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舞好两柄“利剑” 读写比翼“齐飞”

【作者】 杨学智

【机构】 云南省西畴县新马街乡迷牛小学

【摘要】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阅读”与“写作”,有了阅读的积累,学生写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情可抒;学生愿写、想写、会写,写作技能就会循序渐进,与日俱增。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立足教材;读写结合;常抓不懈
【正文】
  “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教学时要慧眼识金,抓住结合点,促使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乃至修辞手法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逐步仿中有创,培养运用创新能力”。阅读,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取其精义,兀自有感;阅读,就是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写作,是学生对自己人生旅程得失的反思、进步、升华。
  一、立足教材,倾情阅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材是我们研究写作的力量源泉,那么多优秀的范文,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无一不是金光闪闪,光彩夺目。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情动于衷,而言于外”。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精挑细选的一篇篇优秀的写作典范。文章中不乏具有歌颂祖国山河秀美,爱国志士,孝老爱亲,爱岗敬业等的经典美文,他们的精神、品德、气质,无一不是我们引领学生学习的榜样。我们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作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现代人说:“我不曾到过海洋,可我却曾嗅到过那咸湿的海风;我不曾到过撒哈拉,可我却见过那颗温柔的骆驼泪;我不曾活在那个旧世纪,可我却听到农奴愤怒的嘶吼;我不曾环游世界,可我却觉得世界在我心中……”的确,读书使人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只有帮助学生爱好阅读,学生才能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也只有善于阅读,才能从广泛的阅读过程中,享受阅读的喜悦,获取阅读的宝藏。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教会学生阅读,非常重要。怎样阅读?
  首先,阅读要注重点、面结合。
  “点”就是读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标点,“面”就是读文中的重点段落、篇章。读课文只要把文中的词语、句子、标点读出味道了,那么段落、全篇的味道就能水到渠成。
  其次,强调要熟读、通读。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课文要多读,以读代悟。要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通、读懂。要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尤其是重点的部分,更是要强化阅读的功效,力求让学生读出对课文的语感。
  第三,对课文要读深、读活。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我们只有教活、读活,让学生“不维书”“不维师”,才能真正学活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裂,两败俱伤。要想写好作文,积累必不可少。怎样积累,遇到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一是要求学生摘抄;二是进行识记;三是读写结合,活学活用。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厚积薄发。
  二、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崔峦老师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写好字,读好书,习好作”,在“字、词、句、段、篇”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崔峦老师还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鲁迅先生曾说:“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所以,读和写不能截然分开,如经纬交织为布,水乳交融为奶,读和写应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读是写之本,写是读所思,读写同根生,相得又益彰。阅读教学不只是“教课文”,理解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还要把揣摩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也就是学习“如何表达”结合到阅读当中去,发挥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进行片段尝试练习,把“练笔”当作常态的语文生活,通过仿写,学习表达技巧。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捷径,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语文教学,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读为基础,从读中学写,以写促读,重点突出,多读多写,双剑合璧。
  例如:我组织学习《日月明》这一篇识字课时,巧以儿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韵文特点,一方面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一方面又激发学生思考会意字结构形式,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构字特点。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格式编写一首小小儿歌。他们经过思考,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土——也——地,口——十——叶。
  禾——火——秋,口——斤——听。
  西——女——要,木——果——棵。
  人——人——从,木——木——林。
  ……
  又如:教学《珍珠鸟》时,课文中有: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我趁势要求学生认认真真抓住一系列动词以及排比句式“一会儿……一会儿……”,有效进行对小动物动作的仿写练习。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中的“写”,深化了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写”中用“读”,是水到渠成地实践阅读中学到的“方法”,从而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三、教活教材,乐于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就是启发,就是感动;学习就是培养,就是感悟。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练笔的关键点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激发学生的练笔欲望。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的练笔,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价值的。
  “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语文教学,博大精深;灵动课堂,多姿多彩。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成为师生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乐土。灵动的语文课应改妙趣横生,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展示。闪现灵动之美的语文课要情趣昂然,生机勃勃,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读写结合是艺术中的艺术。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时不有。智慧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成长,寻求学生语文技能发展的共生点,加强听说读写的结合,特别是听说读写与思考、想象、感悟等的有机结合,给学生更广阔的智慧生长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给学生写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指尖上的智慧,使我们的课堂可以聆听到学生心灵成长的拔节声,使得学生的语言在读书的过程中变得丰厚,情感在探究的过程中变得丰富,思想在碰撞的过程中变得深邃,智慧在对话的过程中变得灵动,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变得扎实。
  读写结合,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与日俱增,与时俱进。从小学一、二年级起,就应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真情实感。例如:一、二年级可以“画一画,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三年级可以安排“小练笔”;四年级可以组织“单项习作训练”;五、六年级可以写“话题作文”,做“剪贴日记”,搞“手抄报”等。每个阶段各有侧重,养成习惯,持之以恒,终有所成。
  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篇篇精美的教材,都有可以让我们寻找到写作的亮点。例如:我组织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文章开头即是“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这样开头就比较有吸引力,因为它给读者设置了很多疑问。小女孩是干啥的?这么冷的天,还是个大年夜。她为什么一个人在街上走,还光头赤脚?读者自然而然想要往下读。文章的闪光点之一就是开头巧设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注重情为境生,境为情设的悬念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那么,启发思维就更应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旋律了。贝斯特在《教育的荒地》一书中说:“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严格的智慧训练有赖于优良的教学。”可见,只有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策略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才能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
  总之,“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特别突出地体现着教师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既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又要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兴趣。阅读是理解,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表达,又得益于阅读,两者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胡亚青.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2]杨敏.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的问题分析与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3]肖成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