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钟淑娜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胶莱镇沙梁小学

【摘要】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听说教学、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谓一损皆损、一荣具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识,借助视听感知和想象,使学生的到身临其境的体验,进而培养健全学生阅读能力,以便达到了良好的教学目的。因此,了解阅读教学基本理论,大力提高阅读能力教学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创设情境;阅读能力
【正文】
  阅读教学是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系列语文训练活动,在阅读的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靠大量系统的阅读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到底该如何系统地规划组织教学,才能合乎循序渐进的道理,才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呢?这的确实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潜心思考问题,教师必须让学生注意与表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正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对于学生而言,获取知识财富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因此,就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正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个目的为使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此种本领不能凭空练,故令阅读课本而练之,课本必须善读,一是因善读课本而自能读其他书籍报刊。二是二者皆能做到,乃为达到目的。”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每一篇课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语文教材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凭借,理解课文是训练自能读书的重要手段。教师还要提供材料或利用资料通过自学、思考达到理解,掌握课文的目的。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抓住重点词语“代价”提问:朝鲜人民为了帮助志愿军,都付出了哪些代价?学生经过读书、思考,作出回答,通过体会这些内容,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这一思想深深地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读得再多,如果没有质的保证,也难以提高课堂效益,教师要在进行读的训练时,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堂上不管那种形式的读,也不管哪一篇读,都有明确的目的,这样学生有了目的,有了重点去读,会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求同存异,提倡个性发展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以及作者所采用的文本形式后,对文中所展示的思想观点和作者所采用的表现形式必定会有个人的看法,或赞成或反对,以至于出现超越作者本身的认识局限,产生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和创造,发掘出文本所蕴含的价值,实现了自我构建。比如:《草船借箭》一文,我求同阶段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概括出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嫉妒心很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多疑等性格特点。而在求异阶段,由于有了和文本充分的交流,有的学生提出鲁肃并不忠厚老实,因为它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说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告诉周瑜,而且对来帮助的友人诸葛亮也并不实情相告,明明知道周瑜在陷害诸葛亮,破坏大局,也没有告知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若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那么,赤壁大战的历史将可能改写了。在个性化的解读中,学生已经摸到了人物特点的复杂性,多面性,学会了分析具体人物的辩证法。
  三、以本为本,引导学生朗读
  课文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的依据,我们教师必须依据现有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求讲究一定的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理解。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选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的语感。就文体来说,小学的课文中主要有童话、诗歌、小说、散文、寓言、说明文等等文体。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当中,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本来进行分类的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四、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阅读课文中的较为重点的段落,有一些词语非常准确,有些句子的内涵非常深刻,对于表现课文的中心思想作用非常大。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通过对重点的语句和重点的段落的朗读进行指导,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掌握,还可以促进学生对重点段落中的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大致意思进行理解,为学生真正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五、深入情境,即兴表演 
  在阅读课文中,有很(下转第80页)(上接第81页)多课文当中的角色很可爱,语句十分优美感人,在这样的课上,我便选择合适的段落,让学生分组表演体会其中的人物关系。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老牛、小燕子、小鱼、小壁虎和小壁虎妈妈,分组来表演这篇课文中的情节。学生在情境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对课文的领悟也很深刻。朗读既可以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中心思想美,表达情感美,又能激发小学生在课文中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如《少年闰土》,鲁迅先生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这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活泼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既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授,又是一种心灵的熏陶,让读者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所以,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有效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学生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提高语文阅读水平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说到底,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独立阅读的能力的培养,离开阅读、思考,只能是一句空话。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主人,要在学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前提是学生自己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读不懂得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读懂的讲出来,大家互相交流。全班经过讨论理解不准、不深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以做必要的讲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多次训练,进行不懈的努力。因此,不仅在阅读课上,而且在课外阅读活动中,随时随地都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诲人不倦,多方诱导。
  参考文献:
  [1]夏宏兵;;“随文练笔”——写作训练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04期
  [2]施圣贤;;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双语学习;2007年07期
  [3]斯霞;;谈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