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职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摭谈

【作者】 张永强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正文】  【摘 要】 高中生必须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养成以下12种学习习惯,才能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关键词】 中职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学生由初中进入职校,要有意识地自觉完成学习方式方法的转换,才能适应中职阶段的学习。高中生必须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养成以下12种学习习惯,才能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一、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学生尊重老师,是搞好学习的前提;学生欣赏老师,是产生兴趣源泉。教师要面对全班学生施教,而全班学生个体是有很多差异的。要老师适应每一个学生,那不现实。学生个体必须学会适应老师。学生与老师产生抵触甚至是对抗情绪,是造成学科“跛腿”的主要心理原因。
  二、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三、专心听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
  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已经超前自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
  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因此,必须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还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既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积极思考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观察事物,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达到:有根据,有条理,有逻辑。
  五、善于提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
  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是学习能力强的表现,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表现。善于提问的人,就是善于思考、善于质疑、善于探究、善于发现的人。
  六、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进行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要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七、独立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独立学习的实践活动,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做作业是知识积累、巩固的过程,也是知识消化、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高中的作业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书面的,二是看书思考或实践操作的。做作业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和原理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
  八、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要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题目的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要培养自己从作业、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的习惯和能力。
  九、练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第四,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下转第50页)
(上接第51页)
  十、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就是要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复习也就是通过对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提炼,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一个串联,从而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
  复习是有规律的。复习必须及时,否则,超过了人的记忆极限点,再去复习,将要多花几倍的时间,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须有计划的不间断地复习。
  ① 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做一个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
  ②对记忆性知识的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需多,但是反复的遍数要多,以加深印象。
  ③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归纳。
  ④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要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
  ⑤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铺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十一、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平时要把有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随手拿张纸记下,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才扔掉。有价值的就要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认真研究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十二、客观评价的习惯
  应养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一种健康心理的体现。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