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搭建无障碍技术教学平台 全面提高视碍学生的素质
【作者】 韦炳东
【机构】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特殊教育学校
【正文】 【摘 要】 视力障碍使盲校中的视障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缺乏相应的视觉形象支持,信息来源较为狭窄,导致其认知途径、广度、深度及速度上受到一定影响,这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难。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普及使得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更加便捷,而信息无障碍建设使得残障人士特别是视障人士也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与服务,真正实现信息社会的无差别接入。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现状和搭建现代教育技术盲人视障教学平台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搭建无视障教学;平台
在中央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和“十一五”纲要方针指导下,将高 科技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纳入特教学校现代化的目标之中,开展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构建学校信息化教育模式,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程中努力探索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补偿学生的缺陷,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视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的现状
我国特殊教育由于起步晚,根基比较薄弱等诸多因素,目前地区之间发展仍然不平衡。
1、设备配置滞后。很多学校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2、使用率低、管理不当。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对仅有的设备不屑一顾,使用率低,常常是有限的设备室里布满灰尘而无人问津。
3、使用能力不高。教师队伍大多老化,他们不具备使用能力或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不高。
4、使用热情不够。近些年刚刚走出校门到学校岗位的大学生是愿意使用一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 但由于目前学校的现代教育设备落后,逐渐消磨掉一些教师的使用热情。
5、使用次数不多。由于教师本身能力的缺乏,偶尔上课使用课件,但大多都是下载使用别人现成的作品。很多时候老师会有疲劳之感,一般不是学校组织安排就不会动那份心思,这就导致产生厌烦情绪而不愿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5、使用效果不好。由于技术缺乏,能力滞后,大多数教师只能播放音频、视频和简单下载课件,在教学中不能很好贯穿自己的教学思想,效果差。
二、搭建现代教育技术盲人视障教学平台
目前,我国的视障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盲文教材版本旧;课外书籍数量少;现代化教学设备缺乏。盲用软件主要就是指屏幕阅读软件,简称“读屏软件”。现在国内有许多常用的“读屏软件”,比如:阳光读屏、永德读屏、争渡读屏等读屏软件。传统视障教学都是以教师为教学核心,主要靠教师讲课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方式使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而且学生学习的资源也很有限制。盲人电脑的出现无疑成为了视障人群的福音,这种电脑也可以应用于视障学生的教学中,视障学生就可以不用再使用陈旧的盲文教材,他们可以使用盲人键盘方便快捷地使用计算机查找自己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所需要的资料,又可以利用读屏软件来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从而解决了盲用书籍陈旧而无法全面获取知识的问题。这样对比传统教学中的模式,学生就成了学习知识的主体,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搭建一套视障教学系统是每所特殊教育学校(盲校)在新时代教育教学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1、建立无障碍校园局域网和对外网站,视障生可以利用讲屏软件自由浏览网站内容。
2、建立信息管理中心和教学资源数据库。实现各种系统数据的动态更新,整合教师学科教学资料形成盲教资源库,为师生提供适合的教学资源。
3、多媒体装备普及到盲生教室。有多媒体教室和电子图书馆,初中以上阶段电脑进教室,保证学生人手一机,并装配视障学生使用的“盲用读屏软件”及低视力放大软件”,同时每一台电脑均与IN- TERNET连接,保证校园网“班班通”和视障学生的网络“无障碍”。
4、建立视障教育资源中心。配备专业人员和先进的盲文和盲图制作专业设施,进行盲文教材和盲图 制作和打印、盲用教具管理。
5、建立视觉康复专业教室,配备先进的助视设备和训练用具。负责学生的视觉评估、助视器配发及使用指导。其中视训室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视觉康复、早期干预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师必须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和盲用读屏软件的能力,这是盲校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础。因为盲人的计算机读屏软件还欠完善,比如对多音字的选择、词组的划分、词义的解释等较慢并容易出错,如果教师的水平有限,不能在课堂中及时指导学生学习,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就难以实现。
2 、教师应具备针对学科特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主题方案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教材内容的整体性,结合教学目标、单元特点,设计出适合盲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主题性设计方案,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对内容中出现的图片、影象资料等必须有清晰的语言、文字解说。 因为全盲学生无法通过视觉来了解图片、影象资料等的内容,必要的语言、文字解说可以节省下很多学习时间,使教学环节更加流畅,使盲生更容易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
4、 在教学中,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决不能以机器代替教师。 教师必须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趣、激疑、导学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 不能过分的强调多媒体网络的功能。如果在教学中过分的强调这一功能, 片面的突出“学生乐学” 这一中心,而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那么教学模式可能又陷入了另外一个误区,即由原来的教师灌输式变成了机器灌输式,学生又成为了学习的被动者而失去主动性。
结论
普通教育已经实现信息化,特殊教育的信息化也必将成为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搭建无障碍技术教学平台在盲校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它不仅可以改变盲校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也为盲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EB/OL].2008.
[2]高弋.信息技术与视障教学整合的探索.中国特殊教育.2003(4) 264
[3]魏晓东,张贵建.盲人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建议[J].现代特殊教育,2002.
【关键词】 搭建无视障教学;平台
在中央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和“十一五”纲要方针指导下,将高 科技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纳入特教学校现代化的目标之中,开展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构建学校信息化教育模式,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程中努力探索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补偿学生的缺陷,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视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的现状
我国特殊教育由于起步晚,根基比较薄弱等诸多因素,目前地区之间发展仍然不平衡。
1、设备配置滞后。很多学校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2、使用率低、管理不当。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对仅有的设备不屑一顾,使用率低,常常是有限的设备室里布满灰尘而无人问津。
3、使用能力不高。教师队伍大多老化,他们不具备使用能力或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不高。
4、使用热情不够。近些年刚刚走出校门到学校岗位的大学生是愿意使用一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 但由于目前学校的现代教育设备落后,逐渐消磨掉一些教师的使用热情。
5、使用次数不多。由于教师本身能力的缺乏,偶尔上课使用课件,但大多都是下载使用别人现成的作品。很多时候老师会有疲劳之感,一般不是学校组织安排就不会动那份心思,这就导致产生厌烦情绪而不愿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5、使用效果不好。由于技术缺乏,能力滞后,大多数教师只能播放音频、视频和简单下载课件,在教学中不能很好贯穿自己的教学思想,效果差。
二、搭建现代教育技术盲人视障教学平台
目前,我国的视障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盲文教材版本旧;课外书籍数量少;现代化教学设备缺乏。盲用软件主要就是指屏幕阅读软件,简称“读屏软件”。现在国内有许多常用的“读屏软件”,比如:阳光读屏、永德读屏、争渡读屏等读屏软件。传统视障教学都是以教师为教学核心,主要靠教师讲课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方式使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而且学生学习的资源也很有限制。盲人电脑的出现无疑成为了视障人群的福音,这种电脑也可以应用于视障学生的教学中,视障学生就可以不用再使用陈旧的盲文教材,他们可以使用盲人键盘方便快捷地使用计算机查找自己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所需要的资料,又可以利用读屏软件来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从而解决了盲用书籍陈旧而无法全面获取知识的问题。这样对比传统教学中的模式,学生就成了学习知识的主体,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搭建一套视障教学系统是每所特殊教育学校(盲校)在新时代教育教学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1、建立无障碍校园局域网和对外网站,视障生可以利用讲屏软件自由浏览网站内容。
2、建立信息管理中心和教学资源数据库。实现各种系统数据的动态更新,整合教师学科教学资料形成盲教资源库,为师生提供适合的教学资源。
3、多媒体装备普及到盲生教室。有多媒体教室和电子图书馆,初中以上阶段电脑进教室,保证学生人手一机,并装配视障学生使用的“盲用读屏软件”及低视力放大软件”,同时每一台电脑均与IN- TERNET连接,保证校园网“班班通”和视障学生的网络“无障碍”。
4、建立视障教育资源中心。配备专业人员和先进的盲文和盲图制作专业设施,进行盲文教材和盲图 制作和打印、盲用教具管理。
5、建立视觉康复专业教室,配备先进的助视设备和训练用具。负责学生的视觉评估、助视器配发及使用指导。其中视训室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视觉康复、早期干预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师必须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和盲用读屏软件的能力,这是盲校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础。因为盲人的计算机读屏软件还欠完善,比如对多音字的选择、词组的划分、词义的解释等较慢并容易出错,如果教师的水平有限,不能在课堂中及时指导学生学习,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就难以实现。
2 、教师应具备针对学科特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主题方案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教材内容的整体性,结合教学目标、单元特点,设计出适合盲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主题性设计方案,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对内容中出现的图片、影象资料等必须有清晰的语言、文字解说。 因为全盲学生无法通过视觉来了解图片、影象资料等的内容,必要的语言、文字解说可以节省下很多学习时间,使教学环节更加流畅,使盲生更容易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
4、 在教学中,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决不能以机器代替教师。 教师必须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趣、激疑、导学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 不能过分的强调多媒体网络的功能。如果在教学中过分的强调这一功能, 片面的突出“学生乐学” 这一中心,而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那么教学模式可能又陷入了另外一个误区,即由原来的教师灌输式变成了机器灌输式,学生又成为了学习的被动者而失去主动性。
结论
普通教育已经实现信息化,特殊教育的信息化也必将成为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搭建无障碍技术教学平台在盲校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它不仅可以改变盲校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也为盲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EB/OL].2008.
[2]高弋.信息技术与视障教学整合的探索.中国特殊教育.2003(4) 264
[3]魏晓东,张贵建.盲人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建议[J].现代特殊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