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刍议核心素养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
【作者】 郭 倩
【机构】 新疆阿克苏教育学院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计算机被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生活中,计算机的用处在现代社会显现得更加重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成为社会衡量高素质人才的标准,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计算机课程教学。除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之外,社会也需要更多拥有核心素养的人才,无论哪门课程都需要促使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这是教学的最主要的教学任务。因此,本文将主要探讨在核心素养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的具体对策,为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
【正文】
就中职学生而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计算机操作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需要学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是,中职学校教学设备以及计算机教材难以与社会发展同步,在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时,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显然会影响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此同时,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显然,这一点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更加不足。因此,如何在促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有效教学的同时,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是中职教学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属于中职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课程。通过开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促使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提升、促使学生掌握网络应用操作技术,办公软件使用方式以及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一门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日常生活具有较大的联系性,学生需要经常用到这些课程[2]。因此,在中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学会学习能力以及实践操作创新的核心素养,这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核心素养提高。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用性。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基础学习水平不同。如果教师仍然采用教师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模仿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显然,这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计算机学习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教师采用其他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的具体对策
1、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教学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现场教学为主要方式,对学生技能操作进行培训。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4—5人一组最为适宜。选出小组组长,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有效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地自主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或者布置一些合作交流性的学习任务让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例如:在讲解文件处理软件相关应用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一份海报设计,要求每个小组海报设计的内容不要相同,学生可以自主选题,发挥小组各个组员的力量,设计出一份海报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当学生遇到不懂的操作方式时,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针对性地指导其他组员,促使组员共同进步。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这有利于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2、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适当地对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其划分为几个模块。如: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模块,其中涉及网络应用、常用工具软件等操作内容。还包括文档处理软件应用模块、演示报告制作模块以及文档处理软件应用模块[2]。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以后,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要求,与学生学习与实际生活需求联系,并设计出几个比较典型性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学内容案例化,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例如:在数据处理软件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可以教会学生统计学生信息的操作方式,然后,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让学生完成个人财务管理的数据处理操作。通过这种实践与教学的方式促使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提高。教师联系学生生活以及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自主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职学校开展教育的目的是对中职学生进行教育,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就业,因此,中职学生需要实在地学习到各种实用的技能,同时能熟练操作这些技能。而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知识而言,便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为了能让学生掌握这些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学习会实际操作的技能设计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安排学生学习一些在实际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能够用到的计算机内容。在开展计算机教学时,教师要遵循从简单到困难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地技能。然后通过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加深学生计算机操作的熟练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在成功与进步中感受到计算机的有趣性,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在讲解办公软件中的图文混排这一节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制作一个价格清单,学生在制作清单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计算机办公软件中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加大任务的难度,让学生采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将自己制作清单的过程录制下来。对于屏幕录像专家软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讲解过,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软件教程,让学生自学。借助这样的形式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又学会了一个软件,促使学生自学能力有效提高,达到了有效教学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4、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然后根据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与教学进度,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率提高。在之前的教学考核过程中,教师更加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忽视了对学生过程的考核,显然这种考核方式具有片面性[3]。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学生平时成绩考核、专项技能考核以及终结性考核都属于过程性考核的主要内容,其在考核时,这三个考核方式的考核比例分别占30%、40%、30%最为适宜。在对学生平常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时,任课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平常学习表现,从学生学习态度、专项技能掌握状况以及学习方式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专项技能性考核主要是针对学生单元知识掌握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单元测验,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而在终结性考核过程中,当学生完成课程内容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在线操作,了解学生总的掌握情况。教师采用多种考核方式,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也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这种考核方式有效地弥补了单一考核,让学生进行统一考试而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弱势,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促使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提升。同时,采用这种方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熟练掌握学习方式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中职学校教育更加强调学生操作技能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结合学生就业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给予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机会,在讨论与交流过程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再者,教师需要采用多样的计算机成绩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树立学生计算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这些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松刍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2(9):106-106.
[2]杨华.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5(03):230-230.
[3]刘久红.朱辉.基于核心素养的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四化“教学实践探索[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22(2):51-54.
就中职学生而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计算机操作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需要学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是,中职学校教学设备以及计算机教材难以与社会发展同步,在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时,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显然会影响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此同时,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显然,这一点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更加不足。因此,如何在促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有效教学的同时,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是中职教学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属于中职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课程。通过开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促使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提升、促使学生掌握网络应用操作技术,办公软件使用方式以及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一门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日常生活具有较大的联系性,学生需要经常用到这些课程[2]。因此,在中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学会学习能力以及实践操作创新的核心素养,这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核心素养提高。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用性。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基础学习水平不同。如果教师仍然采用教师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模仿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显然,这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计算机学习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教师采用其他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的具体对策
1、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教学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现场教学为主要方式,对学生技能操作进行培训。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4—5人一组最为适宜。选出小组组长,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有效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地自主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或者布置一些合作交流性的学习任务让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例如:在讲解文件处理软件相关应用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一份海报设计,要求每个小组海报设计的内容不要相同,学生可以自主选题,发挥小组各个组员的力量,设计出一份海报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当学生遇到不懂的操作方式时,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针对性地指导其他组员,促使组员共同进步。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这有利于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2、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适当地对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其划分为几个模块。如: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模块,其中涉及网络应用、常用工具软件等操作内容。还包括文档处理软件应用模块、演示报告制作模块以及文档处理软件应用模块[2]。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以后,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要求,与学生学习与实际生活需求联系,并设计出几个比较典型性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学内容案例化,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例如:在数据处理软件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可以教会学生统计学生信息的操作方式,然后,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让学生完成个人财务管理的数据处理操作。通过这种实践与教学的方式促使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提高。教师联系学生生活以及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自主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职学校开展教育的目的是对中职学生进行教育,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就业,因此,中职学生需要实在地学习到各种实用的技能,同时能熟练操作这些技能。而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知识而言,便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为了能让学生掌握这些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学习会实际操作的技能设计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安排学生学习一些在实际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能够用到的计算机内容。在开展计算机教学时,教师要遵循从简单到困难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地技能。然后通过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加深学生计算机操作的熟练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在成功与进步中感受到计算机的有趣性,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在讲解办公软件中的图文混排这一节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制作一个价格清单,学生在制作清单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计算机办公软件中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加大任务的难度,让学生采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将自己制作清单的过程录制下来。对于屏幕录像专家软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讲解过,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软件教程,让学生自学。借助这样的形式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又学会了一个软件,促使学生自学能力有效提高,达到了有效教学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4、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然后根据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与教学进度,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率提高。在之前的教学考核过程中,教师更加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忽视了对学生过程的考核,显然这种考核方式具有片面性[3]。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学生平时成绩考核、专项技能考核以及终结性考核都属于过程性考核的主要内容,其在考核时,这三个考核方式的考核比例分别占30%、40%、30%最为适宜。在对学生平常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时,任课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平常学习表现,从学生学习态度、专项技能掌握状况以及学习方式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专项技能性考核主要是针对学生单元知识掌握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单元测验,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而在终结性考核过程中,当学生完成课程内容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在线操作,了解学生总的掌握情况。教师采用多种考核方式,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也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这种考核方式有效地弥补了单一考核,让学生进行统一考试而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弱势,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促使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提升。同时,采用这种方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熟练掌握学习方式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中职学校教育更加强调学生操作技能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结合学生就业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给予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机会,在讨论与交流过程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再者,教师需要采用多样的计算机成绩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树立学生计算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这些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松刍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2(9):106-106.
[2]杨华.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5(03):230-230.
[3]刘久红.朱辉.基于核心素养的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四化“教学实践探索[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22(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