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深度挖掘高考真题 提升学生地理综合能力——以浙江省2017年4月地理选考第29题(2)小题为例
【作者】 余 哲
【机构】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的具体要求与评价标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最终都是通过地理高考试题来实现的。本文基于结合高考真题的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提升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可行性,以期对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高考真题;地理综合能力;提升
【正文】
地理学科综合能力是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及地理学科独特视角的运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的具体要求与评价标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最终都是通过地理高考试题来实现的。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地理高考试题的深度挖掘、利用,不仅可以使教学变得更为有效、更具针对性,同时对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考真题案例的选择
2017年4月浙江地理选考29题第(2)小题考查了“白灾”相关内容,试题(部分)如下:
材料一:图1为赤峰市及附近区域略图。
材料二:白灾是在冬季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近年来,赤峰市游牧民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定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赤峰市发挥当地优势,发展通过种(种植业)—养(畜牧业)—加(加工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
(2)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5分)
依据课标“分析某地或某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并列举防治措施”,该题围绕“白灾”展开设问,围绕中心问题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较高。
本题设问新颖且与材料结合非常巧妙,通过合理设计,形成案例适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演绎推理等能力。该题第一问设问相对简单,但由于材料二中对白灾的描述省略了部分关键信息,对学生解题造成了较大障碍。第二问的设问非常巧妙,一是此问是在结论已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突出对比,在动态变化(定居与游牧的变化)过程中考查“白灾”的防治措施,二是此问本身也提供了前一问解题信息,学生能分析出为何“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就能理解“白灾”如何形成。
笔者在进行湘教版地理选修Ⅴ《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导学课的教学时,尝试了以此题为案列展开教学,努力落实对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一)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
地理思维能力是中学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发展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通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物和人地之间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往往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去思考问题、回到问题,要形成学科思维就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引导学生的沿着学科专业角度思考是一个难题。高考考试题往往以一定的生活现象和地理事物作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能根据材料分析地理现象,探究地理原因,非常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满足于结论的得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往往通过解题思维能力提升得以实现。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回答“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时,依据“白灾是在冬季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的材料信息,构建了相应的因果逻辑框架:
学生推测牲畜死亡的可能性:病死、冻死、饿死等等,与“冬季”结合,比较容易得出结论“气温低(气温较多年平均低、气温低且持续时间长)可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结合材料“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和问题中“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等信息,可知定居牧业过冬牧草的获得和储备较传统游牧业相比更容易,所以抗灾能力强,进而确定冬季过冬牧草的缺乏是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将某一气象要素异常与牧草缺乏联系起来,同学们写了几种可能性:1.降雪量大,且气温低使积雪覆盖草场时间长;2.降雪量大影响交通通行,使救援难以进行;3.降温、降雪较正常年份提前,导致储备过冬牧草量小等等,非常好的依据逻辑,完成了解题过程。
(二)学生知识建构能力的提升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庞杂,涉及面广。教材只是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教学工具,需要学生依据教材主动拓展,内引外联。高考试题在检验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需要学生依据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通过学生合理推测,将知识迁移应用,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高考试题的训练、整理,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高考真题的典型性、针对性,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同时,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重构知识体系,把学科知识结构真正转化为学生自我的认知结构,按知识点自身逻辑关系,把一些孤立、零散的知识、重新组合,构建新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自如,对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化繁为简。
本节课是高二选考学生学习地理选修Ⅴ《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第一节课,但在必修Ⅰ第四章第四节已经学过《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对“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等相关内容已有所掌握,具备相对完整的知识背景。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命题的形式并且将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归类,在唤醒学生原有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此内容的知识框架。
(三)学生阅读理解、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提炼关键信息,整理试题情景中包含的逻辑要素或构成成分,把握试题情景的核心要义和考查角度,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来阐述、解释试题情境中给出的新概念和新问题,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高考真题,无论在展示情境材料,还是在问题的表达上都非常干练、精准,不会浪费文字、符号,能清晰表达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同时,高考真题也是非常能体现学科专业语言、表达形式的。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该经常借助高考真题,使学生熟悉地理学科的语言环境,掌握专业的学科表达用语和习惯,对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学生将自主设计的问题与高考真题的对比,从而体会在问题设置角度,表达形式上的差异,同时自己改变原有的不恰当、不合理的用语习惯。通过“尝试完善对白灾的描述”的活动,锻炼进一步锻炼书面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严龙城.地理高考命题思维和教学思维的融合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1):41-43
[2]]单永.由2016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看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1):49-51
[3]]史文印. 高考地理命题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回应.教学与管理,2017(4):70-72
[4]]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考试地理试卷
地理学科综合能力是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及地理学科独特视角的运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的具体要求与评价标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最终都是通过地理高考试题来实现的。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地理高考试题的深度挖掘、利用,不仅可以使教学变得更为有效、更具针对性,同时对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考真题案例的选择
2017年4月浙江地理选考29题第(2)小题考查了“白灾”相关内容,试题(部分)如下:
材料一:图1为赤峰市及附近区域略图。
材料二:白灾是在冬季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近年来,赤峰市游牧民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定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赤峰市发挥当地优势,发展通过种(种植业)—养(畜牧业)—加(加工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
(2)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5分)
依据课标“分析某地或某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并列举防治措施”,该题围绕“白灾”展开设问,围绕中心问题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较高。
本题设问新颖且与材料结合非常巧妙,通过合理设计,形成案例适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演绎推理等能力。该题第一问设问相对简单,但由于材料二中对白灾的描述省略了部分关键信息,对学生解题造成了较大障碍。第二问的设问非常巧妙,一是此问是在结论已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突出对比,在动态变化(定居与游牧的变化)过程中考查“白灾”的防治措施,二是此问本身也提供了前一问解题信息,学生能分析出为何“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就能理解“白灾”如何形成。
笔者在进行湘教版地理选修Ⅴ《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导学课的教学时,尝试了以此题为案列展开教学,努力落实对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一)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
地理思维能力是中学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发展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通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物和人地之间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往往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去思考问题、回到问题,要形成学科思维就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引导学生的沿着学科专业角度思考是一个难题。高考考试题往往以一定的生活现象和地理事物作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能根据材料分析地理现象,探究地理原因,非常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满足于结论的得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往往通过解题思维能力提升得以实现。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回答“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时,依据“白灾是在冬季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的材料信息,构建了相应的因果逻辑框架:
学生推测牲畜死亡的可能性:病死、冻死、饿死等等,与“冬季”结合,比较容易得出结论“气温低(气温较多年平均低、气温低且持续时间长)可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结合材料“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和问题中“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等信息,可知定居牧业过冬牧草的获得和储备较传统游牧业相比更容易,所以抗灾能力强,进而确定冬季过冬牧草的缺乏是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将某一气象要素异常与牧草缺乏联系起来,同学们写了几种可能性:1.降雪量大,且气温低使积雪覆盖草场时间长;2.降雪量大影响交通通行,使救援难以进行;3.降温、降雪较正常年份提前,导致储备过冬牧草量小等等,非常好的依据逻辑,完成了解题过程。
(二)学生知识建构能力的提升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庞杂,涉及面广。教材只是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教学工具,需要学生依据教材主动拓展,内引外联。高考试题在检验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需要学生依据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通过学生合理推测,将知识迁移应用,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高考试题的训练、整理,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高考真题的典型性、针对性,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同时,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重构知识体系,把学科知识结构真正转化为学生自我的认知结构,按知识点自身逻辑关系,把一些孤立、零散的知识、重新组合,构建新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自如,对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化繁为简。
本节课是高二选考学生学习地理选修Ⅴ《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第一节课,但在必修Ⅰ第四章第四节已经学过《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对“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等相关内容已有所掌握,具备相对完整的知识背景。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命题的形式并且将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归类,在唤醒学生原有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此内容的知识框架。
(三)学生阅读理解、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提炼关键信息,整理试题情景中包含的逻辑要素或构成成分,把握试题情景的核心要义和考查角度,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来阐述、解释试题情境中给出的新概念和新问题,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高考真题,无论在展示情境材料,还是在问题的表达上都非常干练、精准,不会浪费文字、符号,能清晰表达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同时,高考真题也是非常能体现学科专业语言、表达形式的。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该经常借助高考真题,使学生熟悉地理学科的语言环境,掌握专业的学科表达用语和习惯,对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学生将自主设计的问题与高考真题的对比,从而体会在问题设置角度,表达形式上的差异,同时自己改变原有的不恰当、不合理的用语习惯。通过“尝试完善对白灾的描述”的活动,锻炼进一步锻炼书面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严龙城.地理高考命题思维和教学思维的融合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1):41-43
[2]]单永.由2016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看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1):49-51
[3]]史文印. 高考地理命题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回应.教学与管理,2017(4):70-72
[4]]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考试地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