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 周本加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教育局
【正文】 小学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工程,其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成长打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什么是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把教育教学质量的范畴局限于文化课的学习效果。虽然在客观上或无意中也涉及到文化课学习之外诸如心理品质、思维能力等因素,但教育实施不是主动的,结果是附带的,学生的其它素质如:心理品质、劳动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维能力,不在主要考核之列。根据有关素质教育精神,深入体会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教育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是教育的灵魂所在——文化课学习仍然是形成可持续发展力的重要基础,其学习效果仍然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文化课的学习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相反它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文化课内容是人类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是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沉淀,它引导人类的不断进步。如果否认这一点,就可能使素质教育走向虚无,对其监测也将失控。
2、文化课学习效果决不是素质教育中教学质量的全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德育为首,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文化课只是为学生个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还需要其它素质的支撑,包括:⑴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⑵多种思维能力;⑶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实践能力与知识应用的辩证统一;⑷创新精神和规范意识的辩证统一。
3、随意扩大个体教育效果评价范围,可能使素质教育的监测无所适从,不要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肆意扩大对学生的要求,对学校的要求。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素质教育的各因素之间往往相生又相克。如一个人想象力十分丰富,但办事未必严谨。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强,但有可能缺乏创意的突破。一个人动手能力较差,但并不妨碍他在抽象领域纵横驰骋。一个循规蹈矩,生活极有规律的人可能不适合做艺术工作。所以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既要针对不同学生,因材评价,但也不要责备求全。
二、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实际能力。
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素质教育的成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应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反复、深入钻研教材,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教材要求,因材施教,提高驾驭课堂的艺术和能力,找准课堂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教师还必须利用各种途径尽快提高自身素质,从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入手,加强学习。应着重培养教师获取知识的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分析学生心理的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技巧等。教育管理部门应把教师的培训纳入计划并作为老师工作的考核标准之一,同时为老师进修不断创造有利条件。
2、深化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教学模式,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力争在课堂内完成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让学生学会学习,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不仅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能真正做到减负不减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到实处。教师要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高,同时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务必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堂课,体现在每一个教育学的环节上,这样才有助于教学质量的真正的提高。
3、强化科研意识,以科研促教。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导,是教育沿着科学方向发展和教育不断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要树立科研兴校,科研促教意识。要加强对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采取措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及时总结、推广教研成果、激发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教改的热情,学校领导更是要带头承担教研教改课题,经常向教师们宣传教育教研的意义,为老师提供有关资料的信息,不断推动学校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从而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4、教学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在认真落实“减负”措施的前提下,学校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情况,制定出教学常规。要使教学常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并把常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要求教学计划切实可行,教学措施高效得力,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评价全面合理,教学总结客观公正,教学论文富有创意。积极学习《课堂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要“请进来”和“走出去”,了解教学前沿动态。要大力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学科竞赛活动,以及其它形式的教学活动。
5、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首先,由于中国教育复杂的背景,高考这根指挥棒仍然飞舞在教育舞台,因此有必要把文化课考核作为监控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质量离不开检测,当然,形式单一和科目繁多的考试,测验,排名次必然加重学生的负担,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抽查制度,一至五年级可举行不定期抽查考试,六年级毕业班要进行毕业水平测试,教学质量抽查结果不宜“大张旗鼓”,要严肃考纪考风,杜绝舞弊,对于考得好的单位和教师应给予一定奖励。其次,要转变对小学生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 长期观察,动态管理,动态评价,建立动态的学生个人资料档案。
总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永恒的话题,面对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日益市场化,教育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我们只有本着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精神,努力工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质量将是学校生存的基础。
一、什么是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把教育教学质量的范畴局限于文化课的学习效果。虽然在客观上或无意中也涉及到文化课学习之外诸如心理品质、思维能力等因素,但教育实施不是主动的,结果是附带的,学生的其它素质如:心理品质、劳动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维能力,不在主要考核之列。根据有关素质教育精神,深入体会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教育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是教育的灵魂所在——文化课学习仍然是形成可持续发展力的重要基础,其学习效果仍然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文化课的学习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相反它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文化课内容是人类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是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沉淀,它引导人类的不断进步。如果否认这一点,就可能使素质教育走向虚无,对其监测也将失控。
2、文化课学习效果决不是素质教育中教学质量的全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德育为首,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文化课只是为学生个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还需要其它素质的支撑,包括:⑴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⑵多种思维能力;⑶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实践能力与知识应用的辩证统一;⑷创新精神和规范意识的辩证统一。
3、随意扩大个体教育效果评价范围,可能使素质教育的监测无所适从,不要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肆意扩大对学生的要求,对学校的要求。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素质教育的各因素之间往往相生又相克。如一个人想象力十分丰富,但办事未必严谨。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强,但有可能缺乏创意的突破。一个人动手能力较差,但并不妨碍他在抽象领域纵横驰骋。一个循规蹈矩,生活极有规律的人可能不适合做艺术工作。所以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既要针对不同学生,因材评价,但也不要责备求全。
二、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实际能力。
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素质教育的成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应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反复、深入钻研教材,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教材要求,因材施教,提高驾驭课堂的艺术和能力,找准课堂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教师还必须利用各种途径尽快提高自身素质,从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入手,加强学习。应着重培养教师获取知识的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分析学生心理的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技巧等。教育管理部门应把教师的培训纳入计划并作为老师工作的考核标准之一,同时为老师进修不断创造有利条件。
2、深化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教学模式,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力争在课堂内完成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让学生学会学习,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不仅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能真正做到减负不减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到实处。教师要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高,同时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务必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堂课,体现在每一个教育学的环节上,这样才有助于教学质量的真正的提高。
3、强化科研意识,以科研促教。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导,是教育沿着科学方向发展和教育不断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要树立科研兴校,科研促教意识。要加强对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采取措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及时总结、推广教研成果、激发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教改的热情,学校领导更是要带头承担教研教改课题,经常向教师们宣传教育教研的意义,为老师提供有关资料的信息,不断推动学校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从而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4、教学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在认真落实“减负”措施的前提下,学校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情况,制定出教学常规。要使教学常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并把常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要求教学计划切实可行,教学措施高效得力,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评价全面合理,教学总结客观公正,教学论文富有创意。积极学习《课堂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要“请进来”和“走出去”,了解教学前沿动态。要大力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学科竞赛活动,以及其它形式的教学活动。
5、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首先,由于中国教育复杂的背景,高考这根指挥棒仍然飞舞在教育舞台,因此有必要把文化课考核作为监控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质量离不开检测,当然,形式单一和科目繁多的考试,测验,排名次必然加重学生的负担,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抽查制度,一至五年级可举行不定期抽查考试,六年级毕业班要进行毕业水平测试,教学质量抽查结果不宜“大张旗鼓”,要严肃考纪考风,杜绝舞弊,对于考得好的单位和教师应给予一定奖励。其次,要转变对小学生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 长期观察,动态管理,动态评价,建立动态的学生个人资料档案。
总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永恒的话题,面对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日益市场化,教育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我们只有本着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精神,努力工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质量将是学校生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