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作者】 陈荣梅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坪东中心幼儿园
【正文】 现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对世界一切事物的观察能力。无论是微观的分子生物学,还是宏观的天体物理学,离开了观察的基础,哪一门学科也无法获得发展。社会上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需要有很强的观察力。无论你是政治家、企业家、还是科学家,你首先要具有观察客观事物的素质和能力。观察力是从小培养的,你的孩子将来无论在哪个领域里寻求发展,观察力是他首先应具备的能力。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人类智慧的窗口,是创造力的源泉。人生活在自然界,就离不开对自然的观察,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那怎样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呢?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从小样成观察的习惯
卡尔威特曾经这样说:“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莫如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如果培养起孩子的观察力,他们就不会感到无聊、厌倦,相反充满热情和好奇,不断地探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甚至社会现象。孩子观察习惯养成后,对周围的事物就不会视而不见了。兴趣是孩子观察的起点,只有抓住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才能乐意参与观察。例如:几乎所有的孩子小时候都能提出生活中他观察到的自然现象,都可以说是个小观察家。像秋天树叶要落,冬天结冰;鱼儿在水中游,鸟儿在天上飞等,这些现象都是接近幼儿生活且幼儿感兴趣的。又如:幼儿喜欢观察活的、动的物体,喜欢颜色鲜艳的东西,喜欢观察摆放位置明显的东西。如:鱼儿在水中游,花园里美丽的鲜花,以及各种玩具、餐具、家具、小动物等。孩子们有了观察的兴趣,那我们就应该将其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告诉他,并提供多种实物及观察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这样他们的观察习惯就会一步一步地养成。
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水平
教师的观察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不下一番工夫是不能获得的,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幼儿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变窘和其他的内心活动的最细微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幼儿教师也必须掌握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知识,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细微深入地通过幼儿的外部表现来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并迅速准确地予以把握、解决问题。许多教师在带班中也进行观察,在带领幼儿生活活动时,既要顾着教教室中的,又要看着厕所里的,还要兼顾走廊了的,可谓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了。但是看到有些现象有没有从而想到后果而即使做一些措施。想上次中班的一位老师,她站在卧室门口看着幼儿上厕所进卧室,有的幼儿一路走一路打打闹闹,她看到没事也不制止,结果就有一个孩子在她眼前被撞倒流血了。事后我找她了解情况,她很无辜,说“我看着他们的呀,我看着他被撞倒都来不及拉。”我问她,你看到小朋友打闹的时候为什么不制止,如果那时你想到可能有的后果而加以制止,组织他们有次序地进入卧室,不是就不会发生这件事吗?所以像这种观察就是缺乏质量的观察,并不能及时了解幼儿,调整幼儿的活动。观察不等于随便看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教师在观察时缺乏经验,不知该看什么,不会观察。年青的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你问她是否注意观察,她会说我当然注意了,交来的观察日记中也是说得头头是道,可当你将看到的问题向她提出时,她会无所适从,有时还会说:“啊,这也要观察啊?”其实他们不知在看什么,不知选择何种项目或对哪些孩子进行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教师先要有一个计划,我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而不是茫然失措。
三、捕捉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幼儿生活中,经常绽放出创新的火花,倘若视而不见,任这些教育机遇流逝,就会埋没幼儿的创新潜能,这是传统教育的敝端所在。在长期的幼儿教学和生活中,我始终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心人,不失时机地捕捉每个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一次,园里分给幼儿每人一块西瓜,吃完后有些幼儿便拿着西瓜皮玩起来,我留心地观察,看到有的幼儿把西瓜皮当成“电话”,在“喂、喂”地互相打电话。于是我抓住时机,及时加以引导:“小朋友们,西瓜皮还可以做什么?”孩子们这下可高兴了。他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做小船、做象牙、做小丑的鼻子……说出了若干个答案。就这样,我紧紧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不落痕迹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幼儿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新。”因此,当幼儿对某一个问题表达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我总是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一般地说,在班级中比较听话,能够顺从老师的意愿,遵循班级活动常规的孩子,也就是说循规蹈矩的孩子可能更多地被老师视作好孩子,这种做法很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然后,久而久之,幼儿只会跟着教师的指令行事,而失去自己探索求新的意识,出于这种考虑,在评价上我更多地注重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只要幼儿有一些新的想法和行为,不管它在成人的眼中是多么的滑稽可笑,甚至荒谬,都热情地加以肯定,以强化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位哲学家曾说,对于不懂的问题,疑问是一种明智;对于未知的事物,探求是一种才智;对于前人的定论,挑战是一种大智;而对于未来的世界,创新是一种睿智。儿时的好奇、冒险、自信,萌动着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若得到充分地发掘和培养,就会化作强烈的求知欲、进取精神和创造潜能。
一、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从小样成观察的习惯
卡尔威特曾经这样说:“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莫如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如果培养起孩子的观察力,他们就不会感到无聊、厌倦,相反充满热情和好奇,不断地探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甚至社会现象。孩子观察习惯养成后,对周围的事物就不会视而不见了。兴趣是孩子观察的起点,只有抓住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才能乐意参与观察。例如:几乎所有的孩子小时候都能提出生活中他观察到的自然现象,都可以说是个小观察家。像秋天树叶要落,冬天结冰;鱼儿在水中游,鸟儿在天上飞等,这些现象都是接近幼儿生活且幼儿感兴趣的。又如:幼儿喜欢观察活的、动的物体,喜欢颜色鲜艳的东西,喜欢观察摆放位置明显的东西。如:鱼儿在水中游,花园里美丽的鲜花,以及各种玩具、餐具、家具、小动物等。孩子们有了观察的兴趣,那我们就应该将其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告诉他,并提供多种实物及观察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这样他们的观察习惯就会一步一步地养成。
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水平
教师的观察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不下一番工夫是不能获得的,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幼儿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变窘和其他的内心活动的最细微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幼儿教师也必须掌握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知识,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细微深入地通过幼儿的外部表现来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并迅速准确地予以把握、解决问题。许多教师在带班中也进行观察,在带领幼儿生活活动时,既要顾着教教室中的,又要看着厕所里的,还要兼顾走廊了的,可谓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了。但是看到有些现象有没有从而想到后果而即使做一些措施。想上次中班的一位老师,她站在卧室门口看着幼儿上厕所进卧室,有的幼儿一路走一路打打闹闹,她看到没事也不制止,结果就有一个孩子在她眼前被撞倒流血了。事后我找她了解情况,她很无辜,说“我看着他们的呀,我看着他被撞倒都来不及拉。”我问她,你看到小朋友打闹的时候为什么不制止,如果那时你想到可能有的后果而加以制止,组织他们有次序地进入卧室,不是就不会发生这件事吗?所以像这种观察就是缺乏质量的观察,并不能及时了解幼儿,调整幼儿的活动。观察不等于随便看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教师在观察时缺乏经验,不知该看什么,不会观察。年青的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你问她是否注意观察,她会说我当然注意了,交来的观察日记中也是说得头头是道,可当你将看到的问题向她提出时,她会无所适从,有时还会说:“啊,这也要观察啊?”其实他们不知在看什么,不知选择何种项目或对哪些孩子进行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教师先要有一个计划,我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而不是茫然失措。
三、捕捉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幼儿生活中,经常绽放出创新的火花,倘若视而不见,任这些教育机遇流逝,就会埋没幼儿的创新潜能,这是传统教育的敝端所在。在长期的幼儿教学和生活中,我始终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心人,不失时机地捕捉每个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一次,园里分给幼儿每人一块西瓜,吃完后有些幼儿便拿着西瓜皮玩起来,我留心地观察,看到有的幼儿把西瓜皮当成“电话”,在“喂、喂”地互相打电话。于是我抓住时机,及时加以引导:“小朋友们,西瓜皮还可以做什么?”孩子们这下可高兴了。他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做小船、做象牙、做小丑的鼻子……说出了若干个答案。就这样,我紧紧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不落痕迹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幼儿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新。”因此,当幼儿对某一个问题表达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我总是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一般地说,在班级中比较听话,能够顺从老师的意愿,遵循班级活动常规的孩子,也就是说循规蹈矩的孩子可能更多地被老师视作好孩子,这种做法很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然后,久而久之,幼儿只会跟着教师的指令行事,而失去自己探索求新的意识,出于这种考虑,在评价上我更多地注重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只要幼儿有一些新的想法和行为,不管它在成人的眼中是多么的滑稽可笑,甚至荒谬,都热情地加以肯定,以强化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位哲学家曾说,对于不懂的问题,疑问是一种明智;对于未知的事物,探求是一种才智;对于前人的定论,挑战是一种大智;而对于未来的世界,创新是一种睿智。儿时的好奇、冒险、自信,萌动着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若得到充分地发掘和培养,就会化作强烈的求知欲、进取精神和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