的语文教学大讲堂中,得到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