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让学生愉悦学习语文
【作者】 王成林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柳林中学
【正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有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才能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切实地把教学活动真正变为学生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一、以生为本,构建愉悦平台
学生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学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点燃他们求知的火种,使之独立地阅读、思考、创造。在阅读教学中,对于那些内容较为浅显易懂的课文,可开展“争当小先生”活动,即学生之间的互学互教互讲。这种形式,拉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教者潜心钻研,听者全神贯注,有时小先生一句幽默的活动或是一个滑稽的小动作,会引来同学们一阵阵开心的笑声。在互学互教互讲的活动中,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并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积极锻炼,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的要求。
写作教学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写什么,怎么写,可以尽可能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一种良好的心态中放开胆子真实地写作,逐步变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同时教师要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的习作都有一次“公开发表”的机会,这种活动既是写作技巧的切磋,也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和碰撞,并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为他们日后成功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提供借鉴。
二、披文入情,营造愉悦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以情动人。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语文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显情感人。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示范性朗读,让学生如同亲眼目睹荆轲刺秦王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聆听到舒婷那发自肺腑的对祖国的挚爱之声,沉醉于“康桥”那“柔波”里的“艳影”……做到认情传情,从而在教师、学生、作者之间创设感情共鸣的良好气氛,教之动情,学之生情,这真挚浓烈的情感将产生动人心弦的魅力,活泼的富有灵性的课文不再是肢解后索然无味的提纲和图表了,真正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学的感染力,这必定是又一个层次的愉悦。
三、巧用电教,拓展愉悦空间
教学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美之所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品味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人情美、自然美、语言美。如教白居易的《琵琶行》,可给学生播放电影《知音》中那首如泣如诉的主题曲,同时出示一副琵琶女“低眉信手”弹琵琶、诗人以泪洗面听琵琶的幻灯片。音乐凄切,画面悲凉,构成了一种立体的萧瑟凄凉的情境,把学生置身于诗歌的特定气氛之中,学生的情感与诗歌的感情完全融合起来。巧用电教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改变接受知识的思维信号,将学生从狭小的教室带入辽阔无边的大自然,把远古的历史人物拉到眼前,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地进入课文,学得生动、具体、兴趣盎然。随着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一处处美的发现,感性得到认识,理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开掘、性灵得到陶冶,学习的愉悦是不言而喻的。
四、利用幽默,创设愉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互相关系来定的。”要使学生乐学,就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平等的民主和谐的气氛,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大多数学生更偏爱于能够沟通师生感情的“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而不是那种刻板的“工作型”“严肃型”的教师,教师喜欢并尊重自己的学生,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学生对老师会尊敬,发自内心地喜爱,“亲其师而信其道”,还会由人及“科”,对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在教学中还要努力创造出一种轻松的、愉悦的、舒畅的学习气氛。对学生坚持多热情鼓励、多耐心点拨、多积极诱导,使他们消除压抑、释放激情,有时,也可适当地讲一点与教材有关的奇闻轶事,或者偶尔利用幽默,“尽可能地做到每堂课教学要让学生有笑声”(魏书生语),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愉悦。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为浓厚了。
五、注重激励,拨动愉悦琴弦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普通高中的学生,尤其渴望教师的关爱。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机制,拨动愉悦的琴弦,使学生产生乐学的心境。然而,在教学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优生备受青睐和表扬,差生常遭冷眼和批评的现象。只要我们能转变对待差生的观念、尊重他们,关爱他们,注重培养他们的成功感,施以必要鼓励,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所进步。我在教学中,通过开展课前10分钟口头作文,课堂上进行抢答等活动,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在作文评改中,我尝试了高分激励的方法,即使是不够理想的作文,也不打低分,评语找出优点,给以热情鼓励,这样无论是差生还是优等生,都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一、以生为本,构建愉悦平台
学生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学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点燃他们求知的火种,使之独立地阅读、思考、创造。在阅读教学中,对于那些内容较为浅显易懂的课文,可开展“争当小先生”活动,即学生之间的互学互教互讲。这种形式,拉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教者潜心钻研,听者全神贯注,有时小先生一句幽默的活动或是一个滑稽的小动作,会引来同学们一阵阵开心的笑声。在互学互教互讲的活动中,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并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积极锻炼,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的要求。
写作教学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写什么,怎么写,可以尽可能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一种良好的心态中放开胆子真实地写作,逐步变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同时教师要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的习作都有一次“公开发表”的机会,这种活动既是写作技巧的切磋,也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和碰撞,并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为他们日后成功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提供借鉴。
二、披文入情,营造愉悦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以情动人。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语文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显情感人。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示范性朗读,让学生如同亲眼目睹荆轲刺秦王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聆听到舒婷那发自肺腑的对祖国的挚爱之声,沉醉于“康桥”那“柔波”里的“艳影”……做到认情传情,从而在教师、学生、作者之间创设感情共鸣的良好气氛,教之动情,学之生情,这真挚浓烈的情感将产生动人心弦的魅力,活泼的富有灵性的课文不再是肢解后索然无味的提纲和图表了,真正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学的感染力,这必定是又一个层次的愉悦。
三、巧用电教,拓展愉悦空间
教学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美之所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品味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人情美、自然美、语言美。如教白居易的《琵琶行》,可给学生播放电影《知音》中那首如泣如诉的主题曲,同时出示一副琵琶女“低眉信手”弹琵琶、诗人以泪洗面听琵琶的幻灯片。音乐凄切,画面悲凉,构成了一种立体的萧瑟凄凉的情境,把学生置身于诗歌的特定气氛之中,学生的情感与诗歌的感情完全融合起来。巧用电教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改变接受知识的思维信号,将学生从狭小的教室带入辽阔无边的大自然,把远古的历史人物拉到眼前,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地进入课文,学得生动、具体、兴趣盎然。随着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一处处美的发现,感性得到认识,理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开掘、性灵得到陶冶,学习的愉悦是不言而喻的。
四、利用幽默,创设愉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互相关系来定的。”要使学生乐学,就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平等的民主和谐的气氛,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大多数学生更偏爱于能够沟通师生感情的“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而不是那种刻板的“工作型”“严肃型”的教师,教师喜欢并尊重自己的学生,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学生对老师会尊敬,发自内心地喜爱,“亲其师而信其道”,还会由人及“科”,对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在教学中还要努力创造出一种轻松的、愉悦的、舒畅的学习气氛。对学生坚持多热情鼓励、多耐心点拨、多积极诱导,使他们消除压抑、释放激情,有时,也可适当地讲一点与教材有关的奇闻轶事,或者偶尔利用幽默,“尽可能地做到每堂课教学要让学生有笑声”(魏书生语),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愉悦。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为浓厚了。
五、注重激励,拨动愉悦琴弦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普通高中的学生,尤其渴望教师的关爱。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机制,拨动愉悦的琴弦,使学生产生乐学的心境。然而,在教学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优生备受青睐和表扬,差生常遭冷眼和批评的现象。只要我们能转变对待差生的观念、尊重他们,关爱他们,注重培养他们的成功感,施以必要鼓励,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所进步。我在教学中,通过开展课前10分钟口头作文,课堂上进行抢答等活动,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在作文评改中,我尝试了高分激励的方法,即使是不够理想的作文,也不打低分,评语找出优点,给以热情鼓励,这样无论是差生还是优等生,都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愉悦。