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作者】 钟 杰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龙羊峡寄宿制小学
【摘要】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这对每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关键词】数感;培养;建立;提高;数学素养;教学策略
【正文】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问题。可见,如何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理念,这一理念逐步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数感就是将有关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美国学者格劳斯认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因此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敏锐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数感具体体现在许多方面。如,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具体做法是如下。
一、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一学段教学是重点。《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教学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观察操作、游戏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如刚入学的儿童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应该通过实物、图片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第二学段应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对一些问题进行估算;能了解负数的意义.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的问题,建立起对负数的数感。
二、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由于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密切相连,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数的感悟环境,也能让学生在数的认知上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发展学生关于数的思维, 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如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弄清楚自己的学号、地区邮政编码、汽车牌照号、身份证编号的规律和意义,进一步建立数感。
三、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加之相互交流,这对强化他们感知思维,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使学生在自己的创造中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理解。动手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战线,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实践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动手实践。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是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数感源于观察思考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它是思维的门户。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分析,透过表面现象考察其本质,才能对问题有灵敏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五、数感源于科学训练数学基础知识在职能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对于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对数的认知结构。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没计具体目标,把培养数感应用到教学之中,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并应用各种方法与思考和解决问题,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吸收新课程理念,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参考文献:
[1]刘德宏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数学教学月刊》
[2]李小平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小学各科教与学》
[3]刘天凤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问题。可见,如何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理念,这一理念逐步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数感就是将有关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美国学者格劳斯认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因此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敏锐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数感具体体现在许多方面。如,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具体做法是如下。
一、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一学段教学是重点。《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教学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观察操作、游戏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如刚入学的儿童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应该通过实物、图片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第二学段应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对一些问题进行估算;能了解负数的意义.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的问题,建立起对负数的数感。
二、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由于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密切相连,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数的感悟环境,也能让学生在数的认知上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发展学生关于数的思维, 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如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弄清楚自己的学号、地区邮政编码、汽车牌照号、身份证编号的规律和意义,进一步建立数感。
三、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加之相互交流,这对强化他们感知思维,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使学生在自己的创造中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理解。动手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战线,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实践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动手实践。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是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数感源于观察思考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它是思维的门户。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分析,透过表面现象考察其本质,才能对问题有灵敏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五、数感源于科学训练数学基础知识在职能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对于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对数的认知结构。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没计具体目标,把培养数感应用到教学之中,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并应用各种方法与思考和解决问题,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吸收新课程理念,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参考文献:
[1]刘德宏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数学教学月刊》
[2]李小平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小学各科教与学》
[3]刘天凤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课程教材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