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教育

【作者】 蔡林邑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



【正文】  【摘 要】 美育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一。作为艺术学科之一的美术教育,在学校美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是学校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在我国《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这表明了美术素质是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因此,美术教学作为一门高中学科,在实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新时期,美育理应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但现实并非如此,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存在升学的压力,许多学校将教学工作重点放在了语、数、外等主要学科上,使得美术教学始终处于“冷门”学科的状态,造成了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很不利的。现在我先来谈一下高中美术教育中存在着的问题。
  一、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
  学校要升学率,老师要完成指标,高中阶段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存在升学的压力,美术课在有的学校未开设,或者被其他学科占领,因此,美术课形同虚设。在高中许多学生都有这样一个心理误区—认为学美术是考大学无望才做出的无奈选择。然而,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增加人文素质中有着较为显著的推动作用。尽管美术并不属于高考考试科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为学生带来了诸多乐趣,促进了学生自身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2、美术课的教学安排存在着弊端
  目前,各中学只在高一阶段安排了美术课,高二、高三年级实际上基本不开美术课。一般的中学只有一位美术教师,少数学校有两位,每周每班的课时也只有一节。我们知道,中学是人生观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这里说的中学不仅仅指初中,也包括高中。我们甚至可以说高中的三年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在高中阶段,学生对善恶美丑有更清楚的分析和认识,人生观、道德观在这个时期也逐步成型。在这时停止美术课等审美教育,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也存在着弊端
  现阶段的高中美术课堂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上课将美术挂图一挂或者实物摆放好就万事大吉了。有些负责任的老师边讲边画,对学生进行悉心指导;有些不负责任的老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将美术课上成了自习课。在教学内容上,美术老师往往重视绘画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常拿自己的作品或课本上的范画,让同学们照抄照描。这样的教学不能发挥出学生的水平,也不能培养学生自己的风格。美术教育脱离实际,不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如果学校和社会能全面考虑,把体、音、美教育放到和数理化教育同样重要的位置,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 
  4、高中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不足
  长期以来,学生对美术课程都不够重视缺乏了解,再加之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往往对美术课不感兴趣,就造成了学生在美术课上做主科的作业或看其他学科书籍的现象。其次,由于多年来对美术教育的忽视,使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应该积累的美术基础知识量非常贫乏,给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衔接和提高造成难度。由于学生知识的贫乏,无法在教学中与教师很好地配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容易出现唱独角戏的现象,使教学成为填鸭式,学生不爱听,变主动教学为被动局面。进一步抹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前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如何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项目来解决。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通过对艺术作品直观特征的欣赏去感知艺术作品的外在美,进而在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体会,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的感受,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标。实际上就是,教师在主导作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的传播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技能
  高中课程涉及美术相关的所有领域:绘画、书法、雕塑、工艺美术、篆刻等,要想较好所有的课程对于任何美术教师而言这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难题。此外,高中课程改革从内容到形式变化都非常大,涉及的内容模块之多,几乎涵盖了美术的所有专业领域,且内容十分专业,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中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创新与探索精神更强,如果教师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课堂控制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教学魅力是很难适应高中美术教学工作的。因此通过教学与探索,老师应当不断总结经验,改变落后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知识和素养、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教学更好的适应课改的需求。
  2.立足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术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引入课堂。首先,学校必须做好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教师个人的专长。美术教师应认真、细心观察校园及周围的一草一木,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外出写生或者校内写生。校园的某一个角落,教学楼的外观,这些地方都可以组织学生描画。老师每学期都应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捕捉美。其次,课堂中的因材施教也非常重要。有些学生喜欢动漫,有些学生喜欢手工制作,有些学生喜欢速写,有些学生喜欢雕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因材施教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课的积极性。最后,开展丰富的校园艺术活动,丰富的艺术活动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并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作为艺术学科之一的美术教育,在学校美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是学校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社会高速发展、信息高速传播、艺术繁荣发展的今天,美术素质是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要从根本上着眼,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张加勇 美术研究2010年
  [3]《美术及其教育》尹少淳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4]《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