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唐春红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红旗中学



【正文】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强大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
  【关键词】 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浅谈自己的想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精心设疑,耐心引导,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使你的学生看到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一定要新颖,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冲动,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我们以鸦片战争为例,若问“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深思,同时学生也会感到厌烦。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思维的训练点,提出可以促进思维活动的问题,在问题设计上巧妙地渗入思维因素,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样一个问题,若换个角度发问,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假设,没有发生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是否会爆发?”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必须有一个思考过程,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兴奋点就找到了。若在设问时能够环环相扣,就更能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层层深入地剖析,使学生从中得到思维启迪,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夯实基础,加强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今天要获得力量,需要具备关于知识的知识”。要创新发展,必须重视基础知识。中学历史教科书涉及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史实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其中史实性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它包括背景、时间、地点、人物、过程、评价。夯实了这些基础知识,学生才有构建创新大厦的可能,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反之,缺乏这些基础知识,创新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学生的创新火花被激发出来,其创新也只能是低水准的创新,且止步不前。历史知识是相处在联系状态中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把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的整体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板书要采用简明的知识结构再现知识网络体系。通过联系,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立体知识体系,大大增强了“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加强历史知识的横纵联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内容,培养创新能力 
  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实现了编写方法上的多元化。新教材除正文、地图、图画、注释以外,还增加了课前导言、文史资料、表格、提问语等,注重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趣味性和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开放性。这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创新意识。其编写内容上可归纳为科技创新:例如,中国历史教材中四大发明,世界历史的科技革命;制度创新:例如,商鞅变法,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科举制的创建,大化改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建立;思想创新:例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以及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老师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创新内容,无疑对学生有示范作用,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大有益处。
  四、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1、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高质量的提问对启迪学生的思维至关重要。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力争新颖、别致,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内驱力。如:在《戊戌变法》中,设疑:“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为什么易如反掌”?精心设疑,导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讨论法,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而且要提出事实和论据,有效地说服他人,因此,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3、作业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写历史小论文,办历史板报和历史手抄报,学生举行历史专题讲座,举行历史专题辩论: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要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查阅的资料一定很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作业模式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创新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课堂教学创新性、时效性,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新能力的新。
  参考文献:
  [1]唐殿强 创新能力教程 河北科学出版社 2005
  [2]吕世虎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