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课改之路

【作者】 张均冰

【机构】 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



【正文】  【摘 要】 全国各地各种教学模式百花争艳,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都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力求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套用他人的模式,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探寻一条利于学生发展的课改之路。
  【关键词】 课改;借鉴;创新;学生发展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全国各地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从杜郎口“10+35”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模式到风靡全球的“翻转课堂”、 “慕课大联盟”……众多的模式 “乱花渐欲迷人眼”。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能否套用他人的模式?这么多的课改之路,哪一条更利于学生发展?
  一、山重水复路何方
  纵观各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都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力求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老师教”变成“我来教”,把“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无疑为我们指明了今后课改的发展方向。
  然而,当我校参照广西的“蒙山模式”进行课改时,却出现了“淮南橘而淮北枳”水土不服的现象。如:有的教师一味依赖导学案,把课文分成零零碎碎的若干问题,让学生完成。课堂俨然成了练习讲评课,语文之美荡然无存。
  又如:有的教师彻底放手让学生讲,看似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完成了一个“搬运工”的角色。课前,他们把参考书上的注解原原本本地搬到课本上;上课时,他们再把课本上的笔记一字不落地搬给同学们。虽然,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课文的品味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缺少深入的思考,缺乏个性化的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难以提升。种种现象,让人不由感叹:“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二、踏破铁鞋为寻路
  汲取他校课改的精华,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仍处于课改初级阶段的我们,采用了“放”与“扶”相结合,“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模式。
  (一)“放”
  1.放手小组学习
  课改伊始,我们便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组建了学习小组,制订了小组评价制度,对组长日常工作进行了培训。让学生“兵教兵”“兵练兵”,督促并辅导本组组员的学习,促进全体同学的共同进步。
  2.放手自主学习
  教学中,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首先,一些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主解决。如:课前搜集资料、自学生字、自读课文、写感受体会等,做到“老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其次,在每次讨论交流前,都安排独学时间。如执教《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在复习导入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独学:
  (1)读描写大自然文字的自然段。
  (2)找出这些“文字”的作用。
  (3)把有关句子划出来。
  (4)写出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通过这样一个“读、想、划、悟”的过程,学生既得到了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而且,经过了充分的自主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或明确了自己的困惑。在讨论交流时,才“有据可依”“有话可说”,而不是“人云亦云”。
  (二)“扶”
  1.指导有序合作
  对于合作交流,我们老师普遍感到难以掌控。因为稍不留神,“讨论”就会变成学生聊天的好时机。因此,“放手”不等于“放任”。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时,我们从细从实进行了指导。
  (1) 从细处指导
  如《大自然的文字》小组合作学习:
  1.齐读介绍“文字”作用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从            词,我读懂了                     。
  从            句子,我知道了                      。
  3.想象说话。
  我是水手或飞行员                     。
  我是石灰石或花岗石                     。
  4.我来质疑                     。
  借助细致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讨论时该做什么,该如何做。同时加强对组长的培训,如组织讨论时,组员要按顺序发言,一人发言时,其他人要认真倾听并作笔记等,使合作变得有序而有效。
  (2) 从实处指导
  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我们设计的讨论问题也明确指向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
  从            词,我读懂了                      。
  从            句子,我知道了                    。(品词、品句、品读)
  想象说话。
  我是水手或飞行员                     。
  我是石灰石或花岗石                    。(语言文字的运用)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实实在在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2.教师精当讲解
  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是并行不悖的。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心中要有目标、有重点。当学生的理解不全面或不正确时,教师通过提问、追问或精当讲解实现教学意图,让学生“拨开云雾见青天”。
  三、向课改更深处漫溯
  近两年的探索,我们的课改已初见成效。据统计,我班55人,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46人。在作文中,有二十多个学生写到自己最感激的人是帮助自己学习的小组长。一大批学生俨然成了一个个负责任的“小老师”。然而,艺无止境,好的教学不能止步于模式、技术、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追求更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仍是我们不懈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