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关于“拓展性阅读热”的冷思考

【作者】 曾丽萍

【机构】 福建省永安市实验小学



【正文】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教师们对学生课外阅读越来越重视,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拓展性阅读的热潮。群文阅读、主题阅读、以文带文等各种教学模式纷纷涌现。广大教师积极落实课外阅读,拓展阅读几乎成了语文课堂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有些拓展性阅读仍流于形式,收效甚微。那么要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引向深处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反思。
  一、何为拓展性阅读
  拓展性阅读,就是以教材文本内容为中心,补充与其写作内容、作者、课文背景、写作方法等有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批注、学习等。
  二、为何开展拓展性阅读
  开展拓展性阅读有何意义呢?它带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读一篇文章到多篇文章,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是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三、如何开展拓展性阅读
  1.拓展阅读读什么?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各册教科书的提示,可以拓展学生阅读的材料很多,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1)从学生认知出发。
  拓展性阅读材料的选择,必须从学生出发,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等。如教师在教学一年级的古诗时,应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年龄特点适当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古诗或故事,不宜拓展过多、过难理解的古诗词。
  (2)从文本特点出发
  拓展性阅读材料的选择,还应根据所教文本本身的特点。
  a相关内容的拓展。可以是与文本同一主题的内容拓展,也可以是从文章作家角度延伸的相关内容。如教学了《草船借箭》之后,可提供阅读材料《火烧新野》《空城计》;学习了《少年闰土》之后,可让学生阅读《故乡》片段;学习了《城南旧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我们去看海》感受林海音的语言风格……
  b相关文体的拓展。根据文体的体裁特点选择材料进行拓展阅读。如学习了散文就提供散文片段欣赏,学习了议论文就提供议论文阅读,学习了小说就提供小说品读……
  2.拓展阅读的方法
  拓展要巧。恰当选择拓展内容,适当选择拓展时间,找准切入点,不露痕迹地进行拓展性阅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 围绕主题拓展
  选择同一主题的材料放在一起阅读,是拓展性阅读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学习《蝙蝠与雷达》了解了仿生学后可拓展《会说话的灯》《人类的老师》《青蛙的眼睛》等同一主题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主题阅读在古诗教学中也常常运用。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学生感受到杜甫忧国忧民的一颗心后可以引出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等。
  b紧扣表达拓展
  通过拓展阅读感悟文章的表达形式、结构特点,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教学说理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老师可总结作者是按照提出观点、列举事例、总结观点来写的。阅读议论文,就要把握好观点、事例、结论这三要点。接着立刻出示另一篇说理文《滴水穿石的启示》,让学生读一读这篇体裁相同、结构相似的文章,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列举了哪些事例?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c找准对比拓展
  阅读拓展可以安排在教学中情感需要烘托时进行。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老师可在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后告诉学生:八年的“安史之乱”是大唐的不幸,更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经历,他写了大量诗歌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
  接着投影相关的诗句内容:
  三男夜城戍,一男附书至……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选自杜甫《石壕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选自杜甫《春望》通过诵读学生更深地感受到的作者因为战争所经受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以及思乡之苦。同时也为学生感受作者收复失地时“喜欲狂”的情感,做下了铺垫与对比。
  有时拓展性阅读也可以安排在教学中写法需要对比时进行。如学习了老舍的写法上先抑后扬《母鸡》后可对比曹文轩同样表现动物母爱的作品《痴鸡》,读一读同样写的是母鸡,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在分析比较中学生认识到了写作方法是要根据写作内容进行选择的。在比较阅读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文字表达的能力。
  我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明确拓展性阅读的目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适当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重视拓展的实效性,才能把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热情沉淀为理性,真正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引向深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