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小学美术课堂异彩纷呈

【作者】 林永利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朱东小学

【摘要】小学生上美术课,很多人认为只要学会画几个人、几只动物,涂涂颜色就行了,老师上课轻松简单,其实不然。如果部分学生不喜欢学或学得很吃力,他们就会觉得无聊,开始捣乱、做小动作,课堂教学就很难按设计的程序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课前和课后,我在寻找一些既能让学生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快乐
【正文】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术’字,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实施“快乐美术”教学,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从而产生心理愉悦,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满足感。
  一、教学结构,师导生乐
  一堂美术课的时间为40分钟,教师必须是导演而不是演员,要留更多的空间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摸索出一种结构模式:开课导入约7分钟,学生讨论、创作练习、评价作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用集体的智慧照亮个体模糊的世界,这段时间一般为26~30分钟。最后,用2~3分钟总结全课。这种模式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潜能,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得更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地进行审美体验和创造表现。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课堂上学生高兴,教师轻松,趣味盎然,其乐融融。
  二、教学启动,引情激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成功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学中,我通过设计情境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等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教学效果。教学人教版第二册《自画像》一课,为了让学生抓住人物的特征,我设计在妈妈在超市寻找女儿的情景,让学生6幅画像中分辨出哪一张是玲玲,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依据玲玲的发型。脸型和衣装打扮,个个能很快的找出玲玲的特征。对学生来说,这种学习就是游戏。实践证明,在上课之初就调动起学生视听觉的积极性和创造的积极性,能带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审美感受,激发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过程,纵情取悦
  一堂好课犹如一曲美妙的乐章,成功的导语是第一个奏响的音符,它准确、悦耳、动听,让教学过程铺陈出动人的旋律,使之高潮迭起,妙趣横生,达到“课继续,趣横生”的教学效果。小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但囿于知识水平和经验的限制,在课堂上缺少发表独立见解的勇气和信心,发言时不够大方,语言苍白无力。另外,他们还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喜欢死搬硬套,模仿书上的作品,不愿进行自我创作,导致学生作业单调。因此教师要多走到学生中间,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对学生创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要尽快地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小学生已经具有的“成功需要”心理,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出更饱满的热情继续进行美术创作。例如《茂密的花》,课刚开始,学生们只会用简笔画——四瓣花,后来有一位同学在一朵四瓣花上又添加了一层花瓣,我立即将他的作品展示出来,表扬他敢于大胆想象。这位同学听到表扬后,满脸欣喜,随即又开始了更加大胆的创作。见此情形,其他同学产生了一种和他一比高下的心理,也积极动脑,突破思维常规,创作出了许多造型奇特的优美 “花朵”。
  四、引导学生学会看、画、创新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总有一些学生说“我不会画”“我画不好”,这部分学生对绘画兴趣不高,美术能力也较弱,但他们也有想完成作业的愿望。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这时需要老师启发学生利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就是说让他们学会去“看”所要表现的对象,看身边的事物,看绘画作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察”,即有目的、有方法地看自己要表现的物体,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和判断。学生绘画时所描绘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往往被一些琐碎的线条、细小的装饰所吸引,找不到形象的关键部分,把握不了整体的形象。因此感到表现内容很复杂,无从下笔。老师就应启发学生看大的方面,把表现对象分解成几部分,每部分概括成简单的几何形,然后用几何图形去表现。如在学画卡通画喜羊羊和海绵宝宝时,把要表现的形象的头、身体、鞋等部分概括成圆形、椭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等,在用几何图形概括表现完大体的形象后,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然后添加细节部分,把几何图形过渡到现实的形象。这节课平时在美术学习中感到有困难的同学也顺利地完成了作品,虽然构图和个别地方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都画出了完整的作品,更可贵的是他们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形象的整体特征上,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抓住物象整体特征的目的,使画画变成一件容易有趣的事。学习中应加强教师的示范、讲解。教师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整体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如在上线描课《蜻蜓》时,学生对于花纹的装饰美化还没有找到恰当的方法,作品简单、乏味,老师讲解完点、线、面、黑、白、灰的关系后,并做演示处理,然后找出存在问题的学生作品加以对比分析,启发学生把点、线、面进行简单的疏密处理、粗细对比、长短结合、黑白对比,学生立刻恍然大悟,很快掌握了基本的装饰规律,纷纷动手修改自己的作品,教学效果良好。很多同学作画时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但儿童美术作品应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种表现”的方法来教学。这样同样是一种想象,一种创作,从而使学生也体会到通过想象得到一副满意的作品,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五、多种评价方法让每位学生找到成功的乐趣
  如果我们用挑剔的眼光对待学生的作业,那么很多学生的作业可能是不合格的。这样会打掉学生的自信心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能对学生的作业抱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在允许的范围内适当降低打分标准,尽量发现优点尽量以好的成绩对他们加以肯定,则会唤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学生作业完成后采取老师点名和自愿上黑板前展示自己作品的方式,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作品的机会,先请学生进行自我评论,说说觉得满意和不足的地方。然后请其他同学指出好的作业好在哪里,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哪里,指出差的部分,差在哪里,哪里该纠正,再由教师总结。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欣赏能力,而且也逐步积累了更丰富的作画经验。这样,有利于全班同学平等地建立自信心,同学们获得了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和机会,互相议论、沟通、谈感受、谈想法,其作用远远超出教师选几份作业讲评一番,实践证明这一点也是非常有效的。
  综上所述只是教学实践中一些比较有效果的经验做法,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研究型的美术教师,就凭上好课,研究教材等还是不够的。应认真总结每一节课的得与失,与同组的教师进行交谈,讨论课堂中的细节问题,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在网上查阅有关的材料,来促成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杨建华.现代教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08
  [3]陈鹏.《小学美术教育再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