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生活化·借鉴·创新”作文教学法成果研究报告
【作者】 杨 旻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第六中学
【正文】 【摘 要】 “生活化·借鉴·创新”作文教学法是杨旻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作文教学策略。“生活化”作文教学,是指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一是作文教学目标的生活化,重点培养学生主动表达、喜爱写作的兴趣;二是作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作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三是作文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
【关键词】 生活化;借鉴;创新;作文教学法
“借鉴作文”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个人的观点、表现个人的思想或感情,是为了收到好的效果。所以借鉴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体现在写作过程中时,我们便会期待个性的“灵感”化作“创新”的催化剂,化作提高写作兴趣的动力。
“创新作文”就是“要进行创造性写作就必须培养写作主体关于特定时代、社会的写作文化精神的敏感、感受、感悟。这项活动必须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过程。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生活化、借鉴、创新的关系
生活化、借鉴、创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整合,没有先后之分。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没有顺序之分。在学生小组作文写作、评改互动、交流评估各个环节中相互交替、相互促进。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国内、国外有关生活化、借鉴、创新作文教学的相关专业期刊文献、书籍以及网络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和总结, 找出前人已经研究得出的成果作为可参考的资料之一。
(2)行动研究法
在本研究中采用培训、设计方案、执行方案和修改完善,适时调整对应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得出相对完善的教学方案。
(3)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主要是对研究对象的相关行为情况作充分深入描述的一种方法。搜集名师工作室中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教师的成长过程和教学质量作为素材,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辅以其他验证方式来检验本教学法的效果。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 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 新的理解”。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
智能理论。“多元智能”则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 至少还有其他5种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设计作文教学过程,形成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四)“生活化˙借鉴˙创新”作文教学法基本内容
第一个内容:“生活化”作文教学法。
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而生活化作文教学是指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它包括三层意义:一是作文教学目标的生活化,重点培养学生主动表达、喜爱写作的兴趣;二是作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作文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社会生活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三是作文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这项活动必须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化作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本质释放出来,让丰富多彩的生活、绚丽的大自然成为学生创作的源头。生活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调整学生到最舒服的状态),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出发点(试探孩子的兴奋点和薄弱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掌握有着明显的支持作用(唤醒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趣味基础) ,具有迁移作用(使其“思”有方向,“求”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
第二个内容:“借鉴”作文教学法。
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具备、巩固、提高,应该在前人的成果上有所贡献,应该在自己写作中像名家大家创作那样于“借鉴”中“创新”,进而在创新中求得能力与水平的全面提升和增强。具体操作时在以下几方面应充分重视:
一是借鉴优秀的篇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名篇精美之处应该能如数家珍般地了解,能有耳熟能详、如出己口的记忆与感受,能成功借鉴和进行创新。名篇佳作的熟知是铸就我们写作文化精神的主要方式。这方面基础雄厚了,控制催动我们创新的力量也就加强了。,而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学生汲取写作“营养”的源泉之一。如朱自清《背影》、张晓风《行道树》等好多文章的语言或构思都有独特之处,值得借鉴。
二是引导学生积累思想。文学经典中存在大量思想精华的语句,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积累思想的第一层面是搜集、识记思想珠玉,第二层面是在生活中理解、创新思想,第三层面是在作文中呈现思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创新思想逐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做以下工作:比如开展“名言名句进作文”训练,把名言名句添加到作文中;比如搜集、抄录文学经典中的思想深邃的句段,迁移活用。
第三个内容:“创新”作文教学法。
凡有创意的作文,都可以叫创新作文。创新的特点在于“新”,在于它的创造性。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在某一方面有超人之处,都应该算创新作文。这种创新作文是一种有限的创新,它和文学作品中的创新有点面之分、高低之分,不能把作文创新与文学作品中的创新等同起来。
防止追求形式的片面现象以“借鉴”的面孔呈现出来。外在的形式不是不能“借鉴”,而是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才行。借鉴的同时应力求有创意。这个创意主要是写作主体的迁想妙得,是个性魅力的展示,否则我们的借鉴便会成为“邯郸学步”。苏轼和李白在经历感受上固然存在相通之处,因而句子里有屈原的“影子”,但苏轼不是李白,他不是用屈原装扮或炫耀自己,而是为了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得与自己经历感受认识更趋吻合并赋予深刻意韵!
在借鉴中创新,使写作的天空更为高远,使创新的花朵更为茂盛,并留下更多像古人那样的成功范例。
(五)“生活化˙借鉴˙创新”作文教学法的应用模式
创新思路有四种形式:倒过去想,进一步想,换角度想,合起来想。
(1)在阅读课中的运用:学生朗读美文——绘制心智图——积累名篇;
(2)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思维导图展示目标并在教学 过程中完善——学生互动交流——微课深化知识——学生交流评估。
(3)在作文课中的运用:例文范读——技法展示——绘制思维导图——交流互动讨论。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积极倡导与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互改作文,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拓宽阅读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留心观察生活,沟通生活与写作的关系;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处处留心皆学问,“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因此,我有经常教教学生:“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就会长有一双慧眼,就能用独特的视角来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书写生活。” 善于多途径激励,让学生的满怀写作信心;适时构建平台,让学生展出自己的风采。
(一)让学生编辑自己的文章。每个学期期末,我都会组织全班学生收集整理本学期自己所写过的文章,评优张榜公布并发给奖品。
(二)创建班刊。班刊每月出版一期,由学生自己选稿、自己编辑,发动大家积极写作。老师只将日记和大作文中的优秀文章推荐发表。
(三)鼓励学生投稿,已有10多名学生还在《文教织金》、《中外作文网》、《中外作家网》等报刊和网络上发表了文章。
二、成果在实施前后的状况比较和分析
(一)转变了学生的作文方式,多元化写作为主流。
在没有使用此教学法之前,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学生主要是听取教师讲解,被动接受写作知识。实施此教学法后,学生学习激情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普遍、学生相互讨论、分组学习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每个学生都会参与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兴趣丰富,参加各种竞赛获奖廖廖无几到近几年大量涌现。以笔者学生 为例,学生获奖情况见表。
笔者学生 2016-2017 年作文竞赛获奖情况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生活化˙借鉴˙创新”作文教学法的实施下,学生文化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各种兴趣爱好反而助推学生的成长。 笔者学生参加作文竞赛获奖人数增加。
三、成果反思
(1)研究的局限性。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是织金县第六中学的语文教师,只有少数教师舍得时间和精力进行作文教学改革,而大部分的老师和同学,因为教学任务较重,学生习惯于原有的作文教学方式,比较不愿意接受改革。
(2)实验时间的局限性。本研究教学方法主要是在织金县第六中学进行实验,未能得到全面的应用和推广。
“生活化˙借鉴˙创新”作文教学法只是初步形成了一个研究成果,但是还需要长期不断探索的,初步成效的取的并不意味着研究工作的结束,而是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 生活化;借鉴;创新;作文教学法
“借鉴作文”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个人的观点、表现个人的思想或感情,是为了收到好的效果。所以借鉴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体现在写作过程中时,我们便会期待个性的“灵感”化作“创新”的催化剂,化作提高写作兴趣的动力。
“创新作文”就是“要进行创造性写作就必须培养写作主体关于特定时代、社会的写作文化精神的敏感、感受、感悟。这项活动必须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过程。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生活化、借鉴、创新的关系
生活化、借鉴、创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整合,没有先后之分。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没有顺序之分。在学生小组作文写作、评改互动、交流评估各个环节中相互交替、相互促进。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国内、国外有关生活化、借鉴、创新作文教学的相关专业期刊文献、书籍以及网络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和总结, 找出前人已经研究得出的成果作为可参考的资料之一。
(2)行动研究法
在本研究中采用培训、设计方案、执行方案和修改完善,适时调整对应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得出相对完善的教学方案。
(3)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主要是对研究对象的相关行为情况作充分深入描述的一种方法。搜集名师工作室中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教师的成长过程和教学质量作为素材,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辅以其他验证方式来检验本教学法的效果。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 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 新的理解”。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
智能理论。“多元智能”则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 至少还有其他5种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设计作文教学过程,形成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四)“生活化˙借鉴˙创新”作文教学法基本内容
第一个内容:“生活化”作文教学法。
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而生活化作文教学是指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它包括三层意义:一是作文教学目标的生活化,重点培养学生主动表达、喜爱写作的兴趣;二是作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作文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社会生活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三是作文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这项活动必须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化作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本质释放出来,让丰富多彩的生活、绚丽的大自然成为学生创作的源头。生活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调整学生到最舒服的状态),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出发点(试探孩子的兴奋点和薄弱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掌握有着明显的支持作用(唤醒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趣味基础) ,具有迁移作用(使其“思”有方向,“求”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
第二个内容:“借鉴”作文教学法。
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具备、巩固、提高,应该在前人的成果上有所贡献,应该在自己写作中像名家大家创作那样于“借鉴”中“创新”,进而在创新中求得能力与水平的全面提升和增强。具体操作时在以下几方面应充分重视:
一是借鉴优秀的篇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名篇精美之处应该能如数家珍般地了解,能有耳熟能详、如出己口的记忆与感受,能成功借鉴和进行创新。名篇佳作的熟知是铸就我们写作文化精神的主要方式。这方面基础雄厚了,控制催动我们创新的力量也就加强了。,而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学生汲取写作“营养”的源泉之一。如朱自清《背影》、张晓风《行道树》等好多文章的语言或构思都有独特之处,值得借鉴。
二是引导学生积累思想。文学经典中存在大量思想精华的语句,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积累思想的第一层面是搜集、识记思想珠玉,第二层面是在生活中理解、创新思想,第三层面是在作文中呈现思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创新思想逐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做以下工作:比如开展“名言名句进作文”训练,把名言名句添加到作文中;比如搜集、抄录文学经典中的思想深邃的句段,迁移活用。
第三个内容:“创新”作文教学法。
凡有创意的作文,都可以叫创新作文。创新的特点在于“新”,在于它的创造性。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在某一方面有超人之处,都应该算创新作文。这种创新作文是一种有限的创新,它和文学作品中的创新有点面之分、高低之分,不能把作文创新与文学作品中的创新等同起来。
防止追求形式的片面现象以“借鉴”的面孔呈现出来。外在的形式不是不能“借鉴”,而是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才行。借鉴的同时应力求有创意。这个创意主要是写作主体的迁想妙得,是个性魅力的展示,否则我们的借鉴便会成为“邯郸学步”。苏轼和李白在经历感受上固然存在相通之处,因而句子里有屈原的“影子”,但苏轼不是李白,他不是用屈原装扮或炫耀自己,而是为了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得与自己经历感受认识更趋吻合并赋予深刻意韵!
在借鉴中创新,使写作的天空更为高远,使创新的花朵更为茂盛,并留下更多像古人那样的成功范例。
(五)“生活化˙借鉴˙创新”作文教学法的应用模式
创新思路有四种形式:倒过去想,进一步想,换角度想,合起来想。
(1)在阅读课中的运用:学生朗读美文——绘制心智图——积累名篇;
(2)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思维导图展示目标并在教学 过程中完善——学生互动交流——微课深化知识——学生交流评估。
(3)在作文课中的运用:例文范读——技法展示——绘制思维导图——交流互动讨论。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积极倡导与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互改作文,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拓宽阅读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留心观察生活,沟通生活与写作的关系;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处处留心皆学问,“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因此,我有经常教教学生:“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就会长有一双慧眼,就能用独特的视角来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书写生活。” 善于多途径激励,让学生的满怀写作信心;适时构建平台,让学生展出自己的风采。
(一)让学生编辑自己的文章。每个学期期末,我都会组织全班学生收集整理本学期自己所写过的文章,评优张榜公布并发给奖品。
(二)创建班刊。班刊每月出版一期,由学生自己选稿、自己编辑,发动大家积极写作。老师只将日记和大作文中的优秀文章推荐发表。
(三)鼓励学生投稿,已有10多名学生还在《文教织金》、《中外作文网》、《中外作家网》等报刊和网络上发表了文章。
二、成果在实施前后的状况比较和分析
(一)转变了学生的作文方式,多元化写作为主流。
在没有使用此教学法之前,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学生主要是听取教师讲解,被动接受写作知识。实施此教学法后,学生学习激情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普遍、学生相互讨论、分组学习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每个学生都会参与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兴趣丰富,参加各种竞赛获奖廖廖无几到近几年大量涌现。以笔者学生 为例,学生获奖情况见表。
笔者学生 2016-2017 年作文竞赛获奖情况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生活化˙借鉴˙创新”作文教学法的实施下,学生文化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各种兴趣爱好反而助推学生的成长。 笔者学生参加作文竞赛获奖人数增加。
三、成果反思
(1)研究的局限性。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是织金县第六中学的语文教师,只有少数教师舍得时间和精力进行作文教学改革,而大部分的老师和同学,因为教学任务较重,学生习惯于原有的作文教学方式,比较不愿意接受改革。
(2)实验时间的局限性。本研究教学方法主要是在织金县第六中学进行实验,未能得到全面的应用和推广。
“生活化˙借鉴˙创新”作文教学法只是初步形成了一个研究成果,但是还需要长期不断探索的,初步成效的取的并不意味着研究工作的结束,而是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