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中年级应用题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 马月红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郯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困难原因进行分析,既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对差生的学习障碍进行诊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技巧。教学时发现,要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时必须遵循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规律,结合应用题本身的结构特点,改变教法,化难为易。【关键词】应用题;解答;因素;能力
【正文】
应用题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被公认“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费时费力、收效不大”的教学之一。作为一线教师,都对“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能力”倍加关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困难原因进行分析,既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对差生的学习障碍进行诊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技巧。
通过教学发现,要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时必须遵循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规律,结合应用题本身的结构特点,改变教法,化难为易。教学中,针对应用题的不同结构特点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如下尝试:
一、培养学生读题的好习惯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看题、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清楚、理明白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答应用题做良好的铺垫,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我在一年级时先范读、领读。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难度。从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的习惯、并逐步过渡到默读,养成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到三年级就可以让学生快速读题,由扶到放,才能使学生“解答应用题”更有动力,克服困难更有信心。
二、创设情景直观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产生数学。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密切联系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适当安排教材,体验教材。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多演示、多训练,这样就避免了应用题的枯燥乏味,从而激发他们探究应用题的兴趣。例如三年级教相遇应用题:“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4小时后它们相遇,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时让两名学生上台表演。着重表演“同时”、“相向而行”、“相遇”,使学生理解了这几个词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两地间的路程正好是相遇时两名学生所走的路程之和。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又如:有一座大桥长1500米,一列长100米的列车以每秒10米的速度开过这座大桥,火车过桥需要多长时间?引导学生用短铅笔比作火车,铅笔盒比作大桥,自己表演一下火车是怎样过桥的。火车到什么地方才算全部过桥?这样,学生很快明白为什么要把火车自身的车长也计算进去,从而找到解题途径。
三、借助线段图解题
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基础。有人认为用线段图帮助解题是高年级的事,是比较难的题才使用的方法,中低年级和比较简单的应用题不需要画线段图。这种认识是不适当的。有的学生也错误的认为,这么容易的题,我不画图就能理解题意,把题做对,何苦去自找麻烦。教师要讲清,如果从小基础打不牢固,到高年级遇到比较难的应用题,需要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时候,就会画不出来或画不正确,解题的能力就会的大大降低,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所以,线段图的培养一定要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从小养成画图解题的意识和良好的画图技能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到高年级才能如鱼得水,应用自如。如:此类型题(1)苹果8个,梨比苹果多2个,梨有几个?(2)苹果8个,苹果比梨多2个,梨有几个?时,就可借助画线段图,降低出错率。
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一题多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因为一题多解的训练,能使学生实现思维迁移,做到举一反三。这比盲目地多做题的效果要高得多,如果一味地追求多做题,没完没了地给学生布置作业题,就必然使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这样的做法是徒劳无益的。所以教师应该精选例题,按类型、难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再按深度分成几套,使学生通过一题多解,灵活运用以提高自己的分析与解答数学题的能力。
例如:“同学们排练团体操,站成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4行,每行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
第一种解法:先求出“一个方阵的人数”,然后用“一个方阵的人数”乘以“三个方阵”,即得出总人数。?4×6×3=72(人)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三个方阵一共多少行”,然后再求“三个方阵的总人数”。列式:3×4×6=72(人)
第三种解法:横着观察把3个方阵看成1个方阵,先求一行有多少人,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人。?即:6×3×4?=72(人)
五、由浅入深地进行知识连接。
应用题教学从一年级开始,由浅入深,分散在各级教材中。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容易忽视其系统性、连贯性。所以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做好知识的连接、迁移。?
在学习简单应用题时,加强补充条件、补充问题等形式的训练,也可以用连续两问、改变问题或条件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多步应用题的结构,为寻求“中间问题”铺路搭桥。
(1)连续两问改一问。小华做了7个红五角星,小明做了10个红五角星,两人共做多少个?如送给小英12个,还剩多少个红五角星?删去题中第一问,改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2)改变问题.少先队员栽了35棵苹果树,栽的桃树是苹果树的2倍,栽了桃树多少棵?把问题改变为“栽的苹果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
(3)改变条件。商店有36个皮球,卖出11个,还剩几个?把其中一个条件改成两个有关的条件,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把“有36个皮球”改为“有3盒皮球,每盒12个”或者把“卖出11个”改为“上午卖出6个,下午又卖出5个”。这种安排,可以先让学生算一步题,再算改编后的两步题,并启发学生思考,都是求“还剩几个”,有的为什么不能直接列式求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思路,突出两步应用题与简单应用题的区别与联系。
应用题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被公认“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费时费力、收效不大”的教学之一。作为一线教师,都对“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能力”倍加关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困难原因进行分析,既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对差生的学习障碍进行诊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技巧。
通过教学发现,要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时必须遵循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规律,结合应用题本身的结构特点,改变教法,化难为易。教学中,针对应用题的不同结构特点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如下尝试:
一、培养学生读题的好习惯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看题、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清楚、理明白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答应用题做良好的铺垫,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我在一年级时先范读、领读。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难度。从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的习惯、并逐步过渡到默读,养成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到三年级就可以让学生快速读题,由扶到放,才能使学生“解答应用题”更有动力,克服困难更有信心。
二、创设情景直观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产生数学。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密切联系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适当安排教材,体验教材。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多演示、多训练,这样就避免了应用题的枯燥乏味,从而激发他们探究应用题的兴趣。例如三年级教相遇应用题:“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4小时后它们相遇,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时让两名学生上台表演。着重表演“同时”、“相向而行”、“相遇”,使学生理解了这几个词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两地间的路程正好是相遇时两名学生所走的路程之和。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又如:有一座大桥长1500米,一列长100米的列车以每秒10米的速度开过这座大桥,火车过桥需要多长时间?引导学生用短铅笔比作火车,铅笔盒比作大桥,自己表演一下火车是怎样过桥的。火车到什么地方才算全部过桥?这样,学生很快明白为什么要把火车自身的车长也计算进去,从而找到解题途径。
三、借助线段图解题
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基础。有人认为用线段图帮助解题是高年级的事,是比较难的题才使用的方法,中低年级和比较简单的应用题不需要画线段图。这种认识是不适当的。有的学生也错误的认为,这么容易的题,我不画图就能理解题意,把题做对,何苦去自找麻烦。教师要讲清,如果从小基础打不牢固,到高年级遇到比较难的应用题,需要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时候,就会画不出来或画不正确,解题的能力就会的大大降低,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所以,线段图的培养一定要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从小养成画图解题的意识和良好的画图技能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到高年级才能如鱼得水,应用自如。如:此类型题(1)苹果8个,梨比苹果多2个,梨有几个?(2)苹果8个,苹果比梨多2个,梨有几个?时,就可借助画线段图,降低出错率。
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一题多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因为一题多解的训练,能使学生实现思维迁移,做到举一反三。这比盲目地多做题的效果要高得多,如果一味地追求多做题,没完没了地给学生布置作业题,就必然使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这样的做法是徒劳无益的。所以教师应该精选例题,按类型、难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再按深度分成几套,使学生通过一题多解,灵活运用以提高自己的分析与解答数学题的能力。
例如:“同学们排练团体操,站成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4行,每行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
第一种解法:先求出“一个方阵的人数”,然后用“一个方阵的人数”乘以“三个方阵”,即得出总人数。?4×6×3=72(人)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三个方阵一共多少行”,然后再求“三个方阵的总人数”。列式:3×4×6=72(人)
第三种解法:横着观察把3个方阵看成1个方阵,先求一行有多少人,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人。?即:6×3×4?=72(人)
五、由浅入深地进行知识连接。
应用题教学从一年级开始,由浅入深,分散在各级教材中。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容易忽视其系统性、连贯性。所以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做好知识的连接、迁移。?
在学习简单应用题时,加强补充条件、补充问题等形式的训练,也可以用连续两问、改变问题或条件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多步应用题的结构,为寻求“中间问题”铺路搭桥。
(1)连续两问改一问。小华做了7个红五角星,小明做了10个红五角星,两人共做多少个?如送给小英12个,还剩多少个红五角星?删去题中第一问,改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2)改变问题.少先队员栽了35棵苹果树,栽的桃树是苹果树的2倍,栽了桃树多少棵?把问题改变为“栽的苹果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
(3)改变条件。商店有36个皮球,卖出11个,还剩几个?把其中一个条件改成两个有关的条件,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把“有36个皮球”改为“有3盒皮球,每盒12个”或者把“卖出11个”改为“上午卖出6个,下午又卖出5个”。这种安排,可以先让学生算一步题,再算改编后的两步题,并启发学生思考,都是求“还剩几个”,有的为什么不能直接列式求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思路,突出两步应用题与简单应用题的区别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