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加强数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作者】 张圆圆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石鼓镇完全小学



【正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学生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转换阶段,注意力相对分散,对概念理解能力,问题的分析能力上发展极不平衡,在数学水平上存在很多差异。
  教材虽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但在日常教学中,效果仍不尽人意。阅读与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前提和重中之重。重视数学教学中的阅读理解教学对我们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字词句段篇章,数学阅读教学侧重理解。如何进行数学阅读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 带着问题读题目
  小学中低年级,解决问题与生活紧密相连,教材运用大量图片呈现情景,同时在图片中隐藏数学信息;部分题目仅有文字描述,学生理解难度加大。带着问题读题目能有效帮助我们理解题目意义。通过对生活情境的理解勾起生活体验,搭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桥梁,与数学运算建立联系。
  如三年级下册铺地砖问题:初读题目:1、题目呈现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情境?生活中是怎么样做的?2、有哪些数学信息?3、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带着问题,结合情境图,铺地砖就是用一块块地砖铺满地面,就是用很多块地砖组合成地面,也是把地面分割成很多块地砖那样的小块,很容易理解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多少块地砖”要用除法解决。
  二、 抓关键词句,找信息关联
  数学语言严密,简洁,精炼,语句之间存在极强的逻辑关系。以圈点,勾划、箭头、列表等多种方法标出数学语句之间的直接联系,思考探索背后的间接联系,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如铺地砖,客厅的长是6米,宽是3米,这两条信息既可以帮助我们求出客厅的周长,又可求出客厅的面积,结合情境,铺地砖分割的是客厅地面的大小,因此可以求出的是面积;正方形地砖的边长是3分米,同理我们也可以求出地砖的面积。再次读题时,通过圈点勾划,我们可以发现所带单位上“米”“分米”是不同意的,提示我们此题需统一单位才能计算出正确结果。
  通过理解分析,我们很容易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一算地面面积、二算地砖面积、三换换单位、四用用除法,问题迎刃而解。
  三、 复杂问题,小组阅读
  一些题目,图文结合,信息隐蔽,学生阅读时容易造成信息缺失;一些题目表述简单,与问题并无直接联系,需深度挖掘理解,单靠个人难以完成。先让学生自读,自主理解,把握浅层条件与信息关联,后组内交流,集思广益,加以教师引导提示,形成合力,共同解决。
  如: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是宽的2陪,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题目表述简单,通过直观提取数学信息,不能找到长和宽的具体长度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独立完成很难解决,在提取基本信息后,组内合作,利用各种手段(图、表、文字、实物、公式等)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从中发现隐含的数量关系。通过周长公式,可以得到长加宽的和为12厘米;通过“长是宽的2倍”,运用画图法分析,可得知长加宽的和相当于是3倍的宽;也可直接运用倍的概念理解,长相当于2个宽,长加宽的和相当于3个宽,因此可以求出宽,再通过宽求出长,面积问题得以解决。
  四、 问题解决,反思阅读
  教学中,回顾反思环节,往往以反思方法、答案、与过程,极少反思我们的阅读与理解环节。作为解决问题的开端环节,反思阅读也极为重要。回顾阅读,重温阅读技巧,掌握分析方法,既是对能力的巩固,又是启发创新,培养数学阅读兴趣,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举措。
  反思铺地砖问题的阅读过程,通过找情境,抓重点,建联系,利用圈点、勾划、画图、列表等方法理解题意,问题解决。通过阅读,深入理解分析,便可抓住问题本质,由表入里,由形象变抽象。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引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借助各种手段沟通信息联系,搭建思维桥梁,有效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